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Quest”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6-02-10陈仁涛

知与行 2016年10期
关键词:研究性理论课政治

陈仁涛

(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23)



基金成果传播

“WebQuest”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陈仁涛

(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23)

实践证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生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其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课程教育来承担和体现的。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与“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尤其是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随着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进步,课程教育的理念、模式与方法也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体现互动式“教—学”的“Webquest”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凸显“问题意识”,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念;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学习场域的设置模式及由此产生的“超课堂性”价值具有拓展课堂教学时空性的功能和作用;它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Webquest”模式 ;研究性学习

“WebQuest”发端于美国,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伯尼·道奇博士(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和网络学习模式。因该模式与万维网密切相关而得名。从字面上看,Web是“网络”,Quest是“调查、寻求”,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网络探究”,即学生通过网络来寻求解答某一问题的相关材料、解决方案或者技术支持等等,其实质是通过对相关互联网络资源的虚拟性调查来完成任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自“WebQuest”模式提出以来备受西方国家推崇,并被视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佳模式。“WebQuest”模式的强大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学习场域的设置模式及由此产生的“超课堂性”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建构了信息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必将会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并将会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重大影响。它正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究竟该如何面对?

一、“Webquest”模式“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Webquest”模式,是指在既定的教学场域中,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或主题,通过对互联网资源的虚拟性调查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据“Webquest教学模式之父”伯尼·道奇的定义,“Webquest”是指“学习者交流的信息部分或全部来源于网络资源、以探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这种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网络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每个学习者都是学习主体。他们可以从网络上快速搜索到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行个体的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最终发展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它构建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了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1]4-9。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广泛,速度异常迅速,接触社会的方式也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多媒体技术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据统计,当前大学生用手机上网的占84.7%。“90后”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为3.16小时,23%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小时,42%为3~5小时,25%为1~2小时,只有10%低于1小时。从上网熟练程度看,93.6%表示上网技能“娴熟”。此外,89.6%的“90后”大学生以QQ和短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其中76%全天24小时保持QQ在线,67.4%认为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61%因为互联网而减少其他课外活动,42.1%认为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6.7%表示课余时间大多在网上度过,只有6.1%认为网络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2]。 不难发现,在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亲密伙伴,网络移动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拥有了很大的覆盖面。这样,一方面,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Webquest”模式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用户群以及如此密集的上网时间和频率,为“Webquest”模式“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05方案”实施以来,选择一种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能力提升需求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一个主基调。这种探索主要围绕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究竟哪种教学模式为主而展开。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聚焦于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等问题,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知识性与科学性。然而,长期以来,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以往我们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同时,往往较少甚或忽视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照教育学教学论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不能忽视学生的“学法”。据有关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或没有学习主动性。究其原因,除自身原因以外,就教学过程而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所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的认知,或者说只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递模式为主,而不是双向或多向互动模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尤其是对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它的最大弊端是轻视学生“学”的方法,尤其是忽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这种负面影响对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突出。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借鉴网络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下,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尝试使用“移动课堂”“移动式学习”“慕课”等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难题,但教学和媒体的主动权仍掌握在教师手里,整个教学模式仍然缺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当前,如何有效地利用传统课程资源,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强教师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借鉴“Webquest”理念,选择一种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能力提升需求的教育模式,提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Webquest”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组织和实施

