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研究述评(2010—2014)

2016-02-12常进军

天津法学 2016年1期

常进军

(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李大钊研究述评(2010—2014)

常进军

(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摘要:李大钊研究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李大钊生平、革命活动及思想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也有一定的不足与缺憾,对这五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李大钊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梳理与评述,以期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关键词:五年来;李大钊研究;梳理与述评

2009年李大钊诞辰120周年之际,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一个李大钊研究的高潮,五年来李大钊生平、革命活动及其思想理论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化,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这一期间李大钊研究的重要成果作一初步梳理和简要述评,以期对进一步深化李大钊研究有所裨益。

一、总体研究概况

2010年至2014年间,理论界和学术界在李大钊研究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文献资料的挖掘、编辑和注释,还是学术专著的出版,抑或是研究论文的发表,都超过了前五年(2005年至2009年),具体表现为:

第一,对李大钊著作的编辑注释工作深入推进,对其轶文的考证和校勘有新突破。2011年,李继华撰写了《新版〈李大钊全集〉疏证》,对李大钊著作中诸多人物、事件和典故等进行了质证、补充与说明,在李大钊论著的注释和研究上有了新突破。由此也引发了李大钊研究学界的一场争论①。李继华、冯铁金等编注的《李大钊轶文辑注与研究》对近年发现的李大钊著述、书信、联名启事等48篇进行了考证、校勘和注释,这是李大钊研究的新进展。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重新编辑出版了《李大钊全集》,以手稿、初刊本为底本重点作了文字校勘,调整了部分篇目编排,增补注释二百余条共两万余字。

第二,出版了多部有较高学术和社会价值的研究专著。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出版李大钊研究专著20余部。刘建军等撰写了第一部以李大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思想评传《李大钊思想评传》,裴赞芬、宋杉岐合著的《李大钊与早期共产党》从现代政治文明和政党史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李大钊在建党过程中的贡献及其早期政治思想。吴汉全的《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以《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为主体,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对李大钊进行了新的诠释。王艳萍推出了河北学者在李大钊研究上的首部个人专著《李大钊与唐山》,对李大钊家乡时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在唐山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等进行了全景式展现。刘国有的《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翔实考证了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期间的学习生活,对李大钊的早期政治和法律思想的来源,他与母校北洋法政学堂的互动第一次进行了深度扫描。北京李大钊故居研究室继2010年出版《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后,又于2013年推出了樊亚玲主编的《李大钊北京十年:思想篇》,对李大钊在北京十年(1916—l927年)间多方面的理论建树进行了回顾和探讨,全面展示了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精华。吴汉全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体系与中外思想文化》,从中外文化比较的角度研究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体系,阐述了李大钊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特征。

第三,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国内共发表研究李大钊的论文600余篇②。这些论文既有对多年来研究热点问题的继续深入探究,也有研究新领域的拓展和新方法的运用,还有对学术界聚讼未果问题的进一步考证。

二、研究中的主要热点问题及学术观点

五年来李大钊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学术思想、李大钊生平和革命活动等几个方面,以下就这些热点问题及相应学术观点做一简要评述。

(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为中国第一个富有理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不仅注重从学理上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非常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综观五年来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仍是李大钊研究的热点,比过去视域更宽广、方法更多样。

邵南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者应具备个人条件的角度,认为李大钊具有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的爱国情怀、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因此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1]。孙熙国认为李大钊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是对“解放运动”与人的解放理论的初步阐释、“平民的新历史”与群众史观的科学表述、“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尝试性表达等[2]。朱文通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李大钊开辟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种途径: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通过大学课堂和公开演讲进行传播、通过社会团体进行传播、通过公开论战进行传播、通过深入实践进行传播,这个视角颇有新意[3]。

(二)李大钊的学术思想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学术大家,他在文、史、哲和政、经、法以及社会学、图书馆学等领域皆卓有建树。多年来,广大学者致力于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研究,深入归纳、总结了李大钊在不同学术领域的观点及其贡献,加强对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综合与比较研究。

