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

2016-02-13胡长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农耕

胡长江(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

胡长江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中世纪西欧的农耕制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粗放型农业生产的主要表现之一即是在西欧普遍存在农牧结合的农耕形式。农耕传统、土壤性状、气候及人口因素都是使西欧农耕制长期保留有粗放型特征的原因。但是,西欧农耕制的发展并非长期原地不动,至中世纪晚期,西欧农耕制开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农耕制度;地理环境

中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是在日耳曼各民族和罗马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的。日耳曼各民族原有的马尔克制为中世纪西欧早期农业组织管理提供了管理模式,而古罗马时期许多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则为此后西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世纪西欧农耕制度的形成除了受社会传统影响之外,还是西欧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西欧历史上长期存在田草结合、农牧混合的经营形式,这与中世纪西欧长期保有粗放型农耕制密切相关。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长期保持着一种畜牧业、农业、狩猎和渔业的混合经济。”[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西欧农牧混合的粗放型经济结构并非自古有之,是后来才形成的。“12、13世纪以来西欧城市的兴起以及商品经济的刺激,使西欧各国经济结构起了不同的变化”,即在英国形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农牧混合的经济结构[2]。

一、中世纪西欧农耕制的类型和特征

对某一地区来说,农耕制的取舍往往与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地里形状、土壤性状、降雨的多少以及雨量的季节性分布都影响着某一地区农耕制的形成和发展。中世纪西欧农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由于西欧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气候的多样性,西欧的农耕制度同样呈现多样性特征。西欧中部地区和西欧南北地区在地形构造上有很大差别,农耕制度的形成亦有差别。简言之,在中部以三圃制为主,而在南北两部则以二圃制为主。但二圃制和三圃制地域性的划分,在西欧历史上从来不是绝对的。所谓二圃制,即土地耕作一年,休耕一年,休耕期间用于放牧各种牲畜,耕作与休耕交替进行,以便保持地力。三圃制,即将土地分为三块,一块用于耕种冬作物,一块用于耕种春作物,一块用于休耕,三块地每年轮流替换,休耕之地亦可用于放牧。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西欧大陆南部的地中海地区因缺少春雨,北部地区的芬兰、瑞典东部等地区因冬作物不易生长而实行二圃制。即地中海地区土地分为耕种冬作物与休耕的二圃制,北部部分地区实行耕种春作物与休耕的二圃制,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西欧广大地区,如法国、德国等则实行三圃制[3,p33]。二圃制和三圃制的耕作形式可以起到保养土地肥力,增加或合理地利用土壤中氮肥的重要作用。休耕地在休耕期间,杂草丛生,用来放牧牲畜。牲畜的粪便撒落在土地上,杂草的根茎经翻耕腐烂在土地中,从而增加了土地中的氮含量,增强了土地肥力,能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在西欧大陆个别地区,还存在临时耕作制、耕一休二制等几种耕作范围较少的农业耕作制度。农耕制度的多样性,一方面反映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在从事农耕时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

中世纪西欧农耕制度除了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之外,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西欧农耕制度里长期保留的粗放型经营特征。“耕作制度是为了实现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整套用养地紧密结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它的形成是以一定的土壤等自然条件为基础的。”[4]中世纪西欧农耕制度的粗放性特征同样是西欧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表现在农耕制度上就是长期未能放弃土地休耕制度,未能走向土地连作。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古罗马许多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大都被丢弃或遗忘。可以说,先天发展不充分是西欧农耕制度长期保有粗放性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劳动力资源匮乏也是西欧农业发展长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6世纪地中海地区爆发的鼠疫,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流行的黑死病。这场瘟疫使西欧人口数量锐减、田地荒芜。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西欧的农耕制度只能长期停留在粗放型经营阶段。西欧农业历史短浅,10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大陆确立之时,西欧在农业生产领域可以说刚刚跨出刀耕火种的阶段。农业知识浅薄、农业技术落后。至13世纪,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粮食需求的增长,西欧曾有过短暂的粮食强化生产阶段,在此时期西欧的农耕制度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

二、中世纪西欧农耕的形式和对象

农牧结合是中世纪西欧农耕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与今天一样,中世纪西欧的畜牧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因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休耕制的基础上,长期保持了农耕和畜牧的结合。粗放型的农牧结合正是西欧农耕制的明显特征和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人们习惯于在休耕之地上放牧牛、羊等牲畜。这一方面符合欧洲人多食肉和奶制品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在放牧的同时,留在耕地上的牲畜粪便能起到保养地力的作用。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并能起到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效果。因此,农牧结合的耕作方式是中世纪西欧农民普遍采用的一种耕作方式。直到今天,在地中海地区,如意大利及伊比利亚半岛的大庄园和中央高地,自由放牧如今仍在延续着。到了13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西欧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拓荒垦殖运动,许多原始森林和草场被开垦为农田。随着粮食生产的强化,畜牧业经济成分急剧降低,畜牧密度减小。结果导致耕地上的肥料不足、土壤肥力恶化,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在13世纪中叶的英国领主直领地上,畜牧密度只相当于15世纪早期的半数略强[3,p36]。中世纪晚期西欧农耕方式的转变,正是农耕制度本身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结果。

前工业革命时代,包括西欧和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区,可以说,农业劳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人们提供生活上必须的大宗产品,即粮食。农业生产即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食之欲。一个称为蒙克顿的庄园曾被这样一句短语概括地描述为:庄园生产是为领主的餐桌提供食物。土地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其本身即是最大的社会财富资源。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几乎都是直接来自于土地。封建领主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通常都因为争夺领土而起。农业生产不仅关系到一个农民家庭一日三餐,更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在中世纪西欧,土地制度由采邑制到封土制的变化,国家政府始终未放弃对农民人身和土地资源的控制。

