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关照下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02-12张新婷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

张新婷(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



共生理论关照下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研究

张新婷
(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

摘 要: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考虑更多的民族性。运用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以及共生模式对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外部治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通过合理定位外部治理中的共生单元、营造适宜的共生环境以及构建一体化共生模式等路径来实现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共生理论; 教学服务型大学; 外部治理

2014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首次提出了“教育治理”理念,并将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目标确定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1]。治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配置与运行在动态中达到一种平衡。共生理论由于强调共生单元之间形成相互联系、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状态而与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一拍即合,因此,在共生理论关照下研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很好的视角。身处民族地区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与民族地区的各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治理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同样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一、共生理论的历史溯源与内涵解读

(一)共生理论的历史溯源

“共生”(symbiosis)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由德国医生、著名真菌学奠基人、植物病理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具体指:“在一定条件下各单元主体按照某种模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2]

20世纪以来,共生理论以一种认识论、方法论很快进入其他各学科领域,其中在医学领域的运用最突出。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共生理论也被引入经济领域。1998年,我国管理工程博士袁纯清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他在《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一文中提出:“对于共生现象的研究,已广延到生态、社会、经济的领域……均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展示了广阔前景,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3],并且通过创新与界定一系列有关共生的概念,其建构出共生理论概念工具体系、基本逻辑框架与基本分析方法;由此,将在生物学领域的共生学说创新提炼为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给人们认识自然以及社会现象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在教育学科中,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演进,尤其在大学日益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运用共生理论对大学进行研究。

(二)共生理论的内涵解读

凡是理论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当然,共生理论也不例外。共生理论中的共生系统是指:“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3],共生系统的整个外部组成与内部运行机理构成了整个共生理论。

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组成。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集群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协同的方式以及作用的强度大小。共生模式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寄生、偏利共生以及互惠共生关系;在组织程度方面,则主要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以及一体化共生等多种状态。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即共生模式存在与发展的内部或外部条件。共生系统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开放性以及自组织性等基本特征。目的性是共生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若没有目的性,共生系统内的共生单元就会失去凝聚力,其行动主动性也会大大减弱。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 von)定义:“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4]强调了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共生系统也具有整体性。共生系统的开放性特征主要指系统与其内在元素,以及系统的单元以及结构、层次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转换关系。自组织作为一个过程不断演进的概念,其所表示系统的运动没有外力驱使,而是一种自发的活动[5]。

二、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中的共生系统分析

“大学的治理结构侧重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权力配置并规范其权力运行机制,不仅要考虑到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均衡问题,而且需要对政府、公众以及大学外部其他相关利益人对大学发展要求在制度层面上作出回应”[6]。大学的外部治理主要强调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责任义务,具体表现为大学与政府、市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划定大学的发展类型有利于管理,可保证其发展不出现大的偏差”[7],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转型期提出的一类新型大学,如何很好地对其进行外部治理也是实现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侯长林教授等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为其核心职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已成为其社会服务职能发挥的两大途径。”[8],这也深刻表明了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外部社会密不可分。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主要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从而与民族地区的政府以及民族地区的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构成共生系统,将促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快速地实现。

(一)共生单元是外部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

在大学进行外部治理的过程中,各共生单元产生的资源要素通过共生系统相互之间复杂交错的组织网络,进行扩散与不断地组合,在共生系统中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共生单元中的物质要素、信息要素、资金要素和知识要素,互惠共生、互相联系、互相交流、有效推动了组织网络形成资源集群。”[9]外部治理过程中权力的分配与资源的互换、转化以及共享将直接牵涉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大学外部治理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也理应是相互牵涉的各利益相关者。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大学由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从而使得大学的外部治理略显复杂,在治理过程中将牵涉到政府、市场等诸多外部利益相关者。外部治理群体日渐壮大,关系更加复杂。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外部治理也不例外,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市场等利益相关者都将牵涉到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进而形成外部治理的共生系统。在整个利益相关者作为共生单元的共生系统中,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与民族地区的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进行合作、联合,在运作过程中达到优势互补,各自为对方所用,求得共赢。在整个外部治理过程中,表现出共生系统的目的性与整体性特征。

