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治水思路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中的实践

2016-02-05李杜元

山西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汾河节水用水

李杜元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新时期治水思路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中的实践

李杜元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就新时期治水思路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中,针对山水林田湖的实际问题提出的治理思路、方法以及具体工程措施等进行了阐述,可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生态修复;治水思路;汾河流域

汾河流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山西省第一大河,流域面积39471km2,占山西省国土总面积的1/4,河道干流全长716km,沿途汇聚吕梁、太岳山区面积5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83条,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9条。流域地貌形态主要为石质山地、土石山地、黄土丘陵及盆地平川,其中黄土丘陵区面积占26%、盆地平川区面积占25.8%。流域为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太原位于汾河流域中游地区。2012年流域总人口13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9%,流域总耕地面积116.6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47.8万hm2。

1 流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1.1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大量挤占生态用水

汾河流域流域水资源总量仅28.6亿m3(1980—2013年),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6%,却承担着全省38%的灌溉面积、39%的人口和43%的地区生产总值供水任务。2003年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通水前,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要求,依靠大中型水利枢纽增加地表径流供水的同时,大量超采地下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达147%;到2012年,随着外调水的增加和地下水压采,流域年总用水总量28.97亿m3,扣除4.5亿m3的外调客水和再生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仍高达80%以上。随着大量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流域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位大幅下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地下水逐年超采,最大年超采6亿m3,累计超采量达76亿m3。太原盆地地下水位埋深由最初的7.6m下降至2012年的89m。同时岩溶泉域地下水位下降使流域内的山泉大面积消失。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汾河中下游河道局部断流。盆地平川区水域面积不断萎缩。

1.2 水土流失严重

汾河流域多属黄土区,现有森林面积6180km2,森林覆盖率为15.7%,“四荒地植”被覆盖率更低,以黄土为主的覆盖层又具有崩解性强、抗蚀力差的特点,强降雨产生高含沙水流乃至泥石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河流下游和水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水面萎缩。流域内目前仍有1.64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1.3 河流污染问题突出

2012年汾河流域生活和工业用水量10.4亿m3,由此产生的城市废污水量3.9亿m3,废污水中,COD入河量11.7万t,为汾河纳污能力的3.5倍;氨氮入河量1.44万t,为纳污能力的9.7倍。由于河道断流、水质污染,汾河流域水生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2012年汾河干流符合各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百分比分别为:Ⅱ类9%、Ⅲ类15%、Ⅳ类13%、劣Ⅴ类63%。

2 流域生态修复总体思路

立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坚持节水优先,控制用水总量;充分利用外调水,压采、限采地下水,增加水域面积,加大入渗补给,提升地下水位;恢复森林植被,涵养河流水源;强化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水土结构,保障经济发展,使汾河流域实现植被茂盛、河宽水清、支流纵横、生态和谐。把“海绵城市”延伸到“海绵流域”,促进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结合,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结合,按照“上蓄、中治、下排,两岸分流”的理念,上下游兼顾,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 新时期治水思路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要把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始终贯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节水优先就是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工业、服务业和城市节水,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汾河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中,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到2030水平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93亿m3,并把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逐级分解到省市县三级行政区,促使各地抓好节约用水;把农业节水列入重大水利工程,农业灌溉面积维持现有的47.8万hm2,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和高效节水工程措施,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2提高到0.65,农业用水由现状的16.8亿m3减少到13.4亿m3;加强城镇管网改造力度,管网漏失率由现状的18%降低到8%~10%;再生水利用率由现状的28%提高到64%。

空间均衡就是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严格限制无序调水与取用水,从严控制高耗水项目。在汾河生态修复中,为了使汾河流域生态良好和地下水位快速回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降低到50%~60%,在充分节水的基础上,发挥万家寨引黄南干线工程、东山供水工程、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输水工程、禹门口提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加快实施中部引黄工程,实现“五水济汾”,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开采量从现状的14.4亿m3逐步减少到8.83亿m3,当地地表水利用由现状的12.8亿m3减少到7.55亿m3。到2030水平年挤占河湖生态用水退还率达到100%。

系统治理就是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在汾河生态修复中,统筹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在干支流源头区域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以及划分必要的保护区,打造流域生态和水源涵养林,森林覆盖率由15.7%提高30%以上;在山丘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新增水土保持面积9700km2;在盆地区实施农业节水和地下水压采,对干支流河道进行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恢复湖泊和水域面积,促进地下水位回升,使河湖修养生息,恢复河流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在城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到2030年水功能达标率达到95%以上。

两手发力就是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生态治理制度。在汾河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中,政府层面在立法和管理方面制定一系列措施,成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组织体系,明确发改、经信、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林业、煤炭、扶贫等部门的职责任务;通过立法、制定政策和行政执法等手段,依法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制定并出台《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依法划定河流源头保护区,完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修复制度改革,对河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督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化改革,划定生态环境红线;修订《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市场层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制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的项目保障措施;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并完善项目财政补贴管理,制定出台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准公益性项目财政补贴办法;同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实行贴息、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出台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贴息办法;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制定出台汾河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办法;完善土地出让金分配使用机制,落实建设用地指标,建立水权等产权转让机制。

TV213 [

]C [

]1004-7042(2016)10-0047-02

李杜元(1971-),男,199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高级工程师。

2016-08-12;

2016-09-20

猜你喜欢

汾河节水用水
坚持节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汾河水韵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一次性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