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探析

2016-02-12王小清李昌连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江西赣州341000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师

王小清,李昌连(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系,江西 赣州 341000 )



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探析

王小清,李昌连
(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系,江西 赣州 341000 )

摘 要:教师易产生职业心理问题,并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福利待遇缺乏等密切相关。化解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固然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教师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

关键词:教师; 职业心理问题; 自我调适

李昌连(1966-),男,江西于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是指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问题。国内的调查发现,教师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六大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化解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十分迫切。在此试图从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入手,并主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探寻教师对职业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措施。

一、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来心理危机

教师职业具有职业角色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必须扮演多重角色: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监护者、研究者。同时,教师职业承载了社会太多的赞誉和厚望,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手执金钥匙打开儿童心灵大门的人、教师是工程师和艺术家、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等。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和教师职业的神圣感给教师群体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促使教师必须认真履行好每一种角色行为,来不得半点马虎。然而,职业的高要求和实际社会地位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为人师表、以身示范的职业要求客观上也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宣泄,过度地压抑易导致心理危机。此外,教师职业还是一种倾向于个体化的、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有专家认为,这种劳动特性容易使教师因成功而孤芳自赏,因挫折而自我封闭,形成孤傲、抑郁的心理。

(二)教师工作压力过大造成心理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课程改革、多媒体教学,继续教育等等,给教师造成了很多压力。此外,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超负荷运转的情况比较严重,如不少教师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夜间值班查寝,闲时拼命“充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些教师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超重期望,不少教师心理不堪重负。

(三)教师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

由于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是人而非物,因而教师职业要比其他职业面临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大了人际冲突的概率,一旦出现人际冲突,教师情绪会出现波动,如激动、不安、烦恼、痛苦等。如果人际关系长期恶化,教师情绪持续消极,则不仅影响工作,更有碍于身心健康。此外,教育工作容易使教师养成指导与命令的沟通模式,在当今讲究民主平等的社会里,这种沟通模式容易使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受挫,进而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四)教师福利待遇缺乏保障导致心理不安

教师福利待遇缺乏保障,心理安全感不足,自卑郁闷,从而引发心理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师的工资明显增加,但总体水平并不高。尤其在农村,一些教师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工资来维持,因而常会担心工资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日常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同时,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在福利待遇上的悬殊差异、城乡教师在福利待遇方面的差距,也导致了一些教师心态失衡,产生自卑感,甚至有些教师为避免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局面,尽量减少人际交往与应酬,久而久之,易产生孤僻、自卑、敏感多疑的人际障碍。不少教师因经济收入有限,常为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发愁、焦虑,甚至对家人产生自责感、愧疚感。

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化解教师的职业心理问题是整个社会和教师本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从整个社会来说,国家应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持续改善教师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地方政府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成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方式,因地因校制宜,实施教育分类评价。应由只看学生考试分数的单一评价转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尽量实行“弹性”管理,保证教师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教师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然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化解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自身,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对职业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

(一)提高职业认同感,降低心理危机

1.充分认识教师职业

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包括教师的职责、角色、作用、劳动性质和特点、教师素质和修养等,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神圣感,对教师职业所面临的艰辛和压力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这样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同时,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情况,能够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坚定自己对教师职业的信念和信心。

2.培养职业兴趣和情感

教师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和体验教师职业,培养职业的兴趣和情感。教师职业可以使人永葆青春活力。一位教师不管年龄多大,在职业活动中经常和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们打交道,身心也会倍感年轻。教师职业可以使人充满欢乐。教师每当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多一些欢声笑语。教师职业可以带来莫大的幸福感。作为一名教师,当自己的教学被学生所喜爱,当一个个后进生被自己所转化,当自己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的时候,那种欣慰感和幸福感是难以言表的。教师一旦养成职业的兴趣和情感,在精神层面上就能够获得职业的满足感,进而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从而在物质上不计得失,知足常乐。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职业的高要求和实际社会地位的反差带来的心理失衡。

(二)调适工作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1.正确认知工作压力

当工作压力来临时,教师要正确看待它,相信压力虽然是危机,但也蕴藏着机会,这样,可以主动去适应压力。比如学校布置的教学科研任务,尽管有压力,但又何尝不是件好事,有了一定的科研教学成果,就能尽快解决职称评聘的问题。这样认知,压力也就转化为了动力。

