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功能理论视角下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2016-02-13吴玉珅徐礼平

关键词:社会适应

吴玉珅,徐礼平

(1.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2488; 2.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广东 珠海 519041)



【教育学】

家庭功能理论视角下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吴玉珅1,徐礼平2

(1.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2488;2.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珠海519041)

[摘要]随迁儿童在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中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适应问题。针对随迁儿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适应、行为适应、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等问题,运用家庭功能理论对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随迁儿童;社会适应;家庭功能理论

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由此造成了随迁儿童这一巨大群体。所谓随迁儿童是指随父母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户口仍留在原籍且具有学习能力的6~16周岁儿童。[1]他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在融入新的环境和生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社会适应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进而使自我与所处环境达到平衡的状态。[1]在面临新环境时,随迁儿童的适应主要是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刘扬等将随迁儿童社会适应的操作性概念界定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其中,心理适应包括心境和个性,社会文化适应包括人际关系、适应环境、外显行为、内隐观念、语言、学习。[2]然而,人际关系属于外显行为的相关内容,同时内隐观念、适应环境的部分内容又与心理适应相重叠,其操作性界定存在边界不清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将随迁儿童社会适应的操作性概念划分为心理适应、行为适应、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四个方面。

一、随迁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厘清

目前,国内有关随迁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融入、教育管理、升学问题、权利保障等宏观方面,而关注随迁儿童社会适应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也大都只关注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某一方面,如心理适应、学习适应、行为适应(人际关系)以及文化适应等问题。从心理适应问题看,心理适应表现的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曾守锤,2009),[3]并表现出内化问题(焦虑、抑郁、孤僻、退缩等情绪问题)(李晓巍等,2008)[4]、自尊水平较低(曾守锤,2010)[5]、社会认同感低(魏银萍,2012)[6]、社会认同中自我否定(王中会等,2014)[7]、幸福与满足感较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课题组,2002)等问题。从行为适应问题看,简易学校中的随迁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课题组,2002);同时,随迁儿童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外化问题(攻击反抗、违纪越轨、过度活动等行为问题)(李晓巍等,2008);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孤僻、不合群(魏银萍,2012)。从学习适应问题看,随迁儿童的学习适应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同时学习成绩并不比本地儿童低;另外,随迁儿童存在学习适应不良、学业困难等问题。从文化适应问题上看,城市制度对随迁儿童有着显性与隐性排斥和文化的不接纳(汪萍,2011)[8];另外,随迁儿童人际观念适应较为困难(王中会等,2013)[9]、文化融合明显偏低(乔金霞,2015)[10]。

此外,国内关于随迁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只是从某一方面来研究,如从人格(李晓巍等,2008)、积极心理品质(王中会等,2013)、社会化(包存福,2011)[11]、社会认同(王中会等,2014)、家庭环境(李丹,2015)[12]等某一方面揭示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然而,在涉及家庭环境分析视角的研究中也仅仅是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沟通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从家庭这个宏观的功能系统上探讨的研究尚未发现,同时从家庭功能理论角度去探讨随迁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也未见报道。

二、家庭功能理论阐释

家庭是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家庭的探讨逐渐从对家庭某一单独的因素转向了把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家庭功能理论目前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过程取向,一种是结果取向。

家庭功能理论的过程取向认为家庭系统实现各项功能的过程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和情绪会产生影响。其代表是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和家庭过程模式理论。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假设家庭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是家庭的基本功能。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认为,完成各种日常任务(包括完成危机任务)是家庭的首要目标,其中每项任务都需要家庭一起去应对。[13]家庭功能理论的结果取向认为,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是把家庭划分为不同类型(健康的或不健康的)的依据,主要有Olson环状模式理论和Beavers系统模式理论。Olson环状模式理论从家庭适应性、家庭沟通和家庭亲密度三个维度来描绘家庭功能。家庭系统模式理论认为,家庭功能的发挥与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家庭系统的能力越强,则家庭功能的发挥越好。[13]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也有很多,如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事件、家庭关系等(方晓义等,2004)。随迁儿童的家庭结构是完整的,但随着父母迁移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在改变,从而导致家庭完成其基本任务的方式会受到影响,也会导致随迁儿童和父母的亲密性和适应性受到影响,这正是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的主要观点,所以本文从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去探讨随迁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