1.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及其贡献

杨艳秋指出,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人,在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等方面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体系[4]。欧阳哲生认为,李大钊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他对历史学性质、界域及其地位的全新说明,对唯物史观的系统介绍,对欧洲近代历史思想的梳理,对唯物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初步运用,都是中国历史学中前所未见的理论新质[5]。侯且岸指出,李大钊系统引入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开创了我国现代新史学理论发展的先河,在史学理论研究、教学的实践中,李大钊形成了独特的新史学观[6]。

杨鹏指出,日本学者对李大钊史学思想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吸收内田银藏、浮田和民、河上肇以及利彦作品中的观点与内容,李大钊构建了自身的史学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探索[7]。

2.李大钊的政治学思想及其贡献

张世飞指出,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先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8]。闫纪建认为,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民主政治的实质,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蔡文华探讨了李大钊政党观的演进过程,认为李大钊政党思想演进的轨迹体现了其政治观和革命观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以及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10]。

张继才分析了李大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思考,认为民国成立以来,李大钊的思想经历了从主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到主张单一制下的地方分权,再到主张联邦主义的变化[11]。刘国有指出,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求学期间就以北洋法政学会及其机关刊物《言治》月刊为基地积极参与中国宪法的制定,是中国近代宪政和民主运动的重要推动者[12]。白万春认为,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中充满了调和的方法与智慧,可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宪政建设提供丰厚养分。李大钊认为制宪时必须遵循“调和”与“抵抗”二律,这样才能形成保障国民的人权与自由、具有民主精神、具有包容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宪法[13]。李静雅、方世川认为,李大钊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奠基人,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来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不仅为妇女解放找到了新的正确道路,为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4]。

3.李大钊的社会学思想及其贡献

陈宸、方来武认为,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者。他运用唯物史观着力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作出了贡献[15]。尹静探讨了五四时期李大钊与陈独秀妇女观的异同,认为李大钊从贞操问题、婚姻问题、废娼问题、教育问题、参政问题、法律上男女权利平等等具体方面来考察分析妇女问题,其妇女观更具实践性、深入性和指导性[16]。谢谋程对陈独秀与李大钊人权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比较侧重于强调个人的权利,李大钊则更加重视个人权利与宪政及社会主义相结合;陈独秀强调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批判,李大钊则更加注重通过思想解放以实现整个文化体系的改造[17]。

李娜提出,李大钊在探索中国社会变革道路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关注、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了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18]。邱淑云探讨了李大钊文化发展观的当代价值,认为李大钊的文化发展观为我们正确处理中外文化以及传统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认识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发展与前进方向提供了借鉴[19]。

荣宁探讨了李大钊的民族观,认为李大钊提出的建立民族之精神,反对外来强权、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平等联合的民主主义之国家等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对唤醒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团结、共建新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20]。

朱文通认为,李大钊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曾经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某些影响,特别是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是李大钊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途径,对他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1]。

4.李大钊的教育学思想及其贡献

张世飞、杨向鹏认为,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22]。牟文谦、刘霞指出,李大钊激烈批判了封建旧教育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如:关于教育的本源与功能、教育的普及与重点、教育的平等与改革、教育的发展与目标以及教育的环境等[23]。常进军、李继华指出,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教授,李大钊在短暂的大学职业生涯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教育思想,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24]。姜路平、毕海林认为,李大钊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理想教育、生活作风教育、学习教育三方面,其主要来源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祖父的言传身教、李大钊自身的世界观及其丰富的教育实践[25]。

5.李大钊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其贡献

李志强、何苏丽认为,李大钊是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他丰富了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改革和完善了北大图书馆管理制度,还特别重视图书馆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为我国现代图书馆理论的早期开拓者[26]。刘阳指出作为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李大钊积极倡导新思想、新文化使北大图书馆完成了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蜕变,促成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转型[27]。

吴年认为,李大钊以一个马列主义者、社会活动家、理论家的气魄,观察、建设图书馆,使社会活动与图书馆活动相得益彰,将图书馆事业置入社会大背景下考察,从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使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重要基地[28]。于作敏从李大钊对图书馆“公共空间”功能探索的角度探讨了他对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所做的开拓性贡献,认为李大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舞台,注重从讲坛、报纸和学会等渠道入手,很好地实现了其“公共空间”的价值,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知识分子聚集的关系场域、先进思想文化交汇的知识空间、社会舆论发散的信息源地[29]。吴长领指出,作为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李大钊的图书馆学思想贯穿图书馆学的诸多重要领域和重要方面,其中尤以兼容互需的图书馆学思想影响深远[30]。

