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016-02-13马桂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藏区青海移民

马桂芳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 西宁 810001)

青海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马桂芳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 西宁 810001)

近年来,伴随着较为可行的产业模式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中的成效日渐凸显。但因其工作尚处探索阶段,后续产业研究缺乏科学依据,在实施中无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理论指导,相关工作没有纳入各级政府产业发展目标等问题依旧凸显。深刻剖析问题将有利于对症下药,加快青海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步伐。

青海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

青海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现已成为较具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影响力较大的系统工程,倍受世人关注,事关藏区移民群众的生产生计与维稳大局。“九五”时期以来,随着国家对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等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力度的相继加大和重视,青海藏区各级政府开始注重生态环保与后续产业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尽管青海湖、孟达、可可西里等保护区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过程中,却对生态移民以及后续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往往有所忽视。

一、保障机制不健全,发展空间有待拓展

目前,国家和青海还没有制定出符合藏区生态移民实际的补偿政策。青南牧区生态移民平均补偿安置费用为户均3000元的饲料粮补助款、800元的燃料费(取暖、生活)补助款以及16岁以下(不包括超生)55岁以上年龄人均26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款。以海南州为例,2012年全州移民3244户、15883人,户均补助约8814元、人均约1800元。另加移民从事的牛羊育肥、草产业等人均纯收入为2151.98元,其移民的年纯收入为3951.98元,比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64.4元低1412.42元。特别是生态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各级政府之间协调中存在扯皮推诿现象,原住地村(牧)委会组织管理不到位,因而使部分移民目前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并未得到相应而妥善的解决。

特别是青海藏区艰苦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是牧区经济赖以延续的基础和亘古以来广大牧民的维系之本。所以,第一产业一直是牧民生产中的“看家行业”。而第二产业中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由于受地理环境以及对原始物种的保护等多方原因所致,故使发展空间相对狭小。流通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刚刚起步,从“逐水草游牧”到舍饲半舍饲的养殖业,就其经营方式与生产技能要进行根本性转变,短期内使移民难以迅速适应,如果从事传统畜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难度会更大。时至今日,虽历经艰难和各方努力,仍然未能确定基本适合生态移民的特色产业与长效产业。特别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公共服务体系尚待提升,其经营体单一而获利微小,移民的参与程度低。由于人口与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远远超出草原和耕地的承载能力,加之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土地荒漠化严重,鼠害猖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与生存已成为这些区域难以化解的矛盾。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经多年的实践,不论是各级政府还是移民本身,大家有一个共同感知认为,这项工作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既不是“一点就通”和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艰难过程和实践的考验。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背景,其次要明确后续产业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移民们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尽快转变和拓宽后续产业发展空间。此外,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发展同样较为艰难。因此要以充足的饲草料为支撑。然而藏区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种植青燕麦、苜蓿等优质牧草。现除部分就地安置的移民社区(如兴海县的幸福村、贵南县的沙头社区等)继续从事着旱作农作物种植外,玉树、果洛州的移居地并不具备种植饲草料的条件,因而在其后续产业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的发展。

二、移民的传统思想和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在实地调研中,使我们深深认识到生态移民由于延续了数千年所特有的草原文化和积淀深厚的民俗传统,在新的移居区面临的最大困难并非是后续产业要立竿见影,而是传统的经营方式与就业观念的碰撞,尤其是老年人短时间难以适应移居区人来人往、吵吵闹闹的居住环境,对如何经营生产、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如何与他人交流沟通、如何从事第三产业等现实问题非常迷茫,故而容易产生对村干部、对移居区管理者的抵触情绪。在此情况下,往往产生对过去自由自在草原生活的眷恋与时下处境的不满。曾经引以为豪的多少顶帐篷、多少只(头)牛羊、多少匹骏马体现的财富仿佛是过往云烟,其失落感就如流行性感冒在移居区相互“传染”,直接影响着众多移民的稳定性和自信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3XMZ055)《青海省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研究》部分成果

