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及当代启示

2016-02-10李孝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卢卡奇领导权

李孝阳



论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及当代启示

李孝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政教室,安徽合肥230037)

摘要:青年卢卡奇在总结二十世纪初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探寻革命发展的现实道路的过程中,反对经济决定论、历史唯心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发展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出了阶级意识理论。在当代,把握其理论内容,分析其理论得失,有助于我们真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关键词:卢卡奇;阶级意识;领导权;当代启示

青年卢卡奇作为匈牙利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做的不懈探索,至今吸引着人们去研究其思想发展的客观历程,分析其理论贡献和时代局限。阶级意识理论是他思考人类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物化境遇、寻找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而提出来的,是他理论研究的主要论题,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卢卡奇研究阶级意识的背景

(一)捍卫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新的斗争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卢卡奇研究阶级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上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实证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收入书中的论文“大部分是在忙于党的实际工作中,作为弄清作者本人及其读者头脑中的革命运动的理论问题的尝试而写出的。”[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欧洲多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包括1919年匈牙利革命在内都相继失败了。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为无产阶级新的斗争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就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他自觉地承担起理论反思和重建的任务。

(二)坚持辩证法的观点,正确把握物质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的关系

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卢卡奇注意到并深刻批判当时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机械决定论的错误倾向,注重发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强调自觉的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不过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展开的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必须坚持辩证法的观点,才能正确把握物质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的关系。然而,即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唯物史观已经被某些追随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者所误解和歪曲。其表现形式就是经济决定论:把经济的决定作用公式化、绝对化,变成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经济因素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这是隐性的历史唯心主义,绝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三)反对理论上存在的机械决定论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并不否定人们的意识、观念,甚至文化传统等上层建筑各因素对社会历史进程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经济决定论恰恰忽视或否认了这一点。这一片面理解,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造成了灾难。卢卡奇在反思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发现了理论上存在的机械决定论的失误,极端重视阶级意识,试图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考察阶级意识的历史发展、在阶级斗争中的地位功能以及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发展马克思的阶级意识理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探索继续革命的现实道路。

二、卢卡奇关于阶级意识的理论探索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概念做出过不同规定,有时认为阶级意识是一种无意识,是被赋予的;有时认为真正的阶级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面上看,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概念,似乎存在矛盾和模糊之处。其实不然,这恰恰反映了其彻底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依据社会存在特别是阶级的发展变化考察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一)作为整体性的概念,阶级意识不同于个人意识和个人心理,它是与一定社会存在相关联的总体的阶级的意识

众所周知,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方法,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必须运用这一方法考察阶级意识。按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阶级意识,就是要把意识与社会整体联系起来考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之中,从在生产过程中的某种特定的地位出发,这一社会的经济总体一般地讲可以被认识到什么程度?”[3]人们不可能超越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划定的界限,所以,关于阶级意识的客观理论是关于它的客观可能性的理论。

卢卡奇多次指出,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它是作为总体的阶级的意识。就无产阶级的意识来说,“阶级意识不是个别无产者的心理意识,或他们全体的群体心理意识,而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4]因此,不能用纯粹经验的、实证主义的方式研究阶级意识,而要用总体性方法来研究。

(二)阶级意识是一个要归因于阶级利益的问题,而首要的是关于经济利益的意识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经济地位,而这种经济地位源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的地位。但阶级同时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历史范畴,人们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是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政治地位和意识形态因素,也是重要的划分标准。也就是说,阶级是一个整体性概念。

资本主义社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状况存在重大的差别。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经济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很松散,商品流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限。这样的经济结构,也就使社会阶级利益不可能以十分清晰的(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宗教、意识形态因素等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前资本主义时代的阶级,“它们的阶级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既不可能具有一种十分清晰的形式,也不可能有意识地对历史事件发生影响。”[5]

随着商品、市场和工业的巨大发展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总体化的社会。由于商品生产和流通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存在的各部分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体。物质经济利益作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不再隐藏在人们的动机背后,而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之中。“作为历史动力的阶级的经济利益只是在资本主义时期才赤裸裸地表现出来。”[6]所以,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前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意识的存在,而是具体地分析了其由于阶级的经济利益的特点,必然以无意识形式存在。“阶级意识——抽象地、形式地来看——同时也就是一种受阶级制约的对人们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地位的无意识。”[7]

(三)作为阶级的社会历史的经济地位的客观反映,阶级意识具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辩证性

阶级意识与社会发展客观状况有关,是随着阶级的形成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阶级意识是介于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一种思想形态,它表现为某种意识形态的特征。”[8]

