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鹿邑老子看桃传说研究

2016-02-12

天中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老子

唐 旭 东

(周口师范学院 a.老子文化研究院;b.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鹿邑老子看桃传说研究

唐 旭 东a,b

(周口师范学院 a.老子文化研究院;b.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 要: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看桃的传说。该传说表达的主题是守信,突出对守信道德及其意义的强调,从中也可以看出鹿邑民间对《老子》关于“信”的言论和“信”思想的理解、接受与继承。同时,这个传说也反映了源自上古且至今仍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圣人崇拜观念和民间故事传说中圣人德行与德性的典范意义。玄娃以桃条自罚并向李耳认错的情节,表现出该传说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在情节设置和矛盾解决方法方面对负荆请罪故事的模拟。小故事,大道理,其文化价值、思想性和现实意义都不可小视。

关键词:鹿邑;老子;看桃传说;守信道德

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看桃的传说①。该传说讲的是:在老子少年的时候,有一天同庄高奶奶有事,怕桃园里的桃子被偷,就委托李耳和小伙伴玄娃帮她照看两天。李耳守信用去照看了两天,而玄娃却一次都没去过。就在第二天,玄娃的父亲岳丘山去采药,失足差点摔落山崖,恰好被守信看桃的李耳所救。岳丘山批评玄娃并让他自罚,向李耳认错,改掉了他不守信用的毛病②。故事情节简单,但细细品读,却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颇富现实教育意义。

一、守信的主题

鹿邑老子看桃传说表达的主题就是守信,表现了鹿邑民间对守信之德的企慕、追求和对道德自律要求。其表现方式有三:一是借助圣哲老子的名义,通过传说人物李耳守信的言行加以生动表现和示范;二是通过李耳守信与玄娃无信之间的对比,突出强调守信的美德;三是通过极端事例突出和强调守信的意义,强化这一传说对守信之德的教化意义。

(一) 行为示范

鹿邑老子看桃传说通过李耳的言行表现了对守信之德的肯定。该传说中李耳是这样允诺于高奶奶的:“高奶奶,请您放心,俺们一定说到做到。”第一天,李耳去叫玄娃一起去给高奶奶看桃,当猜到玄娃可能说话不算话的时候,他是这样想和做的:“‘对,还是先走吧,他就是说话不算数,我也用说到做到来对待。’想到这里自己就先走了。”这一段心理和行动描写及“说到做到”四个字表现了李耳对诺言的承担和对“守信”之德的坚守。到了山上以后,李耳久等不见玄娃到来,心里很生气,真想站起来就走。这时候该传说又用一大段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李耳对“守信”之德的坚守:“不能,我已经答应给高奶奶把桃看好,我要是走了,高奶奶的蜜桃被人偷了,我不也成了说话不算数的人了吗?”到了第二天,李耳的决心和对守信之德的坚守就更加明确坚定了。听了玄娃的拖延之辞,李耳的反应是:“‘不管你去不去,反正答应人家要办的事我一定要说到做到。’想到这,又一个人先头里走了。”

按说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传说虚构的文学形象的言行,当然没有作为证据的资格和说服力。但是,该传说的听众或者读者大都不会有意识地对二者加以区分,而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将该传说中的李耳这一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圣哲老子合二为一,把文学形象的李耳当成历史人物的老子。该传说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老子名姓的借用,对与圣哲老子同名同姓的文学形象的塑造,使该文学形象得以借助圣哲老子的名声和名义具有了典范和示范的作用与意义,具有了和圣哲老子同等的说服力、影响力和道德感化力量。实际上,不仅看桃传说,鹿邑其他有关老子故事的传说也大都让虚构的老子文学形象借助圣哲老子的声名影响,以虚拟圣人亲身说法和示范的方式发挥影响力和教化作用。

