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汾河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研究

2016-02-05申瑜

山西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汾河年际降水量

申瑜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 太原 030001)

汾河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研究

申瑜

(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 太原 030001)

以汾河流域118处雨量站1956—2013年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法,研究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4.8mm,空间分布上南部偏多,北中部偏小;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夏季最多占60.1%;1956—2013年,夏季降水倾向率变幅为-7.2mm/10年,是导致年均降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与降水量变化实际基本相符,可为制定流域生态修复措施提供指导。

生态修复;降水量;Mann-Kendall法;汾河流域

降水与生态过程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是不同时空尺度上各种生物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汾河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分布等,可为制定流域植被退化、地下水超采等生态修复措施奠定基础。以流域内及周边118处雨量站1956—2013年的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法,研究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指导。

1 汾河流域概况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干流全长716km,于万荣县荣河镇汇入黄河,沿途汇聚吕梁、太岳山区50km2以上的83条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9471km2。汾河按河流特征分为上、中、下游3段:太原兰村以上为上游,流域面积7705km2;兰村至洪洞石滩为中游,流域面积20509km2;洪洞石滩以下为下游,流域面积11257km2。

2 基础资料和方法

结合资料系列长短及站点分布情况,筛选汾河流域包含邻近周边地区在内的118个站1956—2013年系列逐月降雨数据为基础资料,并划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地区。

以算数平均法为基础,用变异系数反映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利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降水倾向率,利用Mann-Kendall法研究流域降水量变化趋势。

3 降水量分析计算

3.1 多年平均特征

利用基础资料,计算汾河流域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变差系数,结果见表1。

表1 1956—2013年汾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变差系数

由表1可以看出,汾河流域1956—2013年平均降水量为554.8mm,上游区为541.4mm,中游区为542.4mm,下游区为587.9mm。

流域降雨主要受季风影响,降水量总体分布趋势为南北两端和东西两侧山区高,中部盆地低,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偏多、北中部偏少的状态,流域上中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500mm左右,在流域上游汾河源头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mm左右,流域下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mm左右,在乡宁、万荣两县降水量达到600mm以上。

由表1的变差系数可以看出,58年来流域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较高,上游高达0.22,中下游为0.20,流域降水量不稳定。其中上游降水最不稳定,中下游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3.2 季节分布特征

汾河流域降水量季节分布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汾河流域降水量季节分布 单位:%

由表2可以看出,汾河流域全年60.1%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6—9月),冬季降水量极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9%。就流域分区而言,上游比重最大的是夏季降水量,占63.6%;下游比重在春、秋、冬季最大,分别占15.4%,25.3%和3.6%。

3.3 年际变化特征

3.3.1 年际变化趋势

为研究降水年际变化,绘制汾河流域降水量逐年距平和5年滑动平均变化曲线(见图1)。

图1 1956—2013年汾河流域降水逐年距平及5年滑动平均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汾河流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降水偏丰,七八十年代接近平水年,1990年与2000年以后偏枯,2010年后又处于偏丰期。1964年降水量的正距平值最大,1997年,1999年,2001年出现负距平低谷。

从全流域年平均降水倾向率来看,1956—2013年全流域降水倾向率变幅为-8.9mm/10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在春、夏、秋季降水倾向率变幅分别为-1.7mm/10年,-7.2mm/10年,-0.9mm/10年,均呈现减少趋势;冬季为8.9mm/10年,呈增加趋势。由此可见,夏季降水量减少是导致年均降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3.3.2 突变分析

利用Mann-Kendall法判断降水系列中是否存在突变,并确定出突变发生的时间。给定显著性水平α= 0.05,分别绘制分析指标的正序列统计量(UFk)和逆序列统计量(UBk)曲线图。汾河流域1956—2013年的降水量序列M-K检验曲线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汾河流域的降水量在1958年,1963—1964年和1966—1967年有很小的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显著。1967年以后呈不断减少趋势,减少趋势显著,1998年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根据UFk和UBk两条曲线,可以看出在1967年降水量发生突变,超过临界线的范围确定为1997—2010年。

图2 汾河流域1956—2003年降水量序列M-K检验曲线图

4 结论

基于汾河流域及周边分布的118个站点58年的降水量资料进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1956—2013年汾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4.8mm,空间分布上呈南部偏多,北中部偏小;流域降水量夏季占60.1%,冬季仅占2.9%。

第二,1956—2013年汾河流域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幅为-8.9mm/10年。流域的降水量在1967年后呈不断减少趋势,减少趋势显著,是汾河流域降水量的突变年份,超过临界线的范围年为1997—2010年。

第三,汾河流域年均降水量的减少不是影响汾河流域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仅能成为影响汾河流域地表产流的因素之一。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的重点是改善人类对下垫面的破坏,促进地下水位逐步抬升、恢复地表植被和水域面积,增强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1]任国玉,吴虹,陈正洪.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0,8(3):322-330.

[2]杜军,马玉才.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J].地理学报,2004,5(3):375-382.

[4]陈峪,高歌,任国玉,等.中国十大流域近40多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5,5(9):637-643.

[5]刘昌明,郑红星.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3(2):129-135.

[6]徐宗学,张玲,阮本清.北京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4(2):186-192.

[7]施能,陈家其,屠其濮.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11(4):431-439.

P333.1 [

]C [

]1004-7042(2016)10-0020-02

申瑜(1981-),女,2008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工程师。

2016-08-15;

2016-09-16

猜你喜欢

汾河年际降水量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汾河水韵
黄台桥站多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未来预测
与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极海冰和年际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