而对农耕文化中的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以时常家庭存款的多少、房屋的大小、装修的档次、汽车的排量等方面显然有较大的衡量标准与世俗观念。对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敷衍了事,认为牧人放羊是天经地义的,何需多此一举要培训。可见一部分移民虽然远离了草原,入住了新居,但其就业观念依然未能彻底转变过来。对移民社区介绍的临时工、保洁员、搬运工等工种极不情愿去做,感觉不是正当职业故而得过且过。所以在政府帮扶的后续产业项目中一方面缺乏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长,另一方面又一时不熟悉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的相关技术操作,因而使后续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不可否认,“十五”时期以来青海藏区自然保护区所辖区域的各州、县、乡(镇)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力所能及在禁牧还草、封山育林、舍饲养殖、特色种植等方面做了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其成效正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但从近年来移民的实际生活与后续产业的持续性来看,青海藏区在此方面既有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发展中的共同点,又有藏族同胞所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征的独特性。就其传统思想和就业观念一般居住在县城附近、铁路公路沿线的移民或多或少见过世面,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参与性、对新生事物感知较快、对技能培训积极性较高,能把握和利用好现有的资金、政策、人脉、地缘等优势,从较为拿手的设施畜牧业、中藏药采集业、手工艺品制作入手,破除思想与认识上的束缚,不仅在衣食住行中融入新居,更重要的是要从观念上有所突破。

那些长期游牧在草原深处的牧民“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须臾突变的市场环境中常常“晕头转向而不知所措”。尤其使政府提供的有些设施利用率很低,如在共和县工人俱乐部新建有商住两用房120套、并设置有配套的经营摊位56个,可现在仅有22个被利用外,其余的一直在闲置,利用率只有39%。同德县科加滩移民社区新建的176间、4300平方米的后续产业建材市场如今同样闲置,与此相近的河北乡100户、400间8000平方米的商住铺面利用率不到30%,而所带来的问题是不但没有给移民增加收入,反而加重了还贷压力。特别是目前无管理资金,门窗及一些设施有所损毁。

三、移民的整体素质影响后续产业发展

其一,生态移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较为熟练的劳动技能。一方面移民群众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加之汉语交流中有一定的难度,致使父传子受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特别是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相关培训大有点“隔山打炮”与“隔靴抓痒”,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三番五次自然而然增加了培育发展后续产业的难度,同时移民群众现有的文化、技能以及语言沟通障碍都是影响其向非畜产业转移的瓶颈和最大障碍。另一方面,移民工程实施中,搬迁下来的牧民中老弱病残占相当比例,这部分群众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从草场搬迁后,虽能享受国家许多有关移民的优惠政策,但都要依靠政策补助生活,缺乏投身后续产业的条件。

其二,移民从事后续产业思路不广,无实质性工作。当前,青海藏区几乎所有的移民新村其后续产业发展尚处“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阶段。就生态移民后续产业而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典型可供借鉴,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总结经验,既没有真正形成符合藏区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实质性模式,更没有确定移民增收的政策和长效机制。

其三,因资金缺乏是制约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缺钱一切无从谈起,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只是空想。

四、资源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配置

青海“三产”的变化说明传统农牧业已不是主导产业,而随着基础设施力度的加大和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特色餐饮业的发展,第二、三产业逐步上升,这是符合当今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但从生态保护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状况看,最具优势的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除王牌景区青海湖外,余则诸如广袤的三江源、可可西里无人区、神奇的祁连山等因海拔高而缺氧和有待开发,使其旅游者仅为全省的5.67%,旅游收入只有移居区总收入的7.68%,因此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体制不顺,管理滞后。青海缺乏旅游高管人才是客观事实,但在其后续产业发展中体制不顺、管理滞后是严重制约旅游业良性发展、移民增收首要问题和重中之重。一是移居区旅游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目前除省旅游局外,许多州、县各移居区旅游主管部门因没有列入政府职能序列,不是挂靠单位就是临时机构,不能履行应有的行政权。二是景区管理依然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影响投资环境和有序开发。如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的成立对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十分有利,然而对三江源、坎布拉、可可西里、黄河清流段、孟达天池、祁连山草原等更多景区的管理现在还没有理顺。所以,移居区后续产业兴旅之要,重在理顺体制和强化管理。

2.开发程度较低,规划形同虚设。一是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尽管青海拥有一流的旅游资源,但对昆仑文化、民族文化、原生态文化等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还是低层次水平。二是旅游淡旺季明显,无持续性效益。旅游设施及人员旺季紧缺,淡季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投资者信心。三是规划执行不力,落实不够。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的《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出台已有10年,但其目标的实施除在西宁、青海湖、塔尔寺等有所体现外,如三江源、可可西里、昆仑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天方夜谭,使其规划“雷声大而雨点小”形同虚设而成为纸上谈兵。

