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大众化路径选择

2016-02-13胡志远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

胡志远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大众化路径选择

胡志远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1)

摘要: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维持社会系统顺利运转和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当代中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并探索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正确路径,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创新;大众化路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在当代中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当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全球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使各种社会思潮日益侵入,各种社会问题更加凸显,人们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价值迷失”“价值错乱”“价值扭曲”等现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到怀疑和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民众思想,以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2]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一个社会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较好维护的主要精神支撑。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提供了价值支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以个人本位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对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也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思想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文化自觉所作出的重大判断,对进一步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在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政治体制上,实现了从传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在社会结构上,实现了从农村经济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和知识社会转变;在利益格局上,实现了从过去重视精神利益到现在强调物质利益,从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到重视个人利益诉求的转变;在思想文化上,由过去马克思主义一元思想领导进入多元文化碰撞的时期。在新时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用社会共同理想凝聚各界人心,用思想文化力量引领社会发展,用精神道德力量支撑社会进步,用核心价值体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全社会共同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挑战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因素日益增多,中国正在面对并将长期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来自国际社会的不同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大量国外资本和跨国公司的不断涌入,其所携带的价值观念对国人的影响与日俱增。在思想政治方面,西方社会的一些政治家、理论家出于其战略考虑,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政治多元化;在文化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量输出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不断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因此,必须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各种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维护我国思想文化安全。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中国要跻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软实力”也需要不断增强,扩大其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当前,我国不论经济总量还是进出口贸易总额都跃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迅速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西方理论界提出的“中国模式”更是引人注目。但还必须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与西方相比仍较软弱,文化影响力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加国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对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认同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

任何科学的理论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作为科学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这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更丰富,更具包容性

优秀民族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始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持活力的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更丰富,更具包容性。过去所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事实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又有区别。如果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非党员群众和宗教人士等完全接受,就会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排斥性和片面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性,承认不同层次的群众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作为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只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灵魂,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并不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部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为其内涵赋予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同理想和道德观念,这是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是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富有鲜明时代特色,使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更有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其形成和发展与时代同步,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具有理论性,更是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向导和指引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面旗帜,具有很强的实践特色。以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只注重理论作用,强调其思想性,而忽视意识形态的实践意义,轻视其情感性,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片面而抽象,缺乏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等内容,赋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情感性和实践特色。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不是理论,而是一种情感。改革创新也不是理论,而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荣辱观更不是理论,而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这些内容不仅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而且富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上的另一突破,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使用大众化语言,以通俗语言代替学术语言,用全民话语代替阶级话语

以往的意识形态往往用学术性的话语来表达阶级诉求,阶级性很强。语言形式简单划一,只用阶级话语,不讲全民性话语,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特定阶层的专有,广大人民群众难以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以后,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意识形态语言学术性、阶级性的局限,使用通俗的语言、全民的话语,把深奥的理论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简洁而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了将空洞抽象的理论“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改革创新和时代精神、道德是非和荣辱廉耻等都是全民性话语,浅显形象、通俗易懂,这是意识形态语言的重大突破。当然也应该看到,这一语言形式的突破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重大的挑战和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意识形态本质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具有独特的阶级性、集团性的话语,而不可能是完全的全民性话语,因此,决不能因为提倡大众化、通俗化而使意识形态低级化、庸俗化。更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意识形态建设看做是纯粹人类性、全民性的要求,从而彻底否定其阶级诉求的实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对不同人群进行分层要求、统一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能简单划一,搞一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所受教育程度、个人信仰、思想状况、道德标准等都有差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接受各不相同,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必须针对不同阶层的具体情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针对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同阶层和人群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所有共产党人的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大陆所有人民群众的要求,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政治基础和政治理想。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适用于所有的华人,包括港澳台、海外华人华侨,都要有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道德观更是对每个中国人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分层要求,统一进行,这也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理论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而科学的理论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必须实现通俗化和大众化,即变成人民大众的语言,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在中国,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意识形态,就必须实现通俗化和大众化,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和路径。

(一)实现理论手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贴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朴实通俗的语言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传播,才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从而成为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理论。首先,理论建设大众化,对理论样式进行创新。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9因此,理论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必须对理论样式不断进行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为群众所认同,成为群众的理论。其次,语言表达通俗化,对话语方式进行创新。列宁曾经说过:“最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通俗和朴实。”[6]而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必须在实践中把晦涩生硬的理论文字替换成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并不断地根据实践需要对理论的话语方式进行创新,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持久恒定的魅力。再次,理论阐述注重层次性和全面性,对理论结构进行创新。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自身的特点。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层次性和全面性统一起来,结合不同阶层、不同知识结构群体的实际情况,将一般性的理论实在化、具体化,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二)坚守舆论宣传阵地

社会要形成主流价值体系,以赢得群众的广泛认同,就必须充分运用各种传媒和信息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理论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本身的进步性和吸引力,还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首先,要强化主流媒体的主力军作用。主流媒体主要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这些是构建舆论引导格局的基础和支撑。要强化主流媒体的主力军作用,突出其权威特色,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面宣传、及时宣传,弘扬主旋律,实现传播效应最大化,从而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其次,要拓展传播空间,形成宣传合力。要整合理论部门、新闻部门、出版部门、文艺部门的人力资源,各尽所能、各负其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形成规模声势,覆盖更多人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最后,发挥新型传媒工具的舆论引导能力。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媒工具“已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新空间、信息传播新渠道、文化创作新平台”[7]35。因此,我们必须挖掘和利用好各种媒体的不同优势和各自潜力,用主流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牢牢占据网络舆论主动权,使互联网成为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

(三)重视实践渗透教育

理论的作用要在实践中体现,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践中进行,这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首先,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党和政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利用法律权威和政策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道德规范和学生守则等,有效规范民众的行为作风,正确引领社会的文明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逐步春风化雨、深入人心。再次,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教育。在文明创建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深入民心、感动民情、润泽民意,从而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行动中能够身体力行、效优争先。最后,在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教育。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艺术节、旅游节等节日,在群众聚集的公园、广场、影剧院、展览馆等各类公共场所,组织各种文艺汇演和文化活动,充分发掘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在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中普遍认同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注重体制机制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就需要一系列相应的具体体制和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正确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各级党委要积极担负和正确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7]35,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强大合力和坚固凝聚力。其次,积极构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与宣传队伍。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高校以及各级党委讲师团的相关人员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政治理论强的研究与宣传队伍,并努力形成党的理论宣传长效机制。再次,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激励机制。要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全体社会成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先进个人或团体,应及时给予表彰,并加以大力宣传,以作为人民群众的学习榜样。最后,逐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党和政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之中,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准则。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面临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挑战,因此,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0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3]本书编写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2.

[7]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白丽娟)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4-0048-05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4.009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Route Choice of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U Zhi-yuan

(School of Marxism,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1, China)

Abstract:The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basic spiritual support of a nation,which gradually comes into being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and helps to maintain smooth running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social orde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In order to carr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it is vital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innovat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correct path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attraction and cohes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opularization route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
党的理论创新与海南特区建设研究
中共十三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对反腐败工作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刍论和平发展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关系思考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
近期国内邓小平研究中引人关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