(二)共生环境是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奠基者

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在整个运作过程中不是一个独立的行动主体,而是需要共生系统中一定的共生环境做支撑,以便更好地生存。大学的外部治理并非大学自身独立自主发展的过程,而是治理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与治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生环境成了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奠基者,促使整个共生系统的形成。这里所提及的环境主要是指科技水平、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在大学外部治理的整个共生系统中,共生环境与共生单元处于相互影响之中,外部治理中的环境通过物质、信息、能力等资源的不断交流甚至交换来实现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反过来,利益相关者对于共生环境也产生着正向、中性以及反向的作用,表现出共生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实际上,从上面的分析中也可看到:大学外部治理共生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在相互发生作用时,在共同参与治理过程中,也在各自为对方营造着治理的外部环境。身处民族地区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其外部治理环境必将带有深刻的民族性烙印,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重要特征。环境资源的独特性,呼吁教学服务型大学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外部治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积极主动地与民族环境相匹配。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具有深厚民族味的共生环境应充分地发挥其正向功能,推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市场与教学服务型大学之间的无障碍互动,真正地实现双向激励,促进民族共生环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最默契的组合,最终导向共生效益最大化,共生一体化以及对称性互惠共生的达成。

(三)共生模式是外部治理现代化的保障者

高校、政府、市场之间的交互模式将影响到大学外部治理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达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都在外部治理共生模式中得以体现。同时,共生模式也影响到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的权衡、利益的考量以及信息的交流,最终牵涉到利益相关者权力配置机制的进化。共生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和一体化共生模式,不同类型的共生模式将深刻地表现出共生单元之间共生程度的差异。在大学刚刚走出“象牙塔”,与大学外的世界相接触的时候,点共生模式最为常见。由于大学、政府、市场等在这时候均处于角色调整初期,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表现出不稳定性。在形成共生关系之后,也由于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资源等交流不够畅通,权力平衡表现出一次性与短暂性特征。随着大学不断地发展,利益相关者信息与资源交流更加频繁,多次形成权力平衡,表现为一种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表现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与资源等交流连续不断,权力平衡持续发生。在共生一体化模式中,信息和资源等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不断并循环往复,权力制衡具有长期性,权力平衡处于动态稳定之中。共生模式的不断更新演进将促进共生系统稳定地向前发展,进而保障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快速实现。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共生系统中的共生模式主要指:教学服务型大学、地方政府、市场等之间的知识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及信息流等生成、互换以及进化过程中,权力的配置以及制衡机制。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地方政府、市场等利益相关者以各自需求为纽带,围绕知识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及信息流等资源,以民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为共生界面,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协同合作、相互进化的共生体系;在其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均予以考虑,交流中互相制衡,在动态中达到一种权力平衡,进而保障了各自潜能的最大提升。

三、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在共生理论关照下探讨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外部治理,得出构建大学外部治理共生系统将促进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探讨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就应该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以及共生模式三个要素出发来进行分析。

(一)合理定位外部治理中的共生单元

大学外部治理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就是各利益相关者,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地方政府、市场等就是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的主体,是大学进行外部治理的基本物质条件。大学外部治理效果如何,主要受控于这些共生单元,同时,这些共生单元的表现直接反映大学外部治理的状态。由此看来,各共生单元在外部治理共生系统中的定位将对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处于民族地区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亦不例外。

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治理过程中必须考虑民族性,这样才能内发地实现其外部治理现代化。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作为外部治理共生系统中的一员,在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提倡“简政放权”的今天,要深刻理解“简政放权”的内涵,从而在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中更好地自我定位。“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完全放任不管,而是政府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管理,即政府在整个治理过程中扮演宏观管理者的角色。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在不断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种种表现显示出对政府的依赖。教学服务型大学需要一定的土地建立校舍、实验室等,同时大学的运转需要一定的资金,并且一定的政策支撑也是必要的。此时,地方政府需要划地拨款以及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性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大学有学术资本化的特殊功能,这也被地方政府所看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需要将其民族特色打造成品牌,进而带动民族地区市场向前发展,活跃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再者,大学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亦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大学从市场获取资金成为可能,民族地区的市场成为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小心被完全市场化,“因为大学的性质和内涵与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冲突;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其市场机制以及市场意识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影响大学治理的整个过程”[9],这时,政府就应该发挥监督与调控的作用。最后,在治理过程中,政府不便直接介入,政府也可以求助于社会中的非政府机构,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来发挥其调控作用,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真正实现。

(二)营造外部治理中适宜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越完善,大学外部治理的效率越高,治理水平也越高,对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激励作用也更加明显。也可以这样理解,完善的共生环境能促进治理中利益相关者间权力的合理配置,使得利益相关者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各司其职,减少权力失衡的风险,推动权力达到持续的动态平衡。拥有完善的共生环境,也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共生模式与体系,最终实现大学外部治理的现代化。由此看来,营造适宜的共生环境也应被纳入实现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中来考虑。

