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屯堡婚俗中“唱四句”的多维解读

2016-02-12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俗学美学文学

石 恪( 安顺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



【历史文化】

屯堡婚俗中“唱四句”的多维解读

石 恪
( 安顺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

摘 要:“唱四句”不仅是屯堡人婚俗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这个群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屯堡婚俗仪式中“唱四句”的具体内容为对象,拟从民俗学、文学、美学等层面对其进行多维的解读,探究其在民俗学、文学和美学层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关键词:“唱四句”; 多维解读; 民俗学; 美学; 文学

“明朝推行‘调北征南’政策以来,大批居民从江南等地被强行征调迁往黔中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了安顺一带一个独特的汉族社群——安顺屯堡聚落群,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唱四句”作为屯堡群落中特有的习俗,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特别是在屯堡人婚礼中。笔者以屯堡婚俗中“唱四句”为个案,对屯堡人传统婚俗中的“唱四句”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多维的解读,揭示其民俗学价值、文学价值及其美学价值。

一、“唱四句”的界定及说明

屯堡婚礼中“唱四句”的习俗是文中阐释诸多问题的基础。因此,首先需要对什么是“唱四句”进行说明。但在未界定“唱四句”的内涵之前,必须先明确什么是“婚俗”。有学者认为“婚俗作为男女结合、组建家庭的一种习俗,不仅包括成亲阶段,而且包括完婚前的准备阶段和完婚后的表现阶段,是一种能够贯穿人生全过程的重要风俗”。[1]

所谓的“唱四句”也叫“说四句”,是指屯堡群落为配合传统婚俗礼仪,以说唱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特定的四句语言来表达对结婚双方及其家人的美好祝愿,营造婚礼的喜庆气氛,实现传统民俗的文化传承,达到教育目的的婚俗形式。

在婚礼中的“唱四句”习俗的界定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唱四句”的使用目的是为了配合传统的婚俗礼仪。如果没有传统的汉族婚俗礼仪,“唱四句”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其他民族的婚俗礼仪中,没有与之完全一样的“唱四句”习俗的存在。即使在其他地区的汉民族婚俗中,也很少有现在屯堡“唱四句”这样的婚俗。第二,“唱四句”这种特有婚俗,其核心表现方式是“歌唱”。“唱”是指“歌唱”,即通过“歌唱”特定的“四句形式”语言来配合传统婚礼的依次进行。第三,在“唱四句”中,虽然歌唱的内容只有短短的“四句”,但由于这“四句”在具体的婚礼程序中定要与不同的程序相配合,故“唱四句”的作用也就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有的“四句”是为了表达对结婚双方的祝愿,有的“四句”是为了传承特有的民族文化,还有的“四句”是为了达到对民族大众进行生活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婚礼的“开门”程序中,押礼先生要唱这样的四句话:“多承小童开财门,众位亲戚快进门。财门大开财源进,宝贵荣华福满门。”从这“四句”语言中,读者不难看出它的祝愿意义。再如,在婚礼的“开盒”环节中,厨官师傅一般要唱这样的四句:“缔结姻缘是亲戚,亲戚有礼又有节。亲家隔壁对面坐,尤其更要讲礼节”。在这四句中,读者既可以看出其对传统婚俗文化的继承,又可以看出它对民众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其中那句“亲家隔壁对面坐,尤其更要讲礼节”更是把婚礼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要求民众要讲究“礼节”的教育目的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屯堡婚俗中的“唱四句”也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和改革。

二、“唱四句”的多维解读

屯堡群落婚俗中的“唱四句”体现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三本”,即天地是生之本,祖宗是人之本,圣贤是文化之本[2]。因而,它不仅仅是一种民族风俗,而且从其语言内容上分析,它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并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因此,屯堡婚俗中的“唱四句”可以从民俗、文学和美学的层面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民俗学视角下“唱四句”

首先,屯堡婚俗中的“唱四句”作为一种婚俗,它在婚礼上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传统婚礼的继承。“唱四句”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汉族传统婚礼程序和诸多礼仪形式上的一种继承;其二,屯堡的“唱四句”又在内容上表现出对传统汉族文化,特别是核心道德内容的一种继承。例如:在屯堡婚俗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唱四句”的出现。屯堡人婚礼一般由开门、开盒、敬神、梳头上头、父母训语、上轿、烧轿神纸、合床、铺床、下轿、烧轿神纸、进门、拜堂、进洞房、闹洞房等环节组成。在这些传统婚礼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唱四句”的与之相互配合。在“开门”的环节,不但开门的小童要唱四句,而且,前来迎亲的押礼先生也要“唱四句”。特别是当两人的“唱四句”,在内容上能够相互和谐地配合在一起时,迎亲的队伍才能打开新娘家的大门。在开门这一婚礼环节,押礼先生在唱“特为接亲到府门,有劳小童来开门。自从今日开门过,入学中举考头名”。为了配合婚礼的气氛,负责开门的小童还要假意“为难”一番,并唱到:“押礼先生大英才,有劳贵宾到此来。您要开门也容易,请把钥匙送进来。”押礼先生就要再唱这样的四句:“开门童子小英杰,红包原本是礼节。我把喜礼来传进,礼仪不周莫嫌轻。”在这四句对唱中,读者既可以看到押礼先生对看门小童的恭维,又可以听到押礼先生对传统礼仪的重视,既有汉族人民对“开门”这个礼仪的重视,又有押礼者对女方新亲的尊重。尤其是那一句“中举考头名”的祝愿,更体现了汉族传统科举制度对世人的影响。