(二) 对比突出

鹿邑老子看桃传说还通过对比对“守信”的主题进行了突出和强化。首先是玄娃言与行的对比。玄娃是一个不守信的人,表面上信誓旦旦,可就是不见实际行动。当高奶奶委托他和李耳一起帮助看两天桃,他答应得很痛快。第一天李耳去喊他一起去看桃的时候,他答应得也很爽快:“中,你先走嘛,我随后就到。”但问题是他那天根本没有去,直到天黑都没见他的影子。事实上他压根就没打算去。他第二天早晨的话隐含地透露了他的想法:“我知道你说话算数,一定能把蜜桃看好,我就没去。”话说得似乎很好听,用赞美李耳的方式为自己失信的行为开脱,但透露了他根本没想去,亦即根本无意于履行诺言的意思。而且他第二天说得更加动听:“我今天一定跟你一块去看桃。一定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不能再说话不算数了,你先走吧,我随后就到。”保证得信誓旦旦,但实际上他还是不想去,也确实没有去,直到李耳天黑回家,都没有在桃园看见他的身影。由此可见,玄娃言行不一,言与行存在严重反差。该传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玄娃言与行的反差突出了玄娃这个不守信用之人的反面典型形象。这一形象屡次言而无信,使该传说的听众或读者对他和他的言行产生强烈的负面认识和负面情绪,起到了以反面典型警示人和突出、强调“守信”主题的作用,使该传说的听众和读者受到强烈的熏陶、感染和教化。其次,该传说还通过李耳和玄娃两个形象的对比突出和强调了“守信”的主题。李耳守信的形象和玄娃不守信的形象是分别通过李耳守信的言行与玄娃不守信的言行塑造和表现出来的。该传说通过李耳这一借重圣哲老子声名与影响的典型形象起到了正面道德示范的作用,通过玄娃这一反面形象的塑造和表现起到了反面警示的作用和意义,两方面密切配合,共同起到了突出和强调“守信”主题的作用。

(三) 意义强化

该传说为了达到教人守信的目的,对守信和助人的意义进行了表现与强调,这是一种价值诱导的教育和感化方式。

1.守信助人者得到快乐和好报的诱导

首先,该传说对守信助人者收获的充实和快乐进行了生动的表现:李耳“一直看到天黑。虽说又苦又累,心里比吃了蜜桃还甜,因为他实实在在地帮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该传说对行善守信的人收获的充实和快乐予以生动的表现,对教人向善、守信无疑具有强烈的诱导作用。其次,该传说强调和突出了助人者自助、善心信行得好报的观念。对于李耳和玄娃帮助看桃,高奶奶表示要用大蜜桃答谢他俩,这蜜桃自然是他们助人得到的报偿。这且不说,李耳守信助人,偶然救了岳丘山,成了岳丘山的救命恩人。守信助人才使他具有了救人机缘和客观条件,如果按民间的观念,这也算为自己行善积德了。而且佛家有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据此,李耳这也算积了一件大功德,这正是他守信助人得到的好报。而且,李耳和玄娃是作为一个群体接受高奶奶托付的,尽管玄娃无信失信,李耳却独力履行了群体对应诺对象的承诺,作为整个群体来说,并没有失信爽约。岳丘山被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整个群体善心信行得到的善报。

2.失信误人者自误的警示

该传说不仅通过守信助人者得到快乐和好报诱导人们向善、守信,还通过反面的事件进行警示。该传说中玄娃不守信用,误人之事,实际上也是在自误。故事中安排了玄娃因为不守信用而悔过自罚的情节:“脱去上衣,光着脊梁,用桃条打着自己到李耳家去请罪。”这是他失信误人受到的直接惩罚,生动地诠释了误人者自误的道理,即人们常说的“恶有恶报”,这一结果从反面强调了守信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强调守信的重要性,该传说还安排了岳丘山采药失足险些滚落山崖摔死这一情节。尽管因为李耳守信使他恰好处在现场并救了岳丘山,但玄娃失信误人,也害了自己的父亲这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是李耳的守信,玄娃必将以自己的失信误人进而错失了救自己父亲的机会,亦即是说,他的失信误人必将导致他的父亲失去被救的机会而摔死于山崖之下。在古代家庭中,尤其是一个农业家庭中,失去父亲,是何等的塌天大祸!遭遇这种丧父之祸的孩子,又将面临多少艰难和不幸!该传说显然在以这样一个带有深刻教训性的故事警示世人:失信误人者将自误。这样就将守信跟生死大事关联在一起,突出了守信的极端重要性,很好地起到了强调和突出守信主题、教人守信的作用。

