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欣赏课“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2016-02-12孙凤娟铜仁学院美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过程与方法目标

孙凤娟( 铜仁学院 美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美术欣赏课“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孙凤娟
( 铜仁学院 美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摘 要: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一直以来都很有争议,在中小学的“欣赏评述”课型和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尤其难设计。通过结合具体的课程来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认为“过程与方法”是观察、感受的过程与方法,是体验、陈述的过程与方法,是查找、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思考、感悟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教的过程与方法,更是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 过程与方法; 目标

新课程认为,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养成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09。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美术课程要按照三维教学目标来设计。笔者在《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进行教案撰写时,“过程与方法”目标错误最多。学生表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在与美术教育群里的老师沟通时,发现很多一线教师也存在同样的困惑。有的教研员让老师在教案里只字不提三维,只写“知识与技能”,这种做法肯定是违背新课程精神的。鉴于此,有必要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的综述,笔者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课业类型中可以理解为是技能操作过程。比如:版画的制作过程与方法,篆刻的制作过程与方法,中国画的绘画过程与方法等等。在普通高中的课程中,“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四个系列的课程,也是如此。但在中小学的“欣赏评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该如何设计尚未有深入地研究。

有学者表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单元化研究型课程设计时才有意义,在单课时设计时意义不大。一线老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很多都是单课时。这些单课时的课程该如何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往的研究针对的是综合性美术课,缺乏专门针对美术欣赏课的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美术欣赏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应是观察、感受的过程与方法,是体验、陈述的过程与方法,是查找、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思考、感悟的过程与方法。

一、观察、感受的过程与方法

在《珍爱国宝——秦始皇兵马俑》的美术欣赏课上,老师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为:(1)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呼应了“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的教学目标。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放有几个秦始皇兵马俑的模型。

教学案例:

教师引导:秦俑都在哪些部位进行了精雕细刻?他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从桌上的兵马俑模型中找寻答案。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兵俑的头发,发丝清晰可见,细致入微;五官,眉目清晰,表情丰富细腻;衣服,铠甲一块块的,甲钉历历可数,周折生动;马俑,两耳竖立,双眼炯炯有神,喘着粗气的鼻孔,马嘴像发出嘶鸣一般。

教师:兵马俑之间有哪些不同呢?(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并将总结写在黑板上。[1]203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感受了兵马俑的写实艺术风格。这种由多个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用到。体现了“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144。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与学生进行着看似无目的实则有目的的交谈,实现了学生观察、感受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学习小组在讨论中,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

二、体验、陈述的过程与方法

美术欣赏课很容易落入美术教师一件件作品滚动介绍的窠臼,课堂教学沦为教师“蜻蜓点水”的高谈阔论和学生走马观花的匆匆一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活动。这里就有一个教学案例值得我们参考。

教学案例:

在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背景中,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用以往的艺术标准和个人的经验来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品已经不那么容易了。但现当代艺术的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选择能力。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针对“你认为这是艺术吗?”进行了一次教学实验。教师首先通过屏幕呈现一幅图片,问所有学生:“你认为这是艺术吗?”接着要求:“同意是艺术的坐左边,不同意是艺术的坐右边。”在以后连续呈现图片时,学生继续根据自己的判断交换座位,并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气氛十分活跃,参与面也逐渐扩大,不时有精彩的陈述和辩驳引发喝彩和掌声[3]260。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通过一场辩论赛,学生体验了紧张的思考过程、激烈的辩论过程。为了说服对方,学生需要为自己的论点寻找论据,很多学生拿起手机、手提电脑查阅资料。在唇枪舌战的过程中,学生对艺术的标准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获得了新的知识和经验。

由此看来,这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为:体验辩论赛中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辩论过程,通过思考与查找资料对艺术的标准以及相关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语言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与方法。

无独有偶,一位中学教师也准备开展一场辩论赛,让学生明白卡通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该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为:学生编故事和“秀”故事的过程,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的过程,能够编出故事并运用自己的卡通形象“秀”出故事的过程,对卡通画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理解的过程。老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需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能否让学生编出故事,让故事角色有怎样的性格,最后怎样让学生用自己的卡通形象“秀”故事。

三、查找、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打破以往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并具有很强自学能力以及信息检索、获取、处理能力的创新型人才[4]33。下文案例中呈现了《蒙娜丽莎的眉毛》教学过程中的巧妙设计,呼应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查找、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杨成老师提供的《蒙娜丽莎的眉毛》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为什么蒙娜丽莎没有眉毛?”老师大胆示弱并提供可能的解答说:“这个我也不太清楚,最好能够自己去查查资料。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技法还不是特别成熟,很可能当时画了,但后来消失了,这在美术史上也有过;或者是达芬奇太粗心了;也有可能是当时的流行,妇女以没有眉毛为美……”

然后抓住师生交流的契机,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你们认为我刚才的几点提法哪个更有依据?更符合历史事实呢?说说你的理由吧。

最后,鼓励学生评估答案,最后一一验证。教师:如果你认为第三种观点更符合历史真实,你能够提供足够的材料来支撑你的观点吗?给你两天的时间,你能给我答案吗?

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合理地示弱,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课后,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也可以向知识丰富的老师请教,还可以向邻居、亲戚请教……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建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为:查找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答案的过程与方法。

四、思考、感悟的过程与方法

美术欣赏课有多种形式:专题美术欣赏课、随堂美术欣赏课、参观欣赏。参观欣赏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前往美术馆、博物馆、社会、景区或艺术家工作室等,面对实物进行的美术欣赏和学习活动[1]199。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址;或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建筑、社区景观设计、地方传统文化特点等;或访问美术家、民间艺人并观看其表演,了解艺术表现技法和创作过程;或去商业街观看橱窗展示设计、商品造型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等等。在参观欣赏课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在:感受、参观、寻找、讨论、分享等的过程与方法。

如在高中《城市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美术鉴赏课上,就可以根据贵州的情况,带学生去参观苗寨、苗王城、镇远古城或者当地的一些民居,让学生在参观、感受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保护这些古建筑,写一篇美术日记。

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一组选一个地方参观、讨论、查找资料,每组写一篇美术日记,上课的时候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了古建筑的美,这是感受的过程。在参观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讨论,这是讨论与分享的过程;还会思考如何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保护这些古建筑,这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的时候灵感不期而至,这是感悟的过程。所有的这些过程最后都会转化为学生成长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109。与其他的学习领域相比,“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6]3。具体到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往往不是只注重一种能力的培养,而是多种“过程与方法”的混合。既有学生观察的过程与方法,又有学生体验的过程与方法;既有学生思考的过程与方法,又有学生感悟的过程与方法;既有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又有学生陈述的过程与方法……总之,要以学生的认知逻辑为主导,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来进行设计。可以说,过程与方法是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更是指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樊丽娟,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备课的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5,(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责任编辑 鲁娜娜)(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Goal Design for Art Appreciation Class

SUN Fengjuan
( School of Music,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Abstract: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goal design in a three-dimensional goal has been very controversial.The goal design for "Review of Appreciation" course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Art Appreciation" course in high schools are especially difficult.By analyzing specific curriculum to design "process and method" goal, the result showed that "process and method" actually 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observation, feeling, experience,presentation, review, exploration, thinking and sentiment."Process and method" includes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Art Appreciation, process and method, goal

中图分类号:J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2-0161-03

收稿日期:2015-09-06

基金项目:本文系铜仁学院重点支持学科“美术学”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凤娟(198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课过程与方法目标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网络给欣赏课架上天梯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新课标背景下美术欣赏课教学研究
小学美术高年级欣赏课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之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