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翻译随笔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韩 雪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2



哲学翻译随笔

韩 雪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2

哲学是思维的科学,严谨,缜密,极具抽象性和思辨性。哲学翻译的准确性依赖于译者对哲学文献的准确理解,翻译文字的准确表达以及哲学文献风格的再现。

哲学翻译;理解;文字表达;文献风格

众所周知,中国是没有哲学这个学科的,所谓中国人的哲学是相对的一些思想存在于老子孔子等各家思想语言里。哲学(philosophy)一词是日本学者西周从西语翻译过来的。西方哲学传播到中国,躲不开翻译。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传播别人的文化,尤其是哲学文献翻译,有些方面不同于文学语言翻译。

一、理解是翻译哲学文献的第一要义

周煦良教授认为,“翻译是对一个人的外语理解能力最严峻的考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对哲学文献来说尤其如此。倘若译者自己对原文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时候,只怕误差会更大。这样的译文犹如被污染的水,有并不比没有好多少。所以译者动笔翻译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已经弄清句中各单词的所指意义,句中各成分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单词是译者理解原文的基本单位。要做到准确理解原文,译者要多查、勤查字典。对自己熟悉的单词,也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当这些词本身又是句中关键词时。熟词僻义是译者最易忽略的方面,也是理解出错的原因之一。翻译康德的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What is enlightenment? 时,有这样一句话:

This might well be possible for a specified short period as a means of introducing a certain order,pending,as it were,a better solution.

“pending” 是这句话的一个关键词,做形容词时,有“待定的”和“即将发生的”两个义项。翻译时,有同学就直接将这两个义项移植到了译文中,结果译文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如果查了字典就会发现“pending”还可以用作介词,相当于“till”或者“until”,意为“直到……为止”,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清晰了。

弄清每个单词或结构的所指意义后,译者还应理清句内各成分之间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哲学是思维的科学,它的严密正是通过严谨的句子结构体现的,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A prince who does not regard it as beneath him to say that he considers it his duty,in religious matters,not to prescribe anything to his people,but to allow them complete freedom,a prince who thus even declines to accept the presumptuous title of tolerant,is himself enlightened.

这句话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含有二级从句,然而认真分析后不难发现句子的主干其实就是句中加粗的部分,“a prince is himself enlightened”,其它成分都是用来修饰和限定主语“a prince”的。译者只需弄清每一个成分的修饰对象即可理清句子脉络,从而做到准确理解原文。

有时即使做到了以上这些也仍然会遇到理解障碍,这时译者就需要统筹兼顾,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具体的句子,必要时还得调动一切知识储备去攻克难关。例如:

One age cannot enter into an alliance on oath to put the next age in a position where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it to extend and correct its knowledge,particularly on such important matters,or to make any progress whatsoever in enlightenment.

很显然,句子的主语是“one age”,描述对象也是“one age”,可是译者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时代怎么能将下一个时代置于这样一种境地呢?如果直接翻译成“一个时代”,想必读者也会感到不解。但如果考虑到全篇文章的读者对象,译者不难发现其实作者指的是“一个时代的人”而非“一个时代”。

哲学文献是高度精密的题材,仿佛一台精密的仪器。仪器内部各零部件之间并非毫无关联。相反,正是它们的密切联系成就了仪器的精密。译者在翻译哲学文献时除了要理清句子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外,还应从篇章的角度去把握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康德的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What is enlightenment? 中有这样两段话:

Thus it is difficult for each separate individual to work his way out of the immaturity which has become almost second nature to him…

There is more chance of an entire public enlightening itself.This is indeed almost inevitable,if only the public concerned is left in freedom…

显然,这两段话的首句构成了一种对比关系,即群体的启蒙与个体的启蒙比较而言,群体实现启蒙的机会大些。如果译者理解原文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两句话的对比关系可能就会被忽略,进而影响译文的忠实度。

二、表达是翻译哲学文献的重要环节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表达则是翻译的目的。在这个环节,译者需要将头脑中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诉诸笔端,形成目标文本。这时,译者会面临直译和意译两种选择。个人认为,翻译哲学文献时,译者应当在读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采取直译策略,尤其是在遇到哲学术语或概念时。翻译本身就是为了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东西方哲学的差异使得这种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倘若译者一味地采用意译法,最终的译文多多少少会带上中国哲学的影子,反倒不利于文化交流。直译有利于中国读者直接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的思维逻辑,从而达到了解西方哲学的目的。

确定了基本翻译策略后,译者下笔时还要力求准确。英语属于字母文字,字形的曲折变化往往会带来意义上的巨大差异,译者要能够将这些变化体现在译文中。例如:

If it is now asked whether we at present live in an enlightened age,the answer is:No,but we do live in an age of enlightenment.

加粗的单词是这句话的关键词,显然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要差异就体现在“enlightened”“enlightenment”两个词上。同一动词的过去分词与名词的意义是不同的,关键就在于译者如何将这种差异体现出来。文字是表达的产物,译者的表达能力归根结底还是文字的运用能力,译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字运用能力,才能胜任哲学文献的翻译工作。

三、再现哲学文献的风格

每一位作者都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就如鲁迅与老舍,一个讽刺,一个幽默,迥然不同。在译界,风格的可译性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越是特殊的文学体裁,风格的可译性就越差。哲学著作因作者不同,文字风格自是不同。一篇作品的风格主要是通过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对译者来说,忠于原文,认真研读作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才能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字词也就传达了原作的风格。总体来说,哲学文献用语庄重、凝练、概括性强,极少使用修辞手段。译者翻译时切勿过度发挥,影响读者对原作风格的把握。

[1]周煦良.翻译与理解 [A].中国翻译工作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刘重德.文学风格翻译问题商榷 [J].中国翻译,1988.

[3]Immanuel Kant: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What Is Enlightenment?'[M].Penguin Books;Reprint,2010.

I

A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