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选钞》订误义例和校勘义例探微

2016-02-12王翠红

天中学刊 2016年2期

王翠红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文化传播系,河南 郑州 451464)



《文选钞》订误义例和校勘义例探微

王翠红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文化传播系,河南 郑州 451464)

摘 要:古抄本《文选集注》所汇录《钞》(《文选钞》)是除李善注之外留存下来的疏解最为繁富的唐人《文选》注释学成果,以诠释文意、敷讲章句见长,对形塑五臣注有着直接且重大的影响。从撰作时间、引书浩博、注释精辟等特点上讲,《文选钞》的价值略与李善注相当,为研究唐代“文选学”与唐人《文选》注释学提供了颇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和文本依据。目前学界多聚焦于对《文选钞》撰者及其文献价值的研讨上,鲜少论及《文选钞》的注释义例,全面、深细的考察尚付阙如。今通过对《文选钞》订误义例和校勘义例的分类解读和研讨,以便对其注释义例有更为精准的定位和把握。

关键词:《文选集注》;《文选钞》;订误义例;校勘义例

日藏古抄本《文选集注》①(下简称《集注》)所汇录《钞》(即《文选钞》),我国史志、书目概无著录,亦无传世之本,亡佚已久,幸藉《集注》而得以部分留存。惜早在编纂《集注》之时已不复完整,有所脱佚②,又遭《集注》编者删略去了与前人旧注,主要是与李善注中注解重复相同之处,并非完本,但因其成书于初唐年间③,早于五臣及陆善经注,兼之内容繁夥④,作为留存至今的唐人《文选》注释学成果之一,难能可贵。目前学界对《文选钞》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撰者考辨和《文选钞》的性质、价值以及引书等方面的研讨,鲜少论及《文选钞》的注释义例。今拟通过对《文选钞》订误义例和校勘义例的分类解读和研讨,以便为学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订误义例

《文选钞》中留存有数量颇为可观的考辨、校勘之语,为解决相关学术论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可资之以订《文选》正文及注释之是非,廓清“文选学”一些历来纠缠不清、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其价值几可与地下出土文献相媲美。其订误之义例,大体可分为六类。

(一) 辨明《文选》篇目序次编排错出者

卷四十八陆士衡《赠弟士龙一首》篇题下,《文选钞》曰:“初,吴破入洛,士龙在家,将与之别,赠。至承明,又作前诗,此篇当合居前也。”[1]306依据陆诗的写作时间,对《文选》篇目序次编排提出异议,认为此处当有舛失,此诗应置于本卷《于承明作与士龙诗》前,今反在其后,误也。辨明昭明《文选》原本在汇录陆诗篇目的序次编排上失察,故以“当合”引出正解。其说甚是,可借之正定《文选》篇目序次编排之失⑤。

(二) 订正《文选》篇章作者失考者

卷八十五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一首》,“题云‘景真’而书曰‘安白’”(李善注),故自其成书以来学界就对其作者颇有争议,聚讼纷纭,迄今未有定论,可谓是困扰《文选》学界的一大千年难题。《嵇绍集》称是“赵景真与从兄茂齐书”,干宝《晋纪》则认为是吕安与嵇康书,李善明知二说必有一误,却处两可之间,不能辨其是非、定其适从。《文选钞》此处亦引干宝《晋纪》及《嵇绍集》,抛出二说,却与李善注模棱两可、不置可否的态度不同,详考其本事始末,以文义审之,以明理辨之,云:

寻其至实,则干宝说吕安书为是。何者?嵇康之死,实为吕安事相连。吕安不为此书,言太壮何为至死?当死之时,人即称为此书而死。嵇绍晚始成人,恶其父与吕安为党,故作此说以拒之。若说是景真为书,景真孝子,必不肯为不忠之言也。又,景真为辽东从事,于理何苦而云“愤气云踊,哀物悼世”乎?实是吕安见枉,非理徙边之言也。……干宝见绍说之非,故于修史陈其正义。今《文选》所撰,以为亲不过子,故从绍言以书之,其实非也。[2]558-559

