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与主体认知现状调查与相关对策分析

2016-02-13赵王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京津冀利益

赵王英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与主体认知现状调查与相关对策分析

赵王英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如何实质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值得学术界深入思考。其中政府、企业、高校等参与主体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知状况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京津冀地区的8个代表性城市进行了调查分析,整体归纳了人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知状况,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与主体调查;对策分析

一、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1.调研区域

京津冀区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唐山、沧州、张家口、保定为主要调查地区。

2.调研对象

根据需要我们把调查主体主要分为五类,分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企业工作人员,高校学生,高校教师或其他高校工作人员,普通群众。

3.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研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回收问卷510份,其中,工作地为北京的人员占12.40%,工作地为天津的人员占31.01%,工作地为河北的人员占42.89%,工作地为其他的人员占13.70%;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占15.25%,企业工作人员占20.67%,高校学生占39.53%,高校教师或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占9.04%,普通群众占15.50%。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各主体认知现状分析

1.各主体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了解程度

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了解多少”时,表示非常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人,分别都占到了受访者总人数的8.27%;表示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人占到了受访者的62.28%。表明了国家高层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普通民众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知,但是效果不明显,大部分民众还停留在国家政策宣传等浅层认知上,对其中的内涵的认识还很模糊,需要国家和各地政府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加快落实推行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行动,让三地人民在真切感受到协同发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2.各主体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景展望

当被问到“你最期待在哪些领域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时,排在前三位的是交通基础设施(48.43%)、教育(47.84%)和生态环境(42.75%)。后面依次为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医疗。说明了交通、教育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是目前人们最为期望的三大领域。

3.各主体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难点分析

当被问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容易在哪个领域推行时”,从推行的难易程度来看,各个群体普遍认为公共交通、产业和生态环境最容易实现一体化发展,而教育、医疗、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点在哪?”各类主体中59.17%的认为在公共资源分配,48.32%的认为在利益分配,42.64%的认为在于资源环境共建共享,42.12%的认为在行政对接,40.57%的认为在产业承接转移,另外有21.96%的认为在地方政府考核。说明各个群体普遍认为公共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难点所在。

4.各主体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主体合作的障碍分析

而当问及“您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合作主体上面临的障碍是什么(多选)”,48.11%选择了利益差异,其次38.57%选择了目标差异,37.18%选择了认知差异,20.28%选择了文化差异,16.30%选择了干部考核。所以,利益差异是参与主体合作面临的最大障碍。

三、相关对策分析

1.及时落实与民生相关的行动,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

地方政府要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加强三地政府间合作交流,尽快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想观念。包括:建立三地统一的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体系,打破市场分割,早日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精简政府职能,简化区域内行政审批手续,完善区域内标准化、流程化、一体化服务;完善政府官员考核标准,把公众满意度列入考核体系,特别是加强三地政府官员互派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考察交流;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可以签订政府间公共服务契约,尤其是对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等复杂的区域共同公共事务,应该加强三地政府间联合供给,提高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区域政策制定前,政府要组织公众通过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参与到区域治理中来,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其次,鼓励公民团体参与到区域公共事务中来,拓宽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如:政府实行政务公开,通过设置公众意见反馈机制、民意调查和民意征集机制加强公众对三地政府部门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监督,并就京津冀如何更好地协同发展建言献策。最后,政府要鼓励京津冀三地的民间交往,通过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学术交流、人才交流等活动提高三地民众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同度,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2.完善区域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区域多主体合作网络

我国长期存在的行政区划的藩篱、“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和盲目注重地区GDP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缺乏长期的利益纽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三个地区的利益格局博弈,而且是所有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过程,是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的过程。要协调好所有微观层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完善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完善参与主体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多元化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各主体间沟通渠道,确保各利益主体合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如建立产业转移的跨区域税收分成制度;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各参与主体在推进区域合作中的贡献大小确定利益分配比例,如在资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中,要根据投资的比例来确定利润的分配。

各行政区划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环境,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型产业发展,必要时可以启动产业合作发展基金支持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高校课程设置要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积极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鼓励高校科研团队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科研课题;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可以采用股份公司、研发一体化等合作方式展开合作,科研院所提供人才、技术和平台支持,企业负责提供研发资金和后期成果市场化。需要注意的是两者在合作前要通过合同的方式明确成果分配和双方的权利责任;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规范行业协会和技术中介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在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信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面对企业的支撑作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搭建大学科技园、产业转移园、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平台推动区域间多主体合作。

3.从民众最为关注的领域着力,积极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在交通、产业、生态环境三个领域的协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带动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在交通方面,要着力加快实现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衔接,建设便捷高速的多中心网络型综合交通网络系统,建成主要城市间的2小时通勤圈;打通“断头路”,方便河北和京津的合作交流。在产业方面,河北要抓住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产业转移目录,严格控制污染型产业、企业和技术转移,同时支持企业在产业转移中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改善转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改建,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共建为依托,打造京津冀产业协作的新载体。在环保领域,三地政府要加快生态立法和生态环境协调机构的建立,统筹三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建立横向生态环境容量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等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加入环境治理领域;同时应该发挥社会公众在环境监督、项目评估、环境状况调查、环保知识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次,着力推进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区际衔接,促进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引入京津优质公共资源,提高河北省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在教育方面,鼓励京津高校合作共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特别是支持首都地区通过在河北“办分校”“合并”“外迁”的方式把教育资源进行扩散,鼓励教育资源匮乏地区通过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高校之间可以通过论坛、合作课题、教师互派、形成高校联盟、办分校的方式开展合作;在医疗卫生方面,支持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通过办分院、专家坐诊、远程诊疗、共建共管、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大合作交流,早日实现社会保障在区域内的无缝衔接和政策共享。第二,政府要定期对区域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对当地民众进行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并列入官员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改进公共服务薄弱的环节,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第三,构建市场一体化机制,特别是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化机制。提高高科技人才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特别是要完善区域内人才保障体系,在档案、户籍管理、基本公共服务待遇互认等方面逐步推进,通过公共服务的逐步均等化和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来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

[1]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30.

[2]齐子翔.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8.

[3]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7-118.

B222

G123

1673-0046(2016)6-0026-02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京津冀利益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京津冀一化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