2.端正教育专业态度

有研究表明:教育专业态度正确的教师,工作压力较低。因此,因教育专业态度不当而感受到很大压力的教师,应时常检讨自己的教育态度,特别是要改变权威至上和严厉的管教方式,提高教育专业素养。有了正确的教育态度,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

3.设法寻求社会支持

当压力太大时,可向亲友、同事、领导倾诉,寻找他们的帮助,一是可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二是可获得有效的减压建议。有一项研究显示,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无法妥善地应付压力,且有较多不适应环境的思考及行为方式。

4.工作安排张弛有度

当一项工作,尤其是认为压力较大的工作完成之后,需要休整一下,哪怕是短暂的休整,期间根据个人喜好去做一些能让自己身心放松的事情。工作期间,尽量挤点时间看看相声、喜剧电影,听听音乐,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

(三)搞好民主团结,优化人际关系

1.发扬民主,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有人做了一项关于初中师生关系的调查,其中让学生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____与____的关系”的句式自由填写,结果有 34.7%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他们许多人的答案中把师生关系比做: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与兔子,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监狱长与囚犯,留作业的工具与写作业的工具,鞭子与懒驴等。这一调查足以说明一些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水平。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师生观、学生观,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其次,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往,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之间只有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次,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树立威信,形成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威信如果单靠行政手段来建立,只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而植根于教师人格的魅力、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水平来建立,则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信服。

2.投身集体,主动进行交往

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为教职工举办的一些集体活动,诸如:文体活动、聚会聚餐、参观旅行等,在集体活动中主动与同事交流思想,联络情感,消除误会,增进友情。

3.遵循原则,优化人际关系

交往原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教师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相互尊重、真诚守信、宽容忍让、平等待人、换位思考、互利互惠、求同存异等原则,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加强人格锻炼,增强耐挫能力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都会受到主客观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人,“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的事几乎是没有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然会遭受挫折。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个体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挫折是需求未遂的结果。据一项关于教师心理挫折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因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受挫的比例最大,占33.3% ,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受挫的占24% ,两项合计占57.3%。

1.辩证看待挫折

尽管挫折是遭遇失败而带来的种种不愉快的体验,但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成熟,催人奋发图强。不少名人是这样评价挫折的:孟子说“天将降大利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拜伦说“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道路”,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可见,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使人格能够得到健全发展的一种必要条件。人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品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以适当的挫折经历为基础的。因此,教师不仅不应逃避挫折,而且应积极看待挫折,充分利用挫折,使之成为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一种锻炼机会。

2.总结经验教训

要认真分析和深刻反思挫折产生的原因,“吃一堑长一智”,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础。

3.增强耐挫能力

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坚韧不拔,坚持不懈。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孕育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2)及时调整,学会放弃。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某些尽了最大努力仍无法实现的目标,必须学会及时调整和毅然放弃。(3)灵活应变,另辟蹊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当达到某一目标的途径总是不畅时,不妨变换一下努力的方向,开辟一些有更大成功可能的新途径。(4)发奋图强,不断升华。即“化悲痛为力量”,把遭受挫折后产生的消极体验转化为发奋图强的动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满足未能满足的需要。(5)调控情绪,改良心境。挫折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教师要掌握一些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如:积极认知、知足常乐、合理宣泄、自我激励、转移注意等,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53.

[2]刘慧珍.师生关系[M].引自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0-101.

[3]刘天时.灵魂工程师的内心世界[N].南方周报,2000-06-16.

[4]黄玖琴.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毛 志)(英文编辑 田兴斌)

Study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Self-adjustment

WANG Xiaoqing, LI Changlian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anzhou Teachers College, Ganzhou, Jiangxi 341000, China )

Abstract:Teachers are prone to have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These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se factors such a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rofession, huge work pressure,complica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ow pay.The key to sol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s certainly not only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but also more fundamentally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self-adjustment.

Key words:teachers; occupat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elf-adjustment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2-0179-04

收稿日期:2015-09-06

作者简介:王小清(1968-),女,江西南康人,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尽责教师
教师备课“十要”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破解“教师的烦恼”
教师赞
不能容忍这样的教师
谈教师的有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