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史三校工作坊”简介

2016-02-11刘诗古

中共党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工作坊史料

刘诗古 蒋 勤



·研究动态·

“中国当代史三校工作坊”简介

刘诗古 蒋 勤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渐趋活跃,尤其基于大量地方档案史料之开掘和利用的历史研究,引起大批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和积极参与,无论从学术论文的发表还是各类专著、史料集的出版以及各类学术会议的举办等,都显示出较大活力。诸多以往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史图景和地方性知识得到成功的展现与建构,尤其在新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新的历史知识的增长等方面成效卓著,成为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里非常重要的学术生长点,形成了一种颇具气势的新实证主义思潮,不仅培育出一大批新的史学人才,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当代史研究的学术化水准。但毕竟关于当代史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选题、材料解读和讨论深度等方面还存在非常巨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大量新史料的涌现也给研究者带来了新挑战,如怎样更科学地解读和分析档案史料、怎样更充分地利用新史料展开高水平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怎样得出新的结论或理论以规避迷失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材料里而不能自拔的困局等。

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当代史研究,系统培养一批有志于当代史研究的青年人才,并逐步解决当代史研究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识不足”“学术对话不够”“史料解读不深入”等困难,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于2010年底联合举办“中国当代史三校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力图借助这一学术平台拓展年轻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史料解读能力,促进上海和其他地区青年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

从2010年至今,工作坊已成功举办四届,每两年一届。第一届的参加者只有四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具有内部交流性质。从第二届开始,工作坊公开向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征文,凡从事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均可申请参加,申请者需提交一篇以翔实史料或档案资料为基础的中国当代史论文。在报名截止之后,工作坊筹备委员会先进行初选,然后由评审专家组根据文章选题、使用材料和论证方法等开展最后遴选。经遴选录取的外地与会者,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用由主办方承担。往返上海的交通费,主办方根据申请情况予以财务补贴。由此,从第二届开始,工作坊参会人员已由原来的上海三校扩展到北京、浙江、山西、山东、四川、香港、台北等地的高校,每届参会人数增加到12人左右。历届与会人员以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多在25岁至35岁之间,但也有不少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凭借其高质量的论文而参会。在这些与会者中,除上海三个发起高校之外,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院校,其中有些高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重镇,有些高校正积极促进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

回顾入选前四届工作坊的论文选题,大都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且偏重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这表明年轻的当代史研究者非常注重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点问题,试图通过厘清50年代的重大历史问题及其脉络和细节,为切实理解今日和未来中国奠定良好的学理基础。同时,50年代历史已得到较好的历史沉淀,相关档案史料的开放程度亦较高,可以成为年轻研究者步入当代史研究领域并实现学术训练的有效切入点。这些选题非常注重基层档案史料的搜集与利用,并自觉地注意基层档案与中、高层文献的配合,避免使用单一层级的史料,且具备一定的史料辨析和互证能力,没有轻易陷入史料本身的话语逻辑,而是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论证链条。一些研究者还具有较为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注重与前人研究的学术对话,力图通过个案或小地方的实证研究,提出并解决新的重大历史问题。此外,一些研究者还注重借鉴社会科学方法,特别是数据库的建设与分析,以期超越档案文字的叙述而发现隐藏其间的真实历史机制。总的来看,工作坊的论文选题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感觉,即使论文本身还不够成熟,但其选题以及所要论述的主题往往使人眼前一亮。

围绕与会者提交的研究论文,工作坊邀请曹树基、冯筱才、张乐天、金大陆、刘昶、陈意新、杨斌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当代史研究专家,展开有针对性且不乏严厉的点评。之后,围绕与会者的文章,进行开放式的发言和讨论。通过专家点评和与会者之间的充分交流,这些论文相当于完成了一次专家审稿程序。在吸收工作坊的建设性修改意见之后,大部分参会者的论文经过打磨和完善,相继在一些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如刘诗古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中“工商业兼地主”的政治身份认定——主要以南昌县为例》(《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2期)、李婉琨等《粮仓、市场与制度:统购统销的准备过程——以江津县为中心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3期)、刘诗古《国家、农民与“工商业兼地主”:南昌县土改中的“清算”斗争》(《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4期)、赵晋《中共建政之初私营工商业的困境(1949—1950)——以刘鸿生章华毛纺公司为个案的考察》(《史林》2013年第5期)、刘诗古《征粮、“春荒”与减租退租:对土地改革的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区为中心》(《学术界》2013年第6期)、严宇鸣《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社管理的政治化转型——以慈溪县为例(1953—1956)》(《史林》2014年第1期)、徐进等《粮食征购与地方政治:1957—1958年安徽省无为县粮食的统购统销》(《史学月刊》2014年第5期)、程曦敏《四川省江津县直属机关反右派斗争的“收”“放”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4期)、谷继坤《中国工人“赴蒙援建”问题的历史考察(1949—1973)》(《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4期)、蒋勤《浙江省松阳县的传统铁业与大炼钢铁运动》(《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10期)、郑彬彬等《余粮从何而来:江津县粮食统购的数据建构(1953—1954)》(《学术界》2015年第10期)、张力《20世纪50年代山西中部土盐户转业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2期)、刘诗古《退社与外流:“大跃进”前的农民抗争——以无为县档案为中心》(《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第4期)、刘亚娟《“党员报人”与新中国成立后私营报业的转型——以<大公报>为例》(《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第5期)等等。由此可见,工作坊的学术机制有效地帮助年轻研究者提高了发现问题、解读史料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以及学术与行文规范的意识,并得到国内党史国史学界一定程度的认可与接受。

当然,工作坊还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如选题的时间段和涵盖范围仍显狭窄、偏重于地方个案研究、思想文化史方面的内容不多,对当代史上的重大宏观问题观照不足,对于当代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思考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工作坊将在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采取进一步措施加以切实改善,如延长筹备时间、扩大征稿范围、优化选题结构、严格遴选标准,让参与评点的专家学者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注重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辨的结合,倡导跨学科论题的对话与合作,密切与相关史学刊物编辑部的学术联系以进一步加强工作坊论文的学术性和规范性,等等。总而言之,工作坊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全面而深入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作者 刘诗古,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香港 999077;蒋 勤,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上海 200240)

(责任编辑 吴志军)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工作坊史料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