6.李大钊的新闻学思想及其贡献

翟金霞认为,李大钊是中国早期著名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先驱者,其新闻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包容性[31]。张世飞分析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水平及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解决中国新闻问题的重大贡献,指出李大钊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一些重要问题,在实践上也成就斐然[32]。周家华认为,李大钊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将新闻与历史对比起来进行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对新时期我国的编辑出版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3]。

胡正强探讨了李大钊的媒介批评实践与思想,指出在李大钊的新闻传播与社会批判活动中,媒介批评是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感知敏锐,观察精微;突出矛盾,善于归纳;注重联系,长于比较;知识丰富,方式灵活,是李大钊媒介批评实践的主要特点[34]。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李大钊的经济、法学和文学思想等进行了探讨。

(三)李大钊的生平和革命活动

作为党的创始人和早期共产党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李大钊为何很少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更未担任党内重要领导职务?侯且岸认为,李大钊当时并不是职业革命家,他的主业是做北京大学教授。尽管李大钊没有在党内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但他的创始人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35]。

徐行、李俐探讨了李大钊对中共北方区委的贡献,指出作为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重要奠基人,李大钊为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的建立和北方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北方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6]。李敏对1924年李大钊苏联之行的活动及其贡献作了考证,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莫斯科电影档案馆等相关单位采集并复制了一些李大钊当年在苏联从事革命活动的珍贵历史文献,对于更为准确、全面地了解李大钊1924年在苏联的革命史实,认识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37]。

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后在狱中以国民党人的身份写下了《狱中自述》。谷新德认为,李大钊在狱中绝口不谈共产党,却谈国民党,这是正确运用革命的策略,来反对反革命的策略。李大钊以其国民党人身份在狱中与敌周旋的立场、做法,正是为了掩护和他一起被捕的革命同志,表现出他高超的政治智慧[38]。

李大钊临刑前有没有发表演说?此为研究者多年争议的问题。对此,张静如明确指出,“李大钊临刑前没有发表演说”。理由是在当时的报纸记者的报导中没有提及;在当事人的回忆中没有记载[39]。1927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其灵柩多年停放在北京的浙寺内。1933年,也就是李大钊英勇就义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李宗刚、陈志华结合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政治文化生态,指出公葬李大钊这一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是诸多“历史合力”的共同作用[40]。

三、继续深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体上来说,五年来学术界对李大钊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很大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推进这一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加强之处,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依然十分广阔。

(一)应进一步推动李大钊研究的蓬勃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李大钊研究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相较于同时期历史人物而言,对李大钊的研究工作还应进一步推进。从五年来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陈独秀、胡适等的研究热情似乎更高,研究成果也更丰富。在中国知网以“陈独秀”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有800余篇,以“胡适”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更是多达2800余篇,而以“李大钊”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却不足700篇。

(二)应进一步加强李大钊研究领域的创新

综观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虽不乏视角独特、新见迭出之作,但选题重复现象依然较多,创新性研究明显不足。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李大钊研究的历史了解不够。研究者如果不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解不深透,就很难在已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所以,要推动李大钊研究的进一步创新,研究者就要及时接纳新鲜信息,及时了解过去的、现在的、国内的甚至国外的研究状况。其二是没有真正读懂李大钊。研究李大钊,一方面要读懂李大钊生活的时代,至少对李大钊出生至牺牲近40年的中国社会有较为深刻的把握。另一方面要读懂李大钊的著作,既要读懂李大钊著作的文本含义,还要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

(三)应进一步加强对李大钊学术思想的深入系统研究

近年来,李大钊学术思想已成为广大学者开展李大钊研究的主战场,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领域虽较为广泛,但研究深度明显不够,更缺乏对李大钊学术思想的深入系统研究。五年来,对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多为论文,或是体现在相关著作中,少有就其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题著作问世,这不能不为李大钊研究的一大憾事。

注释:

①杨琥,王宪明《学术注释千古事,循规尊贤始有成—对李大钊论著中四个外国人名注释及相关问题的再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②在中国知网(cnki.net)以“李大钊”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从2010年到2014年发表有关李大钊研究的论文共计682篇,其中2010年132篇,2011年209篇,2012年129篇,2013年107篇,2014年105篇。

参考文献:

[1]邵南征.从李大钊看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者的个人条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2):59- 63.

