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

2016-02-12何云松

天中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何云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哲学系,北京 102488)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

何云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哲学系,北京 102488)

摘 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本身内在矛盾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关系以及今天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的关系,而首要的是要维持人口的平衡更替、坚持市场经济道路、保持政府宏观调控。

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口平衡更替;交换关系辩证法;本能经济

描述经济发展的一个常用概念是GDP。经济发展,就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GDP与历史同期相比有所增长。经济持续发展,就是GDP每年有所增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则不仅是GDP每年稳定增长,而且是社会各项事业协调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经济要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公民的共识。经济持续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健康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本身内在矛盾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关系以及今天的发展和将来发展的关系。本文就此从宏观层面谈几点看法。

一、维持人口的平衡更替

世界上的事物,唯有人有理性思维能力,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对象世界和其自身,构建社会和创造历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不仅是财富的消费者,更是财富的创造者。从社会发展来说,哪里没有人,哪里就一片萧条。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

一个国家人口是否过剩,要看人口数量是否与这个国家的资源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过剩,只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事情,一般都是相对过剩,是由社会制度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现在,人口密度超过我国的国家不少,但它们未必人口过剩。

我国主要地处北半球温带,幅员辽阔,历史上一直是面积和人口大国。我国人口世界第一是正常的事情,否则,安得猛士守四方。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人口由5亿左右增加到10亿,这是国泰民安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从198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其实是不符合人口良性延续规律的,有些矫枉过正。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个育龄妇女平均一生的生育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总和生育率需要在 2.3以上才能维持人口世代平衡更替。如果生育率一直低于世代平衡更替水平,人口数量将在某一拐点后不断减少,直至种族灭亡。

即使存在超生家庭,使计划生育政策没有严格执行,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也低于 1.6。超生家庭客观上为国家人口繁衍做出了贡献,却遭到政府的惩罚。但超生家庭大多为生男孩而超生,这样造成男女儿童性别比失衡较严重。现在“421”型家庭(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逐渐增多,人口逐步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计划生育三十多年的不良后果开始逐步显现。

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只需保持总和生育率为2,推行二胎即可。推行二胎也是计划生育,是比较缓和的计划生育,这样不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人口难以为继。经过两三代(以30年为一代),人口数量会缓慢降到一个预期合理水平,然后再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人口平衡更替水平,比如2.3。

西方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总和生育率普遍低于 2。我国放宽单独二胎后效果并不明显。现在,由于养育成本的提高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并不愿多生育孩子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在负增长,即使鼓励生育也不见效。为了保持人口良性延续,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在不久的将来视情况也可能取消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使我们少养育了本来应该养育的人口,我们享受上代人的人口红利,增加下代人的养老和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逃责行为。把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归结为人口太多,是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质是缺乏种族自信。限定范围比较,种族差异是存在的,优劣也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固化不变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有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水平,而不是种族决定论。实际上,我国的大国地位、经济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众多。世界人口大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稳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保持人口的平衡更替。

二、坚持市场经济道路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其经验主要归功于国民经济运行方式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的国民经济运行方式。

市场经济不同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产生的条件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商品交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运行方式。但是有市场和商品经济并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市场经济更不同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私有制都是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是国家按照统一计划并通过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的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后都曾实行计划经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中出现的商品经济只是它们的补充。

为什么要坚持市场经济道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实践上已经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从理论上探讨,市场经济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 市场经济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市场主体就是从事市场交换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分为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或简单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一定是消费者,而消费者未必是生产者,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自由交换,即市场主体的生产和消费是通过产品或服务的自由交换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1) 市场主体是独立的,通过市场获利是正当的;(2) 市场主体可以自由进出市场,这是等价交换的前提;(3) 市场主体均可从市场交换中获利,生产者从市场获取利润,消费者从市场获取物美价廉的商品;(4) 市场主体不是为自己消费。而且,市场经济是以人们的消费和需求(包括物质的、服务的需求)为导向的,而人们的消费和需求是无限广泛和日益增长的,因而市场经济能不断扩大分工,扩大生产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因此,市场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的满足和利益是无限的。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而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均不能广泛地充分地调动人们的生产和消费积极性。

(二) 市场经济能优化资源配置,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优化资源配置是由于“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表面上是价格波动和供需变化,实际上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根据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即价值量而等价交换。市场经济实行自由交换,自由交换就存在比较,比较的结果是等价交换;商品价值就是在交换中体现的,价值量就是比较出来的。市场是动态的,商品价值也是动态的。市场是动态的,是因为消费和生产是动态的。消费者不断优化消费结构和追求物美价廉,生产者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和追求利润。动态市场就是竞争市场。市场竞争的结果,从横向看,是资源优先流向国民需求最多最大的行业,从纵向看,是资源优先流向效益最好的企业。因此,市场经济能优化资源配置,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 市场经济有自发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作用

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也会对上层建筑变革发生作用,但这些作用主要是被动的或人为的,而市场经济对上层建筑变革的作用还有自发的特点。市场经济自发推动上层建筑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更加自由和民主

市场经济一个基本前提是市场主体是自由的;经济生活中的自由对整个社会生活的自由是最有渗透力的,而自由是民主的前提。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很强调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但有时效果不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公民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包括自由和民主的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自发带来的。