其次,屯堡群落婚俗中的“唱四句”在内容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继承。例如,在女儿出嫁之前,她的母亲还要亲自唱这样的四句“说话言词要谨慎,做事处事要细精。义方教子勤读书,孟母三迁是典型。”在这四句临别的教导中,我们可以听到汉族老人对一代新人的教诲。在这教诲之中,既有“说话言词要谨慎,做事处事要细精”这样生活琐事的教育,又有长辈对晚辈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期望。婚俗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但它的教育对象却并非仅是结婚的一对新人,而是全体参加婚礼的人员。婚俗的这种教育功能实现的方式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在一种欢乐的氛围中,使每一位婚礼的参加者从这传统的“唱四句”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屯堡婚礼中的“开盒”环节里,厨官师傅每拿一件礼物都要唱一个四句:“说开盒来就开盒,亲家来的礼物多,大家都是借眼看,众亲看了笑和和。”“花粑粑来得多,来给亲家回箩箩。老年人吃了都高寿,娃娃们吃了考大学。” 我们不难听出厨官师傅在夸男方礼物多的同时,也在向婚礼参加者进行着“礼尚往来”的教育。婚俗的礼仪不仅仅是一种感恩的教育,它还包括对女儿以后的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一种教诲。例如,上边提到过的“说话言词要谨慎,做事处事要细精。义方教子勤读书,孟母三迁是典型。”这四句,既有对女儿在婚后要“相夫”的一种希望,又有希望女儿在婚后担当起“教子”责任的一种期盼。

任何一种社会风俗习惯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发展而发生改变,屯堡婚俗中的“唱四句”也不例外。“唱四句”的革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唱四句”在形式上在婚礼的某些环节上出现“唱多句”的变化趋势。在传统的婚俗中,“唱四句”是有严格要求的。无论在婚礼的哪一个环节,也无论负责“开门”的押礼先生,还是负责“开盒”的厨官师傅,他们所唱的内容都必须限制在“四句”之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屯堡婚俗中出现了“唱多句”的婚俗现象。这种“唱多句”出现的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层面的原因是因为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婚礼的“唱四句”规则进行了不自主的改变;第二个层面的原因是因为结婚这个重要的事件,使许多应该说的话不能在短短的“四句”中得到充分的表达。特别是在婚礼的 “闹洞房”中,短短的“四句”就根本表达不了众人的喜悦,于是就出现了“唱多句”的现象:“一进新人房,好对美鸳鸯;叫声新媳妇,快来把烟装。恭喜明年生贵子,我们再来把酒尝。今晚跨进新房门,新人装烟笑盈盈,新郎介绍作指引,果然开通如其名。新郎客气抬葵花,新娘贤惠来敬茶,装烟敬茶恭喜你,明年添个胖娃娃。新郎新娘提酒瓶,此酒仙桃来酿成;王母来把美酒赐,亲朋好友饮杯巡。吃杯红酒贺新娘,新郎新娘喜洋洋。今晚良辰来会定,仙山美酒两下尝;饮下美酒贺新郎,恭贺新郎与新娘。良辰美景成佳偶,明年添个读书郎;新郎新娘饮交杯,互敬互爱不要推。交杯喜酒来喝下,百年偕老做一堆;交杯喜酒香又香,金童玉女下天堂。今晚饮过交杯酒,夫妻双双好福寿;婚姻自主锦上花,她爱你来你爱她。自由婚姻好处大,恩爱百年是发家;恩爱夫妻在洞房,两相情愿配成双。正是金鱼得好水,情深意重百年长;洞房花烛喜洋洋,荷花枕上绣鸳鸯。双双分开红罗帐,蜜蜂绕绕桂花香;吃了红酒吃烟茶,恭贺新人笑哈哈。今晚我们多谢去,人财两发在您家。” 虽然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唱多句”的婚俗形式,但“闹洞房”之初,还是要以唱“今天吉日好时良,新郎新娘结成双。亲朋好友齐来贺,夫妇齐眉百年长。” 这样的四句开始的。其二,“唱四句”还要结合其它形式的婚俗形式来完成它对婚礼中某一环节的配合作用。例如,在屯堡婚礼中的“敬神”环节中,厨官师傅在点香环节时要唱:“九柱红香亮堂堂,今日拿来敬上苍。只从今日敬过后,百般顺利大吉昌。”在烧纸环节要唱:“五份钱纸白如云,今天拿来敬家神。只从今天敬神过,日找黄金夜找银。”