三、家庭功能理论视角下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分析

1.心理适应问题。从家庭功能理论的过程取向来看,家庭面临新的环境时,其为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经济条件、生活事件、父母的抚养方式)的基本功能不仅会发生改变,而且家庭为实现这些基本功能所具备的完成基本任务的能力也会发生改变。心理适应包括心境和个性。当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其情感、认知和行为都会发生改变。因此,随迁儿童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迁移到陌生的环境,即家庭提供的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其心境和个性必然会发生改变。当这种心境和个性面临问题并需要通过沟通和情感表达来向家庭寻求帮助时,此时的家庭为了在陌生的环境生存下去而对其表现出不关心和放任的态度,这使得随迁儿童被在新的环境中唯一可以寻求庇护和表达情感的家庭所“抛弃”,进而导致随迁儿童在面临优越的城市生活和贫苦的农村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时变得更加自卑、退缩和失落,这种负面情绪在家庭中长期得不到宣泄,势必就会造成心理适应的恶性循环,[14]即家庭为随迁儿童提供健康发展(心理方面)的基本功能发挥不足。从家庭功能理论的结果取向来看,由于随迁儿童的家庭在城市生存不易,父母为了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过度冷落了孩子,势必会导致家庭的适应性和亲密度的降低,从而使随迁儿童产生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适应问题。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儿童的家庭比非抑郁儿童的家庭的适应性和亲密度都较低。[13]同时,随迁儿童在农村形成的一套探索新环境的行为方式在城市行不通,又会使其产生一定的抑郁退缩等内化问题。再者,由于城市生活的优越,而随迁儿童从家庭获得的金钱支持相对较少,这也会造成他们一定程度的焦虑和孤僻。

2.行为适应问题。从家庭功能理论的过程取向来看,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和情感表达的能力较差导致了随迁儿童存在着人际关系问题。随迁儿童进入城市以后,离开原来同伴的同时又要形成新的同伴关系,但由于随迁儿童的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与城市儿童有很大的差异,以致遭到城市儿童群体的排斥。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家庭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以及时地使其发泄这种负面的情绪,或者需要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以度过没有朋友孤独的情绪情感体验。但农村家庭到达城市后,由于受本身的经济地位的限制,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金钱的关注度比对随迁儿童的这些情感体验关注度要大,从而忽略了对孩子管教、关心和交流,导致家庭中控制(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基本功能没有完成好,进而造成随迁儿童一定程度上人际关系问题和外化问题。从家庭功能理论的结果取向来看,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和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有很大相关性。[13]家庭在从农村走向城市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和孩子也缺乏相应的亲密性和适应性,由此导致随迁儿童利用一定程度的外化问题(攻击反抗、违纪越轨、过度活动等行为问题)来取得父母的关注和亲密。

3.学习适应问题。从家庭功能理论的过程取向来看,学习适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学校的性质、家庭氛围等。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等都是过程取向家庭功能理论中的家庭环境。随迁儿童随父母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家庭环境发生了改变,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家庭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随迁儿童社会适应,特别是学习适应。随迁儿童的父母迁移到城市后,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技能的限制,所从事的工作也是社会底层的工作,经济收入也较低。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而这种物质条件就成为了随迁儿童的学习条件的最大障碍。而父母从事时间长的工作又导致父母参与到孩子教育上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这种家庭环境的改变使家庭完成随迁儿童教育过程这一基本功能的能力大打折扣。从家庭功能理论的结果取向来看,由于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普通话水平的限制,随迁儿童受到父母的教育相对于城市儿童较少,这种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的减少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亲密度的降低。同时,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环境里,由于普通话水平和城乡课程的差异性,导致其在沟通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其学习效果差,学习适应问题突出。

4.文化适应问题。从家庭功能理论的过程取向来看,随迁儿童文化适应问题是由于家庭成员的相互卷入和情感表达的能力较差。随迁儿童从生活相对贫困的农村来到生活富裕的城市,将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城市的文化、城市里的孩子,并与它们产生互动。但城市里的文化会与其从小在农村形成的价值观产生冲突,在这种冲突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对新文化的接受而对其母体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舍弃,但这种相互冲突的心理过程十分复杂,必定会给随迁儿童造成一定的困扰,这就需要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相互卷入,使随迁儿童及时地发泄这种负面的情绪。但是,随迁儿童因为父母工作时间较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父母对其情感支持不够,相互卷入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随迁儿童文化适应问题。从家庭功能理论的结果取向来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缺失,导致了随迁儿童的文化适应问题。随迁儿童在与城市文化互动过程中,城乡文化、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或冲突给其带了诸多心理困扰。然而,现实中,随迁儿童与其父母沟通、交流甚少,其思想上的冲突和内心的痛楚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导致了系列文化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礼平.珠三角地区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15).

[2]张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

[5]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2).

[6]魏银萍.兰州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7]王中会,周晓娟,Gening Jin.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其社会认同的追踪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

[8]汪萍.外来工随迁儿童社区融入问题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9]王中会,孙琳,蔺秀云.北京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3(8).

[10]乔金霞.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与家庭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5(8).

[11]包福存.社会化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2]李丹,徐鑫锫,官泰然,等.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心理适应:关系与应对[J].北京社会科学,2015(2).

[13]方晓义,徐洁,孙莉,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4).

[14]徐礼平.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责任编辑冯自变】

[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吴玉珅(1990-),男,山东鄄城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徐礼平(1985-),男,江西南昌人,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副教授。

[基金项目]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珠三角地区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15GZYB24)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4-0115-03[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
中国台湾地区更生保护社会组织成功案例的分析与借鉴
浅析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作用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城郊被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