2.社会更加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体

因为市场经济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而交换就是一种关系,关系意味着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表现在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市场主体及其利益没有差异和差距,就没有活力。但差异和差距太大就会破坏相互依存,最终谁也无法可持续发展下去,这就自发推动市场主体的关系和利益的调整,使市场主体回归到相互依存状态。这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力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下,社会的发展更能体现为共同发展。这也是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加大而工人却不愿意革命的原因之一,因为贫富悬殊是相对差距,而人们绝对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哪怕一个失业者凭着社会保障福利也生活得比马克思时代的工人好许多倍,哪有必要和动力去革命?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1]874,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没充分注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交换关系辩证法的威力,当然还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社会运行更加法治化

市场主体自由交换的秩序需要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越是自由的(非精神)领域越需要规范,规范以限制自由的形式而保障自由的实现。大多数市场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由的,这个时候不是没有规范或不需要规范,而是市场主体已经在自觉遵守着规范行事。但市场主体有时不知道规范而行事或者明知故犯,并且其行为超出了道德调节和容许的范围,这时就需要有强制惩罚力量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这时才彰显它的强制力和存在(但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时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生活的法治化促进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法治化,从而整个社会运行更加法治化。

三、保持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有上述优点,但市场经济也有缺陷。对于这些缺陷,市场自身不能有效克服,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却要经过较长时间,并以巨大破坏为代价。政府宏观调控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一) 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具有滞后性

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供需。价格杠杆的支点是价值规律。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高于它的价值,商品的生产和供给会随之增加;当商品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低于它的价值,商品的生产和供给会随之减少。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着它的价值上下波动,自动调节商品的供需平衡,这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是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即使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亦如此。因为市场调节要通过价格波动来体现,从价格波动信息反馈到采取行动见效必然有一个时间差,这就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而且由于市场不健全,价值规律作用的灵敏度会下降,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加剧,市场运行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

(二) 市场经济自身不能解决垄断问题

垄断一般有资源垄断和自然垄断。资源垄断主要指经营特产、稀有天然资源而形成的垄断;自然垄断主要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垄断。土地或优越地理位置的垄断既是资源垄断又是自然垄断。资源稀缺和垄断经营是资源垄断形成的两个条件。而自然垄断是自由市场因竞争而必然带来的自己的对立面的产物。资源垄断有时可以是绝对的,而自然垄断一般都不是绝对的。垄断是市场霸权,与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换背道而驰,是破坏市场的行为。垄断以不合理的方式掠夺财富,是造成社会贫富悬殊的一个原因。但是,无论资源垄断还是自然垄断,市场经济自身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 市场经济自身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主体利益与社会利益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普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科技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但是市场主体不断为追逐利益而竞争,一些弱势主体被市场边缘化或淘汰,这是造成社会贫富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富悬殊会导致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下降和购买力下降,这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相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2]119,就是指贫富悬殊使社会资本循环中断(因为工人贫穷,资本家的大量产品卖不出去)而造成生产力巨大破坏。另外,一些与民生或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由于投资它无利可图或见效慢、风险大,要么无法由市场来运作,要么市场运作达不到保障民生或满足国家利益的目的。市场经济自身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主体利益与社会利益,这需要宏观调控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下功夫。

(四) 市场经济是一种本能经济

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本能经济,主要是从市场经济活动的两端来看的,市场经济活动一端是消费,一端是生产。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它们的活动也都存在生产和消费两端,一般由生产主导消费,即量入为出。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社会,节约是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产品可以积累,而且积累得越多越好;只要有足够消费品储存,人们可以偷懒休闲。唯有市场经济把生产和消费这两端都发挥到极致,而且一般由消费主导生产。在市场经济社会,消费是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产品积累意味着资本循环不畅;追求利益最大化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迫使人们不得不忙,亿万富翁闲下来都心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持续发展就是资本持续循环,资本持续循环就是产品一定要卖出去,产品一定要卖出去就一定要有消费;一切生产的终端都是消费,再生产的实现要由消费来完成。市场经济为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提供了远比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舞台。消费和逐利都是人的欲望,而欲望首先是一种本能。市场经济在消费和逐利上都无限地释放人的欲望,所以说它是一种本能经济。人的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无限释放人的欲望的市场经济当然具有活力。但是,欲望和市场经济都是低层次的东西,需要理性和宏观调控来驾驭。如果放任欲望和市场经济无限膨胀,只能是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人类自取灭亡将不会太远。现在,地球的气候、资源、生态已经被市场经济玩得变态了。

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市场经济的缺陷。市场经济有自发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作用,宏观调控在一定意义上则是把自觉作用与自发作用结合起来并走在自发作用前面。上层建筑变革与宏观调控是交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上层建筑变革中有关经济部分有的可视为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中有关制度、体制、法律部分可视为上层建筑变革。宏观调控方法主要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这两方面均做得比较成熟。

此外,依法治国、提高人的素质、建设强大的国防等,也都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限于水平和篇幅,就不阐述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叶厚隽〕

Thinking o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HE Yun-so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From a macro-perspective,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aspects tha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are several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dealt with: the inner contradi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other social affair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resent and future, among which,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replacement of population,persevering market-oriented economy and keeping the governmen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conomic development; balanced replacement of population; dialectics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 instinct-driven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2-0041-04

收稿日期:2015-08-18

作者简介:何云松(1970―),男,江西新余人,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