阶级概念,用以区分人们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特定地位。在阶级社会,阶级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阶级只能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的解释从直接既定的、历史的现实中推论出来。”[9]马克思对农民阶级既是一个阶级、又没有形成一个阶级的论断,就是对阶级存在进行辩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个论断也适用于阶级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有阶级存在,就会有阶级意识;“任何一个阶级都应当有自己的阶级意识,即对于自身的社会历史地位的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认识与把握,这种理解自觉地或自发地引导着这个阶级的行动。”[10]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意识只能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的事后推论,必然是以无意识形式存在的,与其他的形式如等级的意识形式联系在一起,不是纯粹的阶级意识。因此,可以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自觉的、有意识的阶级意识。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利益和阶级关系更加清晰,人与人的关系成为商品关系、金钱关系。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再是完全无意识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由于资产阶级生产的内在矛盾和资本的限制,其阶级意识必然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它能意识到某种东西,但又无法理解这种东西。因此,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也就成为不可能,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必然成为辩证的虚假意识,形成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其中无意识与意识交织,无意识占主导。相反,无产阶级的经济和历史地位,使得其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需要保护,它必须消灭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得使它能超越资本主义的物化现实,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形成总体性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只有真正的成熟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才能克服阶级意识的无意识性。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共产党,即是无产阶级正确的阶级意识的组织形式。

三、卢卡奇关于阶级意识在阶级斗争中的功能

卢卡奇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中,阶级意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总体上说,阶级意识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不是无足轻重的;与其他阶级不同,无产阶级不是要巩固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而是要消灭自己现有的占有方式,结束人类受外部力量支配的史前史,扬弃在生产、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领域普遍存在的物化境遇,因此,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意识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现为一种血缘和宗法的自然关系,人们还不可能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意识中把社会发展归结为一种自然的神秘力量,对阶级地位的意识也必然停留于这种自然性之中。然而,即使以无意识形式存在的阶级意识,在阶级斗争中也会客观地发挥作用。

在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它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使其可以根据阶级利益组织整个社会。“最终决定每一场阶级斗争的问题,是什么阶级在既定的时刻拥有这种能力,拥有这种阶级意识。”卢卡奇甚至认为:“正是在阶级与阶级之间赤裸裸的生死斗争的情况下,阶级意识的问题才表现为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11]比如地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阶级意识,使得地主占有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农民起义往往因此遭受失败。

(二)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个人只有作为交换价值的生产者才能存在,人的自然关系完全被否定,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这时,认识自身的阶级地位才成为可能。马克思曾指出:“在土地所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在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12]

然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使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物与物的自然关系呈现出来,社会发展表现为一种无主体的自然历史过程,人刚刚从自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又受到人类创造出来的客观经济力量的支配。资产阶级追求自身的阶级利益,给人类既带来了自由和解放,也带来了新的压迫和奴役。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和处于上升时期的阶级利益与整个人类的利益一致,它对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在与反动阶级的斗争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但是,商品经济占主导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使得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必然成为辩证的虚假意识,“资产阶级虽然在社会的客观经济发展中是作为阶级在行动,但是它把这一它自己推动的过程的发展只是理解为一种外在于它的、客观上有规律的、发生在它自己身上的过程。”[13]资产阶级思想把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人的物化关系自然化、永恒化,陷入非历史性的拜物教。随着资产阶级由革命阶级变为保守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加深,其阶级意识越来越带有自我欺骗性和有意识的虚假性,它自觉停留于片面性、直接性之中,同时欺骗其他阶级,让它们接受资本主义现实关系,放弃阶级斗争。

(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成熟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对社会有意识地发挥作用,对无产阶级革命至关重要,但其走向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作为自在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表现为深受资产阶级拜物教影响的物化意识。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表明无产阶级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自觉的阶级意识,它最初是自在的阶级,其阶级意识是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也不会有意识地影响社会现实。

在资本主义时代,人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链条中的零部件,越来越孤立化、原子化、抽象化,人与人的关系变成商品关系,以物与物的关系呈现出来,商品关系更是入侵到人的意识和心理层面。“它在人的整个意识上留下它的印记:他的特性和能力不再同人的有机统一相联系,而是表现为人‘占有’和‘出卖’的一些‘物’,像外部世界的各种不同对象一样。”[14]在卢卡奇看来,这是一个普遍物化的社会,无产阶级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可避免地陷入物化意识,它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无法超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和空想主义,或者仅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改善物质待遇,或者要求直接实现无国家、无政府的政治主张而无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从资本主义立场出发的批判,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同斗争领域的相互隔离。”[15]“事实表明,存在着这样的无产阶级的阶层,它们对于它们的经济斗争有着完全正确的阶级本能,它们甚至能把这种本能提高为阶级意识,但它们同时又在国家问题上,坚持一种完全空想主义的立场。”[16]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中,必然会出现直接利益和最终目标、个别因素和整体的辩证矛盾。重视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争取直接物质利益是正确的,合乎无产阶级的直觉本能。但是,只重视经济利益,忽视政治斗争和最终目标,把二者割裂,“就其本质而言,是现存资本主义内在地固有的,是在它的规律支配之下的,是服从它的经济结构的。”[17]