力辨《嵇绍集》之非,疑嵇绍因“惧祸”而“移书于景真”,当以干宝《晋纪》说吕安书为定。此观点亦为五臣李周翰注所袭取。《文选钞》对作者的考订颇有价值。且以文理审之,《嵇绍集》为何要收录赵至写给嵇绍从兄嵇蕃的书信亦难以解释得通。然昭明不察嵇康之子嵇绍操危虑深之微意,认为其系家集当更可信从,径直从之而书,故而使得“题云‘景真’而书曰‘安’也”,自相攻伐。《钞》说甚是。文云“安白”,乃康子绍之微意留与后人考索者也。骆鸿凯亦认可《文选钞》之说,可与之相佐证,云:“……假使景真所作,何乃与嵇吕往还相类若斯耶?”[3]176

(三) 订正《文选》正文文字讹误

卷百一十三潘安仁《汧马督诔一首》†“追赠牙门将、蜜印绶”句,诸宋刻本《文选》无论是北宋监本、尤本等李善单注本,还是陈八郎本等五臣单注本,抑或是明州本、赣州本、奎章阁翻印秀州本等六臣注本,其“蜜”字皆讹作“军”字,从上读,且“印”下无“画”字。日本古抄无注三十卷本《文选》亦将“将蜜”误作“将军”。《文选钞》曰:“臧荣绪《晋书》曰:‘惠帝赠马敦牙门将,蜜印画绶。’今《文选》本并无‘画’字,或改‘蜜’为‘军’,非也。”[4]712按,《文选钞》所校甚是,其注引臧荣绪《晋书》与《集注》李善注所引王隐《晋书》“赠马敦诏曰:‘今追赠牙门将蜜印画绶,祠以少牢。’”[4]711相同,可互相印证。各《文选》本皆有脱误。蜜印画绶,为追赠死者所用。《文选钞》曰:“凡追赠死者,用蜜蠇(蜡)以为印绶(引者按,‘绶’字当衍)。”[4]712画绶,即绶带上加画图文之谓也。《晋书·山涛传》载山涛薨时“策赠司徒,蜜印紫绶。”《南齐书·宣孝陈皇后传》“殂于县舍……追赠竟陵公国太夫人蜜印画青绶,祠以太牢”[5]390。《新唐书·礼乐志》述凶礼,亦有“赠者以蜡印画绶”之言,皆此证也。由《文选钞》可知,唐时各《文选》本皆误脱“画”字,或臆改“蜜”字为“军”字,误之甚也。诸宋刻本皆以讹传讹,并沿其误。

(四) 辨明《文选》李善注本用字有误者,并对李善注解失当之处加以驳正

卷六十八曹子建《七启八首》“彤轩紫柱,文榱华梁”,《文选钞》曰:“李本‘楯’作‘柱’,非。”[2]137可知《文选钞》所见与李善本不同,“柱”字作“楯”。而今所见诸宋明《文选》刻本皆同李善本,作“柱”字。若无古抄本《集注》印行刊布,则不知“柱”字有异文。李善征引刘梁《七举》“丹墀缥壁,紫柱红梁”以明“柱”字所出有据。又司马相如《上林赋》“宛虹扡于楯轩”,李善曰:“应劭曰:‘楯,栏槛也。’司马彪曰:‘轩,楯下版也。’”[6]125则“楯”与“轩”亦可互文对举,作“楯”似亦通。然《文选钞》则以“柱”字为非,与李善本不同。又,卷七十九繁休伯《与魏文帝笺一首》“謇姐名倡”,李善注“謇姐”为“当時之乐人”,《文选钞》则称“蹇,谓偃謇也。言有娇謇之声,非人姓名也”[2]458,对李善注提出异议,亦为读者提供了别解异说,可资参鉴。

(五) 以史实考证《文选》篇章文本之讹误

卷八十五孙子荆《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一首》“夫虢灭虞亡,韩并魏从”,《文选钞》曰:“《左氏传》云:‘魏徙大梁。’自是六国时在晋。韩是秦始皇所并,非并而魏徙。此恕(引者按,‘恕’当作‘恐’)孙楚错用事耳。书传无文。”[2]535-536此说亦为五臣李周翰注所承袭,注此云:“秦并韩,而魏徙居大梁。”[2]536按,《晋书》此句在“虢灭虞亡”之前,与《文选》序次有异。