该传说生动地表现了民间的善恶报应思想:恶行得恶报,告诫世人误人者自误,不要失信误人;善心信行得善报,诱导人们守信向善。

3.以极端个案强调和夸大“守信”的意义

故事的讲述者也许嫌仅仅靠守信的榜样力量达到教人守信的目的,力度有所不足,于是构拟了李耳守信看桃,恰好救了采药失足险些摔落悬崖的岳丘山这一情节,给大家造成一个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强烈的心理冲击:原来守信与否还关系着人的生死和一个家庭的幸福,亦即是说,守信与否原来也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该传说以一个小小的个案传达了这样一个观念:守信与否有时候是一件关系生死的大事。这种表达的说服力看起来似乎有些单薄,因为岳丘山恰好在桃园附近采药,李耳恰好看桃处在现场,岳丘山恰好失足,李耳恰好在适当的位置和时机出手相救,少年李耳的力量恰好足以拉住岳丘山而不至于双双坠落山崖,都带有太多的偶然性,况且这只是一个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但人的记忆是有惰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丢失一些似乎不重要的细节信息碎片,像这个传说传达的观念如果准确表达应该是“守信与否有时候关系着人的生死”,“有时候”这三个字对表达的准确性来说至关重要,但久而久之,“有时候”三个字作为一个限定词却很容易被忽略和丢失,变成“守信与否关系着人的生死”,这样守信的价值和意义就被进一步强调、强化和扩大了。而且,随着这个传说的不断被反复讲述,这种观念也一次次被反复强化,就使该传说具有了巨大的道德教化力量。

二、对老子思想的接受

该传说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鹿邑民间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接受。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246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1]248而该传说却作了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把它理解和诠释为:“他就是说话不算数,我也用说到做到来对待”,亦即是说,要用信言信行来对待无信的言行和不守信的人。还有一种解读是:“不管你去不去,反正答应人家要办的事我一定要说到做到。”意思是说,你守信与否我管不了,那是你的事,我自己必须说到做到,言而有信,亦即是说,在无法改变和带动别人的情况下,自己必须而且一定先做到独善其身。这两种理解虽然与《老子》的本义有明显差距,但它反映了民间尤其是鹿邑民间对老子这句话的理解和接受,可以看到老子这句话对民间的人生智慧和做人的道德追求的启发,表现了民间的道德自律和人际关系准则。

另外,该传说还生动地表现了鹿邑民间对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348这句话的理解和接受。该传说中玄娃是“庄上有名的说话不算数的孩子”,但他在答应别人的时候总是很爽快:“高奶奶,这两天俺一定按时帮您把桃看好”,“中,你先走吧,我随后就到”;说得总是那么好听,甚至特别坚决、诚恳:“我今天一定跟你一起去看桃。一定说到做到,不能再说话不算数了!你先走吧,我随后就到”,特别具有迷惑性,不知底细的人难免会相信他。其实,对类似玄娃这样的人,先哲早有深刻的认识和精到的概括,如“言行不类,终始相悖……非诚质者也”[2]193-194“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2]190,这是古帝王察言知人的方法和选官的原则,孔子曾两次引用后一句,如“巧言令色,鲜矣仁”[3]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3]52,把这样巧言、令色、足恭的人视为不仁之人,把这样的表现视为可耻的表现。就该传说来说,玄娃的言与行相悖,始于诺而终于无信,皆属“言行不类,终始相悖”者,无信之人莫不如此。再以玄娃对高奶奶委托的承诺来分析:“这两天”是限定时间,“按时”表明他具体的行动,皆表现他对高奶奶的托付理解深透;“帮您”是示恩邀功,“看好”是预告工作实效。可见他简单的一句话意思却非常复杂曲折,华丽花哨,正符合“华”的特点。而且,他这话是先于李耳说的,不假思索,率尔答应,而且说得很动听,这种话一般是很难兑现的,这种人一般是很难信得过的。先哲有言“贤人以言”,“其言工巧……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1]189,说话先于人,言辞胜于人,轻易允诺,必定鲜能有信;言语巧丽,必定华而不实。而且当第二天早晨李耳去问他为什么不去看桃的时候,他说“我知道你说话算数,一定能把蜜桃看好,我挺放心,所以没去”,他不是拿出自己确实去不了的理由为自己解说,而是用夸赞李耳的方式为自己的行为婉转辩说,实际上他的这些夸赞之言说的固然是事实,却言不由衷,只是虚饰伪言以达到逃脱批评的目的罢了,正具有“以故自说(脱)”的特点。先哲所言“轻诺必寡信”[1]293,俗语所言“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还有笔者家乡民间俗语“嘴甜心苦”,表达的都是对这方面人生经验的精炼概括。相对于玄娃的“美言”,不管李耳是说出来的话,还是内心想的话,相对都比较朴实、简单、质直。无论是他答应高奶奶的话“高奶奶,请您放心,俺们一定说到做到”,还是他内心的自说自话“对,还是先走吧,他就是说话不算数,我也用说到做到来对待”,“不管你去不去,反正答应人家要办的事我一定要说到做到”,表达的核心意思无非是四个字——“说到做到”,言简意赅。先哲曰“诚静必有可信之色”[1]192,该传说中李耳作为诚实守信之人,他的守信并没有时时表现在言语之中,而是通过内心的自我砥砺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兑现的,他的守信正体现了“信言不美”的道理,表现了鹿邑民间对圣哲老子关于“言”与“信”的论断的理解与接受。民间再以与老子相关的故事传说,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加以表现,表现了民间的智慧和生活的经验,以及对守信道德的企慕、追求和对道德自律的要求。