农耕的对象主要包括农作物栽培和田间管理两部分。中世纪西欧农民在田地上栽培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黑麦、乔麦等。其中小麦是最主要的谷物来源。小麦种植广布西欧大陆,不管是二圃制还是三圃制,农民在土地上种植的粮食作物几乎都是小麦。因气候条件的差异,在南欧地区种植的主要是冬小麦,而北欧地区则以种植春小麦为主。此外,除了种植粮食作物,西欧农民还广泛种植葡萄、油橄榄等经济作物。葡萄酒和橄榄油是西欧人一日三餐的必备品,饮用葡萄酒在西欧历史悠久。法国波尔多等地的葡萄种植早已盛名在外。在中世纪西欧,尤其在13世纪前后,豆科作物的轮作十分普遍,在英国东部和东南部,豆科作物种植占粮食作物的1/5至1/4[3,p41]。根据土壤与地区的不同,当时人们种植的豆科在作物主要有蚕豆、野豌豆、小扁豆、鹰嘴豆和青豌豆等。豆科作物的种植不仅能补齐谷物的种类和人体所需的其他营养,而且通过豆科作物和粮食作物的轮作能达到恢复土壤肥力的效果。

田间管理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是农业劳动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田间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例如,播种前的整地、田间施肥、中耕除草等环节,都能起到很好的保养土壤的作用。中世纪西欧的农业发展水平尽管很低,但是也同样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西欧丰富的田间管理知识即是重要的体现。而土地休耕制本身原就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正如布洛赫所说:“古时的农民注意到,由于施肥不足,耕地需要‘休闲’,即为了不使地力衰竭,不仅需要更换作物,而且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休耕。……由于肥料缺乏,谷物种植又占优势,可交替种植的作物有限,这都使得仅仅变换作物不能更新土地肥力、防止野草生长。从实践中,人们得出了规律,并以各种方式加以利用。应该在几个耕作周期——经常是各不相同的——和休耕之间形成一种有力的、有条不紊的秩序。”[5]另外,当时西欧的农民已开始注意人工除虫和消灭病虫害,注意用排水和耕锄等方式来保持土壤水分,注意了选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3,p42]。

三、中世纪西欧长期存在粗放型农耕制的原因

首先,中世纪西欧农业发展历史短浅、生产活动发展程度较低是促使西欧形成和长期保有粗放型农耕制的社会传统因素。日耳曼各民族历史上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3世纪前后,随着民族大迁徙运动,日耳曼各民族开始迁徙至莱茵河西岸高卢地区,与罗马人的接触更加频繁。然而此时的日耳曼各民族,可以说刚刚跨出原始社会的门槛,刚刚脱离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而跨入定居农业。农业生产明显具有落后性也是必然。此时的日耳曼各民族过的是半游牧半定居生活。据塔西佗记载:“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草、草地或树林而居。”[6]可以说日耳曼人在迁徙前后,农业耕作制度大多是“临时耕作制”,即开垦一块农田后,在农田上连续耕作几年,待农田地力耗尽之时便将其抛荒,抛荒与耕作多无定制[3,p33]。所以,至10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大陆确立之时,由于整个西欧社会发展程度的落后,西欧农耕制度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阶段。此外,西欧中世纪初期农业长时期萧条,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原罗马大农庄在战乱中受到毁灭性破坏,而新来的主人——日耳曼人因文化落后不能及时学习到罗马的农耕技术,致使罗马技术失传,生产方式简陋[7]。

其次,人口、土壤和气候则是制约中世纪西欧农耕制度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地旷人稀、劳动力相对不足,是中世纪西欧农业发展长期面临的一个负面因素。在前工业时代的世界各地农业发展中,人口都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人口多寡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尺。一般说来,人口稀少总是与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联系在一起,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也总是伴随着土地耕作向集约化方向的转变。据学者研究,在6世纪的高卢,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有5.5人,耕地仅占全部土地面积的3.4-4%。如此稀少的人口远不能发展出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3,p34]。另外,一个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及其季节分布,还有地势地形和土壤类别、土壤的物理性状等自然环境同样会对一个地区的农耕制度形成影响。中世纪西欧中部的三圃制和南北部的二圃制的区域性划分,就是自然环境直接作用的结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西欧的农耕制度之所以长期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是西欧社会本身农业传统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农耕制度的发展在中世纪的西欧并未停止,至13世纪西欧的农耕制度开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平.社会传统和经济结构的关系[J].学习和探索,1981(1): 4-1.

[2] 周广远.经济结构与英国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系[J].世界历史,1982(1):16-27.

[3]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

[4] 陈守用.耕作制度变革对土壤性状及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1):67-68.

[5] 马克·布洛赫.余中先,等,译.法国农村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1.

[6] 塔西佗.马雍,傅正元,译.日耳曼尼亚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3.

[7] 陈文滨,刘开艳.基督教会与西欧中世纪农业的复兴[J].农业考古,2009(3):318-321.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哲学经济学研究

A Study on the Farming System of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HU Chang-jiang
(College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The Farming System in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characterizes apparent extensiveness. A major performance of extensive agricultral production is the widespread of combining agricult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as farming pattern in Western Europe. Meanwhil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rming system of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is strongly influened by the speci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onditions. Farming tradition, soil, climate and population factors are all among the reasons that farming system of Western Europe demonstrates long-term extensiveness. Homever,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urope farming system does not always remain the same. Until the later Middle Ages, Western Europe began to shift into the direction of intensive farming system.

Key Words:Middle Ages; western Europe; farming system;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作者简介:胡长江(1982-),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欧洲中古史、拜占庭史。

收稿日期:2015-03-25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31

中图分类号:K3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114-03

猜你喜欢

西欧中世纪农耕
中世纪欧洲艺术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