要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方式的改变。新媒体时代,将“Webquest”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无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这里,我们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实行“Webquest”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支持“Webquest”的网络资源库的建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情境,借助教师与学生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既然“Webquest”模式是一种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环境自主探究,而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的网络数据库资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成为该模式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制作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各种文本、音视频、图片、游戏和动画。材料主题既要涵盖学生的“既有知识”,又要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必须融合学生的需求,不能仅仅停留于久远的马列原著诞生的时代,而是着力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和贯通,注入新鲜的时代内容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讲解,用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和富有穿透力的理论阐释现实问题。”[3]资源库里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类资料,也可以是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网络信息,还可以是各类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凤凰大视野》《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苦难辉煌》《筑梦中国》《大国工匠》,等等;另外,还有国家级、省级的精品课程网站、图书馆博物馆网站、各大高校的视频公开课等,甚至可以是国际开放的教育资源。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著名大学视频公开课、TED视频日益成为信息时代学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尽量丰富地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甚至文学艺术等方面立体地、多角度地理解每一个教学主题,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步:支持“Webquest”的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构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支持系统是一整套提供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服务的系统软件,它以网络课程为核心,在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合理有效地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为实施全方位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研究性学习的网上支持系统的功能,包括对教师教的支持、对学生学的支持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线发布网上课程。网上教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教学内容在网上发布。一般来说,一门课程是由很多文件组成的,如何将这些文件方便快捷地传到网上,并自动配置相关的教学工具,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研究性学习平台系统通过后台管理系统上载各种教育资源,教师可以远程更新教育资源,随时发布教育信息。二是学生组织系统。网上学习支持系统为教师给学生分组提供了方便,比如教师只要设定分组条件(如按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将学生分组,同时自动产生相关的一系列设施设定,如学习小组的主页、小组讨论园地、邮件列表等。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为小组成员布置特别的教学任务。三是测评系统。测评系统包括试题库、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测试过程控制系统和作业布置与批阅工具等。测评系统通过后台管理实现智能化管理。四是学习管理系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和监控是研究性学习平台运行的前提。研究性学习管理系统具备的功能有:针对性辅导、疑难解答、协作监控、实施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远程学习环境、成绩管理、学习进度管理、学生工作区、课堂笔记本管理等等。五是师生交互工具。师生交流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交流技术手段主要有:网络浏览与下载、e-mail(电子邮件)、NEWSGROUP(新闻组)、BBS(电子公告)、CHATROOM(交谈室)等多种形式。六是学生学习系统。网络学习支持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辅助学习工具,支持学生在网上的学习与探索,其主要包括书签工具、搜索工具、学习记录和学习工作区等[4]。

第三步:“Webquest”模式的操演程序的确定。“Webquest”作为一种基于对互联网络资源的虚拟性调查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强、凸显“教”与“学”的互动性、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特点。“Webquest”模式具体的操演程序如下:第一,组建学习小组。现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上实行选课制且采取“大班”制授课,组建团队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而“Webquest”模式需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活动,因此,组建团队是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进行的“战略规划”。通常采取“自愿组合与恰当安排相结合”的原则来组建团队,可以考虑把团队组建同课程教学的阶段性内容(例如,章节或者不同专题)结合起来。好的团队组建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第二,确定研究选题。组建团队是为了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这个主题要由学生自己的学习团队(学习小组)去挖掘,教师只是进行确定选题的引导或必要安排。这里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第八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例加以说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我们究竟该怎样提炼主题以及提炼出什么样的主题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炼主题应坚持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问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换言之,主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2)目标要明确。即,主题的设置要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并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3)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复杂性。也就是说,一个有效的问题本身应该既“潜在地体现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又“蕴含着新的关系和规律”,是“通向新理解、新图式的桥梁,能够将学习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5]171。同时,问题的解决单靠个人孤军奋战往往不可能完成,需要学生组成小组来合作解决。据此,我们可以设定这样一些研究性学习主题:(1)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2)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的结果及其未来趋势;(3)从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关系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4)也谈公务员加工资的社会效应;(5)从房地产持续过热看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等。显然,这些主题都是重要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问题,主题(1)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主题(2)是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变化与我国未来发展的;主题(3)、(4)都是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主题(5)是专门留给经贸或类似专业学生的。第三,任务描述。围绕既定的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的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产品(如PPT演示文稿),或者是口头报告,或者是辩论提纲,或者是论文,或者是调查分析。第四,组织实施。根据笔者以往的经验看,课程教学开始的前三周,应向授课班级宣传要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的理念,说明“Webquest”的方法,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说明研究性学习成绩将会被记入平时成绩,不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学,没有平时成绩。让同学们自愿组织团队,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并确定一名陈述其学习性成果的代表。

