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格式塔心理学透视唐山皮影艺术的审美体验

2016-02-13李艳超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

李艳超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西宁 810007)



从格式塔心理学透视唐山皮影艺术的审美体验

李艳超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西宁 810007)

摘要: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基本原理的视角对唐山皮影艺术进行赏析,探讨观赏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心理和审美体验,解读观赏者艺术接受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唐山皮影;格式塔心理学;审美体验

唐山皮影艺术,一种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美术、雕塑及文学等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影戏剧种,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在传媒方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皮影艺术的接受人群却越来越小,正逐渐地被人们淡忘。对此,笔者从心理学美学的观点出发,主要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对唐山皮影艺术的艺术接受过程进行审美探析,对皮影观赏者的感知心理和审美体验进行解读,以期对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格式塔是指组织结构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完形意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进行捕捉、把握从而获得“整体”信息。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形,都是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1]。

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整体性”,反对元素分析论,强调“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认为“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事物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完型趋向原则”。“完型趋向原则”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维特默提出来的。维特默研究得出人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作用而被组织成一定的单元或形状,从中总结出一个基本规律,他称其为“完型趋向原则”。第三个重要特征就是“异质同构理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生理、心理过程与外在世界的物理过程在结构形式上是相同的。

二、格式塔心理学“整体性”理论在唐山皮影艺术中的适用性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知觉“整体”大于所感知的“部分”之和。在人类的视觉感知中,一般来说,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虽然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看成许多孤立“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呈现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关于“整体”和“部分”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唐山皮影的艺术接受过程。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一次唐山皮影的艺术接受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格式塔”,其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影窗上呈现的图景及演唱艺人的声乐说唱等视觉听觉信息呈现皮影“格式塔”的过程。

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视角下唐山皮影观赏者审美体验的生成

(一)视听元素感知适用“完型趋向原则”

“完型趋向原则”认为,人们总是将视觉对象组织成为接近整齐对称,趋于完善的图形。在唐山皮影艺术中,“影人”一般为五分侧面或七分侧面,缺乏表情变化,整体上削弱了皮影画面的生动性和逼真效果。但是,人的视觉感知功能却能够将它们感知成为完整的立体结构。这就是“完型趋向原则”的体现。

(二)艺术欣赏中乐声与画面和谐共生

格式塔“完型趋向原则”在唐山皮影艺术欣赏中广泛适用。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无意识地运用了“完型趋向原则”。“完型趋向原则”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补偿心理,倾向于把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于完善。正如考夫卡所说:“只要条件允许的话,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趋于完善。”[2]在皮影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在“听”的同时也在“看”,且主动地而非被动地将眼前之景与耳边之声加之于自己先前的经验,而使眼前的影戏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在自己的感知范围内,通过组织使之达到趋于完善的效果。

(三)异质同构的美学传达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人的精神世界中“力”的样式与外在物理世界中“力”的样式在结构上相对应时,即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心理反应。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正是物理的“力”与精神的“力”达到了完美的“感应契合”。

这种异质同构的物态化过程是外在的物理结构转化为内在的知觉结构的过程。正是异质同构的作用,观赏者才会从影戏中直接感受到“影人”的形象生动,进而与内心深处的情感、想象或联想有机关联,达到主客同构。审美体验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的过程,而是“心-物”场互动的结果。

异质同构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黑格尔曾提到:“在艺术欣赏中,群众有权利要求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思想在艺术作品中重新发现自己,而且能够和表现对象发生共鸣。”皮影演唱是一个独立的物理场,欣赏过程则是观赏者心理场对皮影演唱物理场的知觉过程。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99.

[2]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290.

(责任编校:白丽娟)

中图分类号:G127;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4-0028-02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4.005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angshan Shadow Sh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stalt Psychology

LI Yan-chao

(School of Literatur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Qingha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Xining 810007,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studies Tangshan shadow play, and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aud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Key Words:Tangshan shadow puppet; Gestalt psychology; aesthetic experience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的视角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