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用伦理的大学生公民教育改革与转型

2016-02-04项凯标蒋小仙

山西青年 2016年23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消费观伦理

项凯标 蒋小仙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基于信用伦理的大学生公民教育改革与转型

项凯标*蒋小仙*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大学生欠贷自杀掀开校园网贷黑幕》、《女大学生用裸照贷款》等,曾几何时,校园新闻的头条竟被这些耸动人心的新闻占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公民教育一主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新时期逐渐暴露出来的公民教育问题,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以及诚信观的分析,提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在诚信方面的改革和转型,以促进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公民教育;信用伦理

大学生公民教育是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塑造过程。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目前高素质人才的代表群体,其信用伦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更是全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现。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进入转型和深入改革的新时期,将会出现新的信用伦理矛盾,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内涵也必然更加深刻和广泛,而大学生信用伦理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必将有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伦理分析

(一)消费观念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加之大学生争强好胜心里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逐渐呈现出攀比消费的现象。这部分大学生不顾自身条件限制,将盲目的高消费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形成扭曲的消费观;随着社会文化以及交流工具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与此带来的交流、沟通消费已经逐渐超越学习、文体方面的消费。大学生逐渐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是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的认识,因此将人际关系放在一个较高地位,并抱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心态,一味的增加社交成本。

(二)校园消费方式多元化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潮流的领悟有敏锐的触觉,现代大学生均很热衷于关注和追逐流行时尚。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逐渐涌现出“能挣钱会花钱”、“分期付款方式”和“贷款来消费”等的时尚消费观念,并具有针对高校的“学生贷”以及“照片贷款”等名目众多的提前消费工具,使传统观念中的“节俭”消费观念在不断被弱化、忽略甚至否定。传统的消费意识正在受到剧烈的冲击。

(三)尚未形成理性消费观

大学生是非独立个体向独立个体蜕变的过程,其体格的成熟并不代表思想的成熟,在如何实现消费的问题上,绝大多数推崇的是超前主义、享乐主义和虚荣消心理等非理性消费观念,正确而理性的消费观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同时,面子意识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中又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即面子意识高的大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避免在社会成员面前丢脸,他们会选择更为“随心所欲”的消费方式。

二、大学生信用伦理分析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信用伦理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更也体现了全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唯有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基础核心开展信用伦理教育,才能从而辐射全社会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首先,大学生信用缺失是有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外在环境综合影响而成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文化交融,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传统道德以及经济观念发生了转变,并且尚未形成新文化背景下系统、完善的伦理观念和经济观念。在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交融下,部分人形成用尽可能少的付出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不择手段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诚信与利益时,倾向于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自身的诚信价值,将导致其社会责任感弱化,长期保有物质化、功利化的诚信价值观,不仅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还会引发社会问题。

其次,我国信用体制和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目前我国大学生信用缺失的另一诱因。任何的体制和制度是具有机械性和滞后性的,不能在违规违纪行为发生时或发生后及时得到处理,由此造成诸多大学生尝试违规违纪的投机行为。同时,保障机制的不健全让当前信用体制和制度无法可依,奖励与惩罚机制缺失,舆论监督机制匮乏和公众参与不够,也放任了大学生信用的缺失。

三、关于公民教育改革、转型与诚信缺失的思考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虽是多种原因综合所致,但大学公民教育与现实社会发展相脱离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因素,新环境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改革与转型将对大学生诚信重塑产生重要影响,并针对当前信用缺失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首先,结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转变学生观念。在进行大量信用伦理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结合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实地分析等,透过社会现实来以此转变学生观念的方式方法来使得大学生认清并树立正确的信用伦理观念。

其次,加强校园信用建设。学校在办学理念、校风校纪等方面应体现诚信的内涵,规章制度健全,赏罚分明,处理问题应公开、公平、公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积极发挥学校信用伦理建设的主旋律作用,创造一种积极有序的状态环境,使大学生经济价值取向与思想道德规范相一致。

最后,建立积极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稳定诚信观的大学生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优化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法制环境,保障公众对的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积极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弥补我国信用体制和制度不健全上的不足。

全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信用伦理建设,结合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伦理特征进行分析,引导并树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信用伦理观和消费伦理观,完成我国公民教育的华丽转型。

[1]代祺,李璟,曹忠鹏.面子意识在大学生非伦理消费决策中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09):106-110.

[2]高宏利.“90”后大学生消费观及教育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3(02):47-51.

[3]熊中宏,孙永艳.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影响因素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73-76.

[4]张桂生,张艳,吉红玲.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6-48.

项凯标(1976-),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蒋小仙(1993-),贵州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企业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G

A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消费观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正确认识消费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消费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