三、“Webquest”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实践证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生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实,任何教学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对“教”与“学”关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将体现互动式“教—学”关系的“Webquest”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能克服传统的“单向性灌输”式教育的弊端,使“教”与“学”之间克服非此即彼的紧张关系,进而构建一个双方和谐共生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又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相长,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Webquest”模式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念。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每位学习者应给予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自动生成。“Webquest”模式依托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通过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PDA等)的网络服务为学生提供知识建构的空间和平台,它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学习场域的设置模式及其所产生的“超课堂性”价值,实现“教—学”关系的良性互动。这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整个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通过对话与协作,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有着惊人的契合度。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即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启发其自觉性,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陶冶情操,铸造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时代新人。因此,它充分地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参与者和建构者。而现在的90后大学生又都是极富个性和独立意识的“现实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平等地享有充分思考、发表意见和表现个性的机会,并建构人本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然,“Webquest”模式能更好地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Webquest”模式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局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课尤其是“概论”课,不仅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而且知识跨度宽、整体性强。加之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有时无法呈现所需要的画面和知识。学生不易掌握该课程,教师讲授也不易。单纯依靠课堂上有限的学时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教材内容的真谛和理论的内在魅力。而从网络的优势来看,网络将文本、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信息集于一体,能够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Internet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以及最新的信息资源,具有任何媒体所没有的信息集成性优势,还有随时点播、精选下载、分类保存等功能。因此,学生在做WebQuest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课堂教学的束缚,使教学摆脱了光靠教师枯燥乏味的讲授的缺陷,能够提供一些虚拟现实的情境给学生亲身“实践”。基于网络的“WebQuest”模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更深入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又能够提升他们对“概论”课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感知并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巨大魅力。比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宏观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脉络和逻辑体系等,但那毕竟是相隔遥远的过去,时空上的陌生很难激发学生的共鸣。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音频、视频或者比较感性的文本文件供学生课后学习,便于学生增进理解。比如,前文已述及的五十集大型系列电视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每集15分钟,时间长度正好做一个“Webquest”主题或专题,学生下载或者复制视频到某个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就能学习和研究。视频画面直观、生动、形象,使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也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学生能更感性地领悟到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增强显而易见。

(三)“Webquest”模式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从信息传播理论的视角看,“概论”课堂教学是一种“点对面”或“点对众”的信息传播活动和过程,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渠道。但“90后”大学生是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习惯影视画面和网络语言,对视觉的敏感度大于文字,视觉上具有差异性的东西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敢于接受挑战,藐视权威和领导,不愿被改造,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容易形成“我什么都不相信,只信我自己”的否定他人、极端怀疑的思维。但在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导时,容易迷信错误的、自以为是的“新知识”或“新思维”。而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通常存在这样两种模式:一是被动的信息接收与接受,二是主动的信息寻求与选择。在接受学习中,学习者只需将学习材料加以内化,以便日后的某个时刻可以再现并运用[6]143-145。“90后”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在传统的“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声音、黑板、表情和形体等传播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对“90后”大学生而言就很难奏效。而“Webquest”模式创造“环境”与“情境”的能力强于并优于传统教学。它可以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或者愉悦的教与学情境,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在短时间内有声有色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选择性注意的强度,从而为他们所接收和接受。教师应用“Webquest”模式交互地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所表达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内容,通过信息内容的传递、接受和反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主流价值观共享、共识、认同、践行的过程。同时,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个问题设定“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地在网络中进行探究,寻找和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利用“Webquest”模式营造的轻松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前提条件。而且,学习任务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它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能够使学生自身获得真正的发展。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杨维东.“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3,(4) :38-44.

[3]宋进,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6-18.

[4]董永辉.思想政治理论课WebQuest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4-25.

[5]张丹华,顾晓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6-09-20

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g2013033);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践性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SB117)

陈仁涛(1968-),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G642

A

1000-8284(2016)10-0122-05

猜你喜欢

研究性理论课政治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