(二)文学视角下的“唱四句”

在文学的视角下,“唱四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涉及到其创作策略的探讨,又涉及到其语言风格的分析。

1.“唱四句”的创作策略

作为一种在婚礼中应用的文学作品,“唱四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策略。“唱四句”的创作策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传承性与地域性相结合,实用性与系统性相对应。

首先,屯堡婚俗中“唱四句”在具体的创作中应该坚持“传承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策略。所谓的“传承性”,是指在“唱四句”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该使“唱四句”在内容上表现出对传统汉族婚俗的继承。在“唱四句”中突出传统婚俗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再现传统汉族婚俗对传统道德的重视。因此,在具体的“唱四句”中,既要体现出父母对女儿的临别叮嘱,又要再现一对新人对双方老人的尊重。其次,在“唱四句”的创作中,还要坚持“地域性”的原则。虽然都是汉族,但屯堡群落与其它地区的汉族有着明显的不同。屯堡婚俗“唱四句”的地域性表现为它对明代婚俗的一种继承。屯堡婚俗“唱四句”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就是看作是其地域性影响的一种具体表现。

其次,“唱四句”的创作策略还要坚持“实用性与系统性相适应”的策略。所谓的实用性是指在婚礼的某一个环节中所使用的“唱四句”都与其它环节所用的“唱四句”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婚礼中的“开门”环节所用的“唱四句”一定要表现出要求开门人(押礼先生)的诚意,在梳头环节所用的“唱四句”一定要表达出对新人的真诚祝愿。梳头人才会唱出这样的四句:“良辰吉时巧梳妆,梳好凤头做新娘。配合贵人同地久,结成鸾凤与天长。”和“手拿木梳上凤头,梳妆打扮结鸾俦。郎才女貌好伴侣,宝贵双全到白头。”在这里所谓的“系统性”有两层具体的含义。其一,“系统性”是指针对婚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具体的“唱四句”与其对应。无论在婚礼的开门、开盒、敬神,还是在梳头上头、父母训诫、合床、铺床,以及进门、拜堂、闹洞房等婚礼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唱四句”与其配合。其二,“系统性”是指“唱四句”主题的系统化。

2.“唱四句”的语言风格

“唱四句”的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雅俗共赏”。这里所说的“俗”是指“唱四句”的语言能够为婚礼参加者的众多亲朋好友所理解;这里所谓的“雅”是指有很多能够概括历史典故的语词出现在了“唱四句”之中。例如:“两扇财门大大开,众位亲戚请进来。招待不周有简慢,还望众亲要海涵。”“说话言词要谨慎,做事处事要细精。义方教子勤读书,孟母三迁是典型。”

(三)美学视角下的“唱四句”

无论是作为一种婚俗,还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唱四句”都会体现出自己的美学特征。无论是“唱四句”的祝福作用,还是其教育价值,都需要在与婚礼具体程序的结合中才能实现。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唱四句”之美产生于它的创作实践与应用实践。在创作实践与其应用实践过程中,“唱四句”这种婚俗形式完成了相对的“人化”过程。与此同时,“唱四句”的创作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唱四句”既有神秘感,又有古朴美。例如,在屯堡婚俗中有“烧轿神纸”的礼仪。在这个礼仪上,通常要唱下边的内容:“三柱清香通三界,五份纸钱遍四方。伏以红星高照,天喜临界门,小登科之日,自古天下结良缘,一阵香风自远来。洞房花烛是神仙。天有天眼,地有地眼,人有双身四眼,太公在此,请神回避。神通浩浩,对德昭昭,凡有踌躇,必蒙感应,再柱尊香虔诚奉请,天地三界,十方万灵,满空尊者一切喜神,有请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喜神车马神君,轿左轿右,青龙白虎神君,轿前轿后朱雀玄武神君,一来请神不到,奉请诸神相告。”

参考文献:

[1]梅东伟.婚俗小说:话本小说中独特的婚姻题材类型——以“三言”“二拍”为中心[J].河南社会科学,2013,(2).

[2]何小英.屯堡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7).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白俊骞)(英文编辑 谢国先)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Singing Four-verse”in Tun Pu Marriage Custom

SHI Ke
(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Guizhou 561000, China )

Abstract:“Singing Four-verse”(Chang Siju)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ep in Tun Pu marriage custom, 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folk culture of this community.This paper targets at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Singing Four-verse” in Tun Pu marriage custom, interprets its implicat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folklore,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and searches for its features.

Key words:Singing Four-verse;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s; Folklore; Aesthetics; Literature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2-0118-04

收稿日期:2015-1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屯堡研究基地项目“美学视野下的屯堡民——以时家屯为例”(JD2013184)成果。

作者简介:石 恪(1978- ),女,河北邯郸人,安顺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和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民俗学美学文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外婆的美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纯白美学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