(六) 考史以辨明《文选》篇章用事之误

卷八十五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一首》“安白:昔李叟入秦,及关而叹”,《文选钞》曰:“《列子》云:‘老子适秦,墨子闻之,邀之于梁。及之郊,老子仰天而叹曰:吾以子为可教,而子不可教矣。’据《老子》过秦至梁野而叹,无及关之处。”[2]561指明其用事之误。

大体看来,《文选钞》之勘误、校误主要是就《文选》原本之是非而言,但又不局限于此,或本、他本之讹误,《文选》篇章所涉经籍及注释征引典籍的错讹或可疑之处,均在正订之列。

二、校勘义例

如李善注一样,《文选钞》中亦多有考校性的注语,往往校注并行。从其校语看,《文选钞》撰者曾见及先唐的一些“古本”“旧本”‡,又曾参据李善本及唐人《文选》注本,即其所称之“诸本子”“或本”“一本”等,能广备众本以对校,又旁征四部以参校。若他本(包括经史著述与作家别集等)与其所参据的《文选》底本有异文,多点出其异文,说明经传史集等各家异同,但一般不多罗列考证,不出依据,不校是非,不作案断。对有所本、讲得通的别本异文,偶见云“亦通”“并得通”者,不擅改正文,其校勘态度较为严谨。因《文选钞》撰者旁通四部、注解谨严,且距《文选》成书时代不远,故其校勘成果甚是珍贵,可借之正定《文选》异文、异式,追溯、复原《文选》原本旧貌。《文选钞》之考校形式多样,大体如下:

(一) 辨明异文例

卷九左太冲《吴都赋一首》“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昏,流汗霡霂而中逵泥泞”,《文选钞》曰:“旧本‘昏’为‘冥’,‘逵’为‘衢’。”[1]204又,卷五十九谢玄晖《直中书省一首》“兹言翔凤池,鸣佩多清响”,《文选钞》曰:“翔,集也。古本作‘集’。此恐昭明改之。”[1]558据《文选钞》“此恐昭明改之”可推知其所谓“古本”恐非《文选》旧本,很可能是谢朓本集。此与李善据别集所作校语类似,为追溯、复原六朝作家别集原貌提供了文本依据和宝贵的线索,尤为珍贵。又,卷八左太冲《蜀都赋一首》“皛貙氓于葽草”,《文选钞》曰:“皛,当作‘拍’。《说文》曰:‘拍,抚也。’”[1]69《文选钞》广引小学字书以校《文选》异文之误,以“当作”引出正字正解。按,《钞》“皛当作拍说文曰拍抚也”十字被混入诸宋刻《文选》李善注中,与李善注相淆乱,只文字稍有不同,“作”作“为”,“抚”作“附”。由此可知,其说亦为后人所认同,故而取之以充实李善注,补其缺漏。且综合考察来看,《文选钞》对确定无疑的《文选》原本之文字错误,即以“非也”直接加以否定。

(二) 指明“或”字得失例

卷九十四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一首》“公达慨然,志在致命”,《文选钞》曰:“或本为‘在于推刃’,亦通。”[4]262从文意审之,点明二说在文理上皆可解释得通,明“或本”之异文异说,以供读者参考借和鉴。诸如此“亦通”“亦得通”者甚多,兹不一一赘举。

(三) 辨他说得失例

卷八十八司马长卿《难蜀父老一首》“躬腠胝无胈,肤不生毛”,《文选钞》曰:“胈,肤;腠,皮也。《尸子》以为禹之身手不生毛,胈不生肤,是也。今此诸本或作‘奏’。”[2]699

