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转型的办学特色研究

2016-02-13曹庆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管理者办学转型

曹庆旭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地市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转型的办学特色研究

曹庆旭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高质量的城镇化需要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紧密贴近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贵州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地市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转型的办学特色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与研究地市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转型的办学特色。

地市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办学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高质量的城镇化需要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紧密贴近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在经济发展和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学院把服务社区、为社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目标是为当地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学院持续稳定发展。19世纪初,英国的大学只有牛津、剑桥和5所15、16世纪创建的苏格兰高等学府,19世纪创办的高等学校主要是想填补牛津和剑桥教育所造成的空白,那些后来成为城市大学的学校都是地方性院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满足工业发展需要而创办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自本地区。

一、地市高职院校塑造办学特色的原则

(一)在教育理念方面

1.高职管理者努力开创“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布置优美的校园,提供师生良好的教学与生活环境,让师生喜爱学习环境,寄情于校园之中;发展和谐幸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专业技术技能,喜欢学校;实施个性化的辅导工作,协助学生自我追寻,增进自信、自尊,启迪个性,发展共性。

2.高职管理者推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课程规划,使学生发挥潜能、肯定自我;推动多元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人际互动中学习人文关怀,树立“德技双馨”的理念。

3.高职管理者应对高职的教育功能、发展、限制与挑战有明确的认知,唯在地球村时代来临之际,当前高职教育定位与功能值得高职管理者再省思与确认。地球村的来临、资讯科技的进步、高等技职学校的大量涌现,都冲击着高职的教育;在外来与本土、科技与传统、升学与就业间的拿捏与平衡,皆考验高职管理者的智慧与行政,唯有多元省思与激荡,才能掌握高职发展的脉动,创造学校发展的契机。

(二)在办学理念方面

1.高职管理者以其本身丰富的行政经历和领导才能,充分了解学校的背景与现况,在外部压力和内部驱力的环境下,积极思考、创新、突破,包括建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拟定可行之学校发展计划,带领全校师生共同为愿景与学校特色而努力。高职管理者更应思考的是学校品质改善的软件工程,包括审慎思考办学方向,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如何建立学校整体管理,如何有效地推动学校内涵建设,以使学校在竞争的洪流中迈向优质之道。

2.高职管理者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职责与功能,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沟通对话机制,使政府对于学校教育目标有所共识。同时,高职管理者应重视“转型领导”的技巧,以适应自由民主开放的社会,“转型领导”强调管理者把自己投入到和同仁的人际关系中,使自己更积极,与同仁融合,产生共同的核心,并且运用各种激励的策略,发挥过人之影响力,转化系部之观念与态度,激发系部提升工作动机,愿意为学校最大利益付出心力,进而促使学校转型与革新。

3.高职管理者透过教学及各种活动发掘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以建立学生自信心以及自我学习成长的能力。高职管理者需帮助学生建立多元且创新的知识能力,以适应未来知识密集的资讯科技时代;诚然,高职管理者愈重视学习的成效,愈能促使高职学生习得专精的技术、技能,有利于其毕业后升学或就业的规划;面对知识密集的高科技时代,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多元且创新的专业职能,运用既有知识以创造新知识,高职管理者应从课程体系中建构一个多元且创新的平台,使高职的毕业生灵活运用今天的知识,建构明天的能力。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地市高职教育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地市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转型的办学特色研究,课题编号:2014ZD03

(三)在学校经营策略方面

1.高职管理者利用学校教学系部的调整进行人力调整、组织再造,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重视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能够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

2.高职管理者能优化专业结构,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设置专业,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走校企共同发展道路,促进职业教育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学校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并有效服务地方基层需求,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目的。

3.高职管理者为提升学校的办学绩效,积极加强学习风气、升学风气,以提升学校升学率,能够配合国家实施“走出去”和供给侧改革战略,具备对外交流合作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能力,以力图在高职竞争浪潮中,蜕变成为具有特色的职业学校。

二、地市高职院校塑造办学特色的落实

根据目前欠发达地区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办学特色的形势,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办学特色的形势、现状和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对其他省、区、市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办学特色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总结,从而为我省更好地开展社会经济转型打下基础。

其次,要统筹规划,整合我省办学资源。作为欠发达省份,我省可以利用的办学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更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办学资源的优势,进行合理利用,使其发挥更大价值。

再次,要增强特色和实力,提高服务能力。目前,我省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办学的实力有待提高,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合作,重视特色办学,并以此逐步提升办学实力,使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要选准特色载体,保证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办学落到实处。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办学依托的载体应该明确,是依托专业和课程,还是依托产业,或是依托某个办学的项目等,在特色办学的实践中必须完善特色办学的总体方案和执行方案。

三、贵州地市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探索

贵州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未来将以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和大农业作为发展主线,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围绕贵州省发展战略,九个地州市共有32所高职高专校,其中有19所是地市高职院校,专业涉及到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艺术设计17个大类,学生数占总高职学生总数的52%,在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农业背景下,地市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当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各校都进行了探索。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省州共管、州管为主”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被列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黔东南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以服务民族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技术专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武陵山地区经济协作和扶贫攻坚,产教融合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成为国家民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红色遵义区域优势,专业动态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黔南州“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和智力优势,建成黔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地市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地市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的认识上、机制上、资源开发上还存在诸多缺陷,为此,“提高认识、把握需求,完善政策、激励约束,锤炼师资、提升能力,构建载体、有效运作”将成为地市高职院校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1]李建华.地方高校如何服务地方—基于美国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3(3).

[2]欧阳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3(9).

[3]潘尚河.地方高职院校应该成为区域发展的“四个中心”[J].高教论坛,2011(3).

[4]路树萍.对接产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

[5]赵宝芳,陶永玲,石明忱.发达国家或地区高职办学特色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管理纵横,2010(3).

[6]于永超.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思考[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3(10).

[7]李佳圣.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及其发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

G718.5

A

1673-0046(2016)6-0007-02

猜你喜欢

管理者办学转型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