3.量增利少,供给不足。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对青海已不再陌生,然而游客与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水平却在下降。2003年时,在青旅游人均消费456元,2013年为983元,扣除物价上涨其实未增反降。另一问题是游客虽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可因在青停留最多只有2.5天,与6年前下降1天。青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留不住人”是旅游开发层次低,游客满足感差,还未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游客消费除交通、住宿外,游览、购物、娱乐比重小亦是主要因素。另外,资金短缺的“瓶颈”因素是制约旅游旺季长途客流、铁路、民航运力时常不给力,加之景区服务设施和相关配套难以满足旅客需求。特别是招商引资一直成效甚微,全省178家旅行社至今无一跻身于全国百强,显得“弱、小、杂”而难成规模,使其富集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掘,在景区设施、资源配置、产业优化、扩大规模中依然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由此可见,移居区的旅游业开发、移民增收更是难上加难。

4.“三难”、“三无”问题日益突出,旅客安全不容忽视。每当盛夏,青海的生态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火热吸引着世人把回归自然的目光身不由己投向这片神奇的土地,然而随之出现的“三难”、“三无”(即一票难求、一房难求、一车难求和白天没玩的、晚上没看的、走时没带的)问题与旅客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高海拔气候也威胁着沿海地区来此旅客的身心健康,我们一再呼吁与西藏联手在西宁、格尔木、拉萨设立一级救援中心的建议一直未能重视,还没有形成规划合理、设施齐全的藏区旅游援救体系,同时也应重视黄河沿岸水库间形成的水上旅游存在的安全隐患。

五、移居区乡村旅游亟待强化

一是乡村旅游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全省现除互助、循化、贵德等县的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外,其他地方在此方面鱼龙混杂,各接待点经营户间的信息不对称,无统一的品牌包装与宣传促销,影响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移居区在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二是硬件配套设施落后,特色不突出。多数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庭院环境及室内卫生洁净,但无盥洗室加之厕所多是旱厕,致使卫生状况很不尽如人意。如今的“农家乐”、“藏家乐”与特色农牧业生产、民族风情结合不密切,娱乐除麻将、扑克外无地方特色的娱乐休闲项目,显得单调乏味而无吸引力。三是服务质量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服务质量与人员素质差是青海旅游业的通病,但此问题在乡村旅游中更为明显。无论是接待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还是庭院里的大嫂村姑,在业务素质上与外地差距甚大,缺乏相应培训。

六、移居区经营主体缺乏活力

近10年来,青海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培育发展中,在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发展的规模与产生的效益等情况来看,依然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在统筹合作化、规模化、社会化和组织化相结合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特定人文价值制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首先,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当地影响深远,移民的小农意识浓厚,小富即安、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开拓精神等传统观念依旧有待改变;其次,移民在经营主体中不注重成本控制和管理;再次,因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新事物或多或少有排斥和抵触情绪,所以直接影响着后续产业发展中的合作、规划、经营、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大局观念。

2.移居区科技文化水平低,强化移民素质势在必行。在调研中发现,如今不论是青南牧区还是青海湖周边半农半牧区,在生态移民所从事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文盲或半文盲的占全体移民45.57%、小学文化程度占36.29%、初中文化程度占15.76%,高中文化程度占2.38%。青海藏区6岁以及6岁以上学龄儿童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15年,与全国8.4年的平均年限相差1.25年。因移民文化素质较低,对科研成果的接受和应用能力差,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在发展中“前怕狼后怕虎”,无疑影响着后续产业的有序发展。

3.融资渠道狭窄,市场应变能力差。舍饲养殖业和现代种植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配套产业,尤以资金投入是前提和保证。但生态移居区金融组织相对并不健全,融资渠道狭窄问题更为突出,融资形式主要是民间贷款集资。尤其是信贷程序繁杂、期限过短、难以适应移民规划项目,金融部门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后续产业发展无持续性。

[1]杨虎德.生态环境保护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古岳.忧患江河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周毅.谁主地球沉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B222

G123

1673-0046(2016)6-0023-03

猜你喜欢

藏区青海移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大美青海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青海行七首(录二)
签证移民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