2.无产阶级扬弃物化意识,形成总体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到自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就具有了客观的可能性。这时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克服无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割裂局面,从总体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即有真正的无产阶级意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最后的经济危机击中资本主义时,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18]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走向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卢卡奇强调,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即战胜修正主义和空想主义,绝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地打败各种错误倾向。这是一场反复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思想的无形影响的斗争。我们只有坚持辩证的总体观,把当前的物质利益、局部利益当作实现最终解放的手段和途径,“只有把个别因素纳入到对过程的总的考察之中,只有和最终目标联系起来看它才能具体地和有意识地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它才是革命的。”[19]如果不从总体上把握直接利益与最终目标的对立统一,不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会陷入机会主义的泥潭,无法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四、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当代启示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恰如马克思对阶级的研究一样。马克思对阶级下过一些论断,然而,他谈到的多是具体历史状况下的阶级。这表明,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抽象地适用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重要的不是对阶级意识下定义,而是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阶级意识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重视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阶级理论的发展变化,要到时代的变迁中寻找原因。资本主义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在于:生产的永不停息的变革。“19世纪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从马克思时代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进入到组织化的资本主义。”[20]虽然工人运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相对稳定,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日益衰微。

面对现实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出回应。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全面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把它歪曲成唯心主义;某些第二国际理论家企图坚持马克思主义,然而,对它作出了机械论的解释。这些从右和机械的方面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卢卡奇都进行了批判。他强调,没有自觉的阶级意识,仅有客观的革命形势,无产阶级不可能实现彻底的革命。同时期的科尔施、葛兰西也强调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马尔库塞认为,社会已经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人已经成为单向度的人,工人阶级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精神。“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的制度经历了至关重要的变革。”有人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弹性生产时代取代了20世纪初的组织化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和阶级构成不断变化,许多人断言工人阶级已经消失。“传统的阶级忠诚日益淡化,区域、性别和民族的身份问题日益突出。”[21]但是“从全球范围看,资本的集中度和侵略性都有增无减,而工人阶级的数量也在实际上大大增加了。”[22]服务业、信息业、金融业、通信业等的巨大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呈现出无阶级的幻觉。然而,这种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私人性质,而是巩固和扩大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因此,工人阶级远还没有消亡,唤醒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任务仍然迫切。

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其客观规律。当前,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及其结构的深刻变化,在客观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两大基本阶级的对立,第一次具有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外部对抗形式”;[23]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相对缓和,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斗争。

作为现阶段阶级斗争主要表现形式的两种制度之争,必然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特别是随着中华民族复兴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两种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矛盾对立的主要方面,成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遏制的主要对象”,[24]随着国内经济利益格局和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调整,“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资产阶级偏见和谬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国内外得到肆意鼓吹和传播,即是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明证。因此,放松、忽视、否定国际国内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的现实,必然导致思想上严重混乱、实践中遭受重挫。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根据时代的变化,旗帜鲜明地不断发展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政治、战略和历史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开进攻和隐蔽侵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坚持历史辩证法,全面深化改革,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恩格斯在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新的研究和阐述。他继续强调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冲突的过程,经济因素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25]卢卡奇说:“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26]肯定多因素的总体决定是正确的,但他抽象地将总体在方法论上的核心地位与经济的优先性对立起来,将总体性视为更为根本的因素,同时,“在总体范畴的背后,他们主要强调的是‘阶级意识’或‘意识形态’的因素。这两方面合起来,必然导致以意识和意志的作用为基础的历史唯心主义。”[27]在反对经济决定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陷入了理论误区。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确证了真正坚持历史辩证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从生产方式而不是从意识出发解释历史,把历史看作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展开的过程。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客观分析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旧资产阶级革命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实现了革命的胜利,随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然而,在此之后,由于过分强调革命意志的反作用,长期忽视落后的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展和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上,以至于“文革”中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陷入空想社会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出现停滞和倒退。“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辟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3][4][5][6][7][9][11][13][14][15][16][17][18][19][2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0、108、136、112、117、108、116、109、123、167、140、142、133、131-132、133、77.

[2][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5.

[8]孔明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8.

[10]衣俊卿.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54.

[20]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21][22]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8、12.

[23][24]曾祥云.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必然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04).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27]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52-153.

责任编辑:许如江

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2-0010-05

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简介:李孝阳(1980-),男,河南南召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政教室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卢卡奇领导权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论领导权结构、企业避税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系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布达佩斯学派与卢卡奇哲学再评价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论列宁、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