[2]孙熙国.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贡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8- 11.

[3]朱文通.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1- 07- 07.

[4]杨艳秋.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38- 43.

[5]欧阳哲生.李大钊史学理论著述管窥[J].史学理论研究,2010,(2):22- 34.

[6]侯且岸.李大钊新史观三题[J].北京党史2010,(4):35- 37.

[7]杨鹏.李大钊史学思想形成的日本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报业,2013,(8):124- 125.

[8]张世飞.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先驱[J].政治学研究,2010,(4):15- 24.

[9]闫纪建.李大钊民主政治思想简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4):61- 65.

[10]蔡文华.论李大钊政党观的演进[J].理论导刊,2011,(1):107- 109.

[11]张继才.李大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95- 102.

[12]刘国有.李大钊、《言治》与天坛宪草[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0- 36.

[13]白万春.李大钊宪政调和思想论要——兼评和谐社会宪政建设[J].天津法学,2013,(1):107- 112.

[14]李静雅,方世川.试论李大钊的妇女解放思想[J].江西科技师范学报学报,2012,(4):50- 54.

[15]陈宸,方来武.试述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4):36- 39.

[16]尹静.试析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的妇女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3):149- 151.

[17]谢谋程.陈独秀与李大钊人权思想之比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4- 16.

[18]李娜.李大钊对农村问题的研究[J].理论视野,2011,(2):49- 51.

[19]邱淑云.试论李大钊文化发展观的当代价值[J].长白学刊,2012,(2):147- 149.

[20]荣宁.论李大钊的民族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0- 53.

[21]朱文通.李大钊与基督教文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8- 34.

[22]张世飞,杨向鹏.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1):18- 22.

[23]牟文谦,刘霞.李大钊教育思想十论[J].教育探索,2011,(10):3- 6.

[24]常进军,李继华.试析李大钊的大学教育思想[J].江苏高教,2011,(5):55- 57.

[25]姜路平,毕海林.李大钊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1- 104.

[26]李志强,何苏丽.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李大钊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2):105- 108.

[27]刘阳.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李大钊[J].兰台世界,2013,(34):14- 15.

[28]吴年.对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多方位认识[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4):75- 82.

[29]于作敏.李大钊对图书馆“公共空间”功能的探索[J].河北学刊,2014,(6):242- 245.

[30]吴长领.李大钊兼容互需的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J].河北科技图苑,2013,(5):89- 91.

[31]翟金霞.解析李大钊新闻思想的包容性[J].党史文苑,2011,(8):25- 29.

[32]张世飞.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中国出版,2011,(13):23- 25.

[33]周家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J].出版发行研究,2012,(7):29- 31.

[34]胡正强.李大钊媒介批评实践与思想论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6- 131.

[35]侯且岸.李大钊为何没有担任党内重要领导职务[N].北京日报,2010- 05- 31.

[36]徐行,李俐.李大钊与中共北方区委[J].天津法学,2011,(4):105- 109.

[37]李敏.考证李大钊1924年的苏联之行[J].党史博采(纪实),2011,(7):54- 55.

[38]谷新德.李大钊在狱中为何以国民党人身份写自述[J].党的文献,2012,(1):121- 122.

[39]张静如.李大钊临刑前没有发表演说[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2):110- 111.

[40]李宗刚,陈志华.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J].中共党史研究,2013,(5):89- 96.

(责任编辑:张颖)

·学术动态·

Review on the Study of LI Da-zhao(2010-2014)

CHANGJin- jun
(School of Marxism, Binzhou University, Shandong 256603,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Li Dazhao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 From 2010 to 2014,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Li Dazhao's lif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nd thought theory, but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Li Dazhao's research in the theory circle and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of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research ofli da- zhao; sort and review

作者简介:常进军,男,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李大钊研究。

收稿日期:2015- 09- 16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828X(2016)01- 010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