(四) 明形近致讹例

卷八十五孙子荆《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一首》“爱民活国,道家所尚”,《文选钞》曰:“道家,谓老子《道经》也。《道经》云:‘爱民治国。’河上(引者按,当脱‘公’字)注云:‘治国者,布德施惠无令下知。’言此‘活国’,‘活’与‘治’字相滥,疑误。”[2]543点明二字盖形近致讹。

综上所述,《文选钞》校勘众本,出具异文,显示了《文选》诗文在别集、总集中的一些不同面貌,其校勘方法多样,或依据版本对校,记别本异文,或顺绎文意理校,或旁征别集、史传,或是用小学校正误,与注释之繁富精审相得益彰。《文选钞》对追溯《文选》旧形原貌及考定其正文异文、异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探讨《文选》诗文前源文献以及《文选》的成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与李善注一样,是文献学的宝贵资料,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整理和研究。

注释:

① 《文选集注》是佚名者所编纂的关于《文选》注释的一部集汇式著作,依次汇录李善注、《钞》(《文选钞》)、《音决》(《文选音决》)、五家注(即五臣注)及陆善经注等诸家唐人注解,而殿以纂集者据唐本所做的校语,凡120卷。惜已残,现存可见者仅25卷。因其所据底本为唐写本,对于考辨《文选》版本源流及演变之迹,追溯复原《文选》正文及注释的原貌,正订诸宋明《文选》刻本的讹衍误倒现象,以及研究《文选》学发展史都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出版了周勋初先生于日本讲学时多方搜求翻印的海外珍本《文选集注》残卷(陈尚君先生悉依《文选》原来的叙次重行编定,且拟篇名目录),题名为《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后又于2011年影印出版了《文选集注》目下最为完整的增补本。本文所引用《文选集注》卷目、正文及诸家注文,除特别说明外,悉依此版本。

② 如卷六十一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篇题下,《文选集注》编者案语称“以后十三首《钞》脱”。又,卷六十三屈平《离骚经一首》篇题下,编者案语云:“此篇至《招隐》篇,《钞》脱也。五家有目而无书。”

③ 《钞》中有六处引及“李”“李本”“李生言”,经学界考证当为李善无疑,可知,《钞》大概成书于李善注之后,兼之《文选集注》编者在汇录诸家唐人注解时,大体以成书时间为准,《钞》置于五家、陆善经之前,盖其成书约在初唐年间。

④ 《钞》之疏解已非萧该、曹宪、许淹《文选音义》之类,以诠释文意、敷讲章句为主,不重音释。今遍检《文选集注》残卷,《钞》注音条目仅见及五条。

⑤ 苏东坡有“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之诮,见《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92页。

⑥ 诸宋刻本《文选》如北宋监本、尤刻本、陈八郎本、明州本、赣州本、奎章阁翻印秀州本等此篇题“汧马”皆作“马汧”,作《马汧督诔》。

⑦ 此所谓“古本”“旧本”,当不仅限于《文选》版本,亦有古本经史著述及作家别集等。

参考文献:

[1]周勋初.唐钞《文选集注》汇存: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周勋初.唐钞《文选集注》汇存: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骆鸿凯.文选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周勋初.唐钞《文选集注》汇存: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6]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责任编辑 杨宁〕

Quest on Correction and Collation Styles of WenXuanChao

WANG Cui-hong
(Henan Finance & Taxation College, Zhengzhou 451464, China)

Abstract:WenXuanChao recorded in ancient copy WenXuanJiZhu is the most detailed Tang annotationology achievement except LI Shan Notes.It was adept in sentences interpretation, which acted direct and great influences in shaping Wu Chen Notes.The values of WenXuanChao was almost on the same level with LI Shan Notes from the aspects of writing times, vast citations and incisive comments, which provided us the precious literature and text on studying WenXuan in the Tang Dynasty.Currently, academia most focused on the author and document values of WenXuanChao, rarely on the correction and collation styles.Now we classify the correction and collation styles, so as to precisely locate and grasp on the annotation styles of WenXuanChao.

Key words:WenXuanJiZhu; WenXuanChao; correction; collation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2-0077-04

收稿日期:2015-06-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ZD07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16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5QN523)

作者简介:王翠红(1979―),女,河南濮阳人,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