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其生存环境无形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性。这是先天的环境特征,也将会是发展中可以很好利用的特征,发展好民族性将给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繁荣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上面的分析中谈到,共生环境一般包括科技水平、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民族地区的这些共生环境必将带有浓厚的民族韵味,要求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外部治理过程中去主动适应,并将民族性融入大学的发展之中,从而打造出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特色品牌。主动适应民族环境还表现在营造大学外部治理的共生环境时,将民族地区的民族性作为核心来考虑,各方面直接渗透民族性,因为民族地区的民族性是生来就有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性。营造后天环境来促进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不能与先天的环境特性相违背。这就像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生态系统中,要获得一定的发展,在生态系统中得以更好地生存,我们一些主观能动性就应该顺着这些固有特性去发挥;否则,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我们不但一无所获,甚至会走向毁灭。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相互之间也可以为对方营造一定的共生环境,比如,营造适宜的共生环境,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政府可以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为与民族地区联系紧密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制定一定的政策,使得外部治理在治理过程中有一个适宜的政策环境作支撑,拥有一定的政策背景,治理将更容易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将缓解治理中的种种矛盾,为外部治理奠定基础。市场环境的跟进也是必要的,适宜的市场环境中,共生单元之间资金流、知识流以及技术流的交换与互动将更加畅通,权力的配置将更加表现出均衡性;同时,民族性映射在整个民族地区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与教学服务型大学之间以民族性为纽带建立关系,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在动态博弈中达到平衡,最终实现外部治理现代化。

(三)构建外部治理中一体化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为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表现共生系统内部的活跃程度与整体的稳定程度。不同的共生模式,共生系统整体的功能强弱也不同,从点共生模式到一体化共生模式,共生单元内部能量流的流动、互换等也向不断循环往复的状态发展,无形中加固了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大学外部治理共生系统中的共生模式是指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作用的方式,外部治理现代化追求对利益相关者权力的充分考虑,也就是追求权力的均衡配置,要使权力处于稳定的动态平衡中,共生模式的构建是关键,一体化共生模式由于发展的成熟度而受到热烈追捧。

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由于所处地域的独特性而区别于其他教学服务型大学。独特的地域环境,成为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实现外部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紧抓的关键点,也成为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达到外部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突破点。以民族性为核心,教学服务型大学、地方政府以及市场之间构建一种一体化共生模式将最大程度地保障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通过一体化共生模式的建立,使得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充分考虑,在相互合作中,达到一种稳定的权力制衡。战略联盟的建立将部分地实现一体化共生模式的构建,战略联盟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明确提出,具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对等经营实力和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达到共同使用资源和拥有市场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双向或者多项流动的一种合作模式”[10],战略联盟最多见于大学与市场中的各种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中,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市场中的相关企业可以以民族区域资源为基点,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实现民族性知识流、技术流以及资金流的不断流通交流,从而达到相互权力的制衡。在此过程中,一定的管理、监督也是必须的,同时战略联盟活力的不断激发也应加以考虑;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会民间组织直接加入,进行战略联盟活力的激发以及相应的监督,战略联盟的建立以及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的介入,最终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运行过程中,共生单元在共生系统中处于一种相互需要、相互制衡的状态,共生单元的权力在活跃之中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围绕民族性特征,一体化共生模式的达成,也直接表达了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从共生角度对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进行研究,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民族区域优势,最大层面彰显出民族区域特性,从而使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得以最大限度的考虑,并于联动发展之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权力制衡,快速地实现外部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OL].http://www.gov.cn/gzdt/2014-02/16/content_260 5760.htm,[2014-01-15/2015-11-14].

[2]DE BARY A.Die erscheinung der symbiose:vortrag[M].Verlag von Karl J.Trubner,1879.

[3]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1-102.

[4]好搜百科[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 5402991 -5640678.html,[2015-10-16/2015-11-14].

[5]吴晓蓉.共生理论关照下的教育范式[J].教育研究,2011,(1):50-54.

[6]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67-68.

[8]邵云飞,詹坤,钱航.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151.

[9]贺佩蓉.政府、市场、社会:大学外部治理的权力要素与模式创新[J].江苏高教,2015,(3):47.

[10]桂萍.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态表征及特点分[J].理论月刊,2010,(6):160-162.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Research on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ies’ External Governance in the Ethnic Areas under Symbiosis Theory

ZHANG Xinting
(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

Abstract: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ies’ governance in the ethnic areas should focus on more ethnic characteristics.Using the symbiosis theory, external governance of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ethnic areas was analyzed from symbiotic units, environment and model.The result showed that symbiotic units of external governance should be well positioned, and symbiotic environment and model should be properly developed in order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of external governance of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ethnic areas.

Key words:Symbiosis, teaching-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ies, externa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2-0089-04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 2013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招标项目(黔教高发[2013]446 号)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系铜仁学院“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十大重点课题(TRUFG2015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新婷(1991-),女,山西朔州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研究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探讨
大别山区跨省际边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共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