三、对负荆请罪故事的模仿

在鹿邑老子看桃传说中,玄娃的彻底转变有一重要情节,即玄娃悔过自罚:玄娃听了父亲的话,“心里非常惭愧,他十分敬佩李耳的行为,又十分悔恨自己,说:‘我说话不讲信用,对不起高奶奶,也对不起李耳,该用桃条抽!’于是脱去上衣,光着脊梁,用桃条抽打着自己到李耳家去请罪。李耳见这种情况,慌忙说:‘不要这样,今后说话算数不就好了?’”熟悉“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的人都不难看出二者在故事情节和具体细节方面惊人的相似。请罪的前提是自悟、自悔,有一段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请罪的具体表现是脱去上衣,光着脊梁,带着责罚之物——桃条或荆条,登门谢罪;谢罪的结果是被谅解。二者在这些方面都很相似。有所区别的地方有二:一是所用责罚之物不同,一为桃条,一为荆条;二是责罚细节不同,该传说中玄娃是一边用桃条抽打自己,一边去李耳家请罪的,而廉颇是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的,玄娃是自罚并请李耳责罚,廉颇是自带荆条,请蔺相如责罚。这些都可以看出该传说作为民间创作对负荆请罪故事具体情节的模仿和改造。这种学习、模仿的对象很可能并非直接来自《史记》,而是间接来自同样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有关将相和故事的曲艺或者戏曲。

另外,鹿邑老子看桃传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表现了圣人崇拜的观念。老百姓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往往不会有意识地去区分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而直接把文学形象的言行事迹、人格道德直接当作历史人物去信奉和崇拜。这样,该传说中虚构的李耳形象借助历史人物——圣哲老子的大名和影响而具有了巨大的人格和道德示范力量,以榜样的生动形象引导和教育一代代人们守信、向善,这也是圣人崇拜观念的一种体现。

注释:

① 本文探讨的看桃传说中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虚构的文学形象,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而“老子思想”的“老子”则指历史上真实的思想家老子。

② 见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海燕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5页。下文引用相关传说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标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 刘小兵〕

The Research on the Folktale of Lao-zi Guarding the Peach Garden in Luyi

TANG Xu-dong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1, China)

Abstract:In the great sage Lao-zi’s hometown, Luyi county, Henan Province, the folktale of Lao-zi guarding the peach garden is passed down till today.The topic of this tale is about keeping faith and emphasizing the morality of keeping promise.By this legend,we can discover the understanding, the acceptanc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Lao-zi’s thoughts in Luyi.Meanwhile, this tradition reflects the conception of saint adorati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remote ages and continues influencing today’s Chinese The story of Xuanwa punish himself by peach branch and apologize to Li’er exhibited this legend’s simulation of Lianpo bearing the rod and willingly taking the punishment -- to offer a humble apology to Lin Xiangru.This little story, for its meaningful principle, the culture valu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can not be overlooked.

Key words:Luyi; Lao-zi; the folktale ofguarding the peach garden; abide the morality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2-0123-04

收稿日期:2015-07-06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项目(zknuE05)

作者简介:唐旭东(1970―),男,山东栖霞人,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安居乐业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