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如何“蝶变”

2016-02-04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智造工信



“中国制造”如何“蝶变”

如今,德国等发达国家把新工业革命的焦点汇聚在了智能制造上。而近年来,越南等新兴制造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承接了全球低端制造业的转移。面临这种“前堵后追”的挤压之势,为打造“中国制造”新的竞争优势,智能制造被列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重塑商业模式

对工业自动化颇有研究的水月创投合伙人兼总裁阚雷用“工业4.0的六重天”对智能制造的商业模式创新力作了形象的描述。

首先,智能生产能够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目前中国的一些服装、家具、家电、食品等制造企业都已经可以实现。而产品智能化可以让企业从制造商变为服务商。

“高铁制造厂商买了某品牌的牵引电机,后期维护由其自己定期做,无论该不该修,只要到了时间就必须去检查维护,这其实是对人力财力的很大浪费。未来电机厂商可以通过智能电机传回的运行数据,了解它什么时候才需要养护,并将这作为一项新业务来赚钱。”

“可以说,发展智能制造是重塑中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还是破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力手段。”工信部国际经济合作中心中国智造与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说。

跨越障碍

工信部在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之前的2015年3月即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2015年7月21日,经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推荐、专家评审遴选出来的46个首批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公布。

“智能制造试点的示范作用之一,就是带动2.0或3.0阶段的企业去学习吸收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生产管理模式。”王喜文说。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智能智造产业联盟秘书长曾玉波发现,他接触的一些企业连现场管理、精益生产都没搞好,就在急急忙忙地研究怎么做工业4.0。

“事实上,由于工业发展不均衡,我们实现智能制造的路径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由此也导致智能制造框架逐层逻辑递进关系尚不清晰,很难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

王喜文认为,除了有节奏地推进试点,还需要抓好重点,包括研究论证如何实施国家级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如何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等等。

2009年之前,王喜文曾为日本开发过10年计算机软件,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无论是在制造工艺还是在企业管理中,都大量应用了软件系统,这从根本上变革了其制造方式。

此外,对应标准规范不统一也是“中国智造”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国发展智能制造的突出问题在于生产设备、网络、产品或服务等各个环节大多是国外标准,甚至很多互不兼容。实际上,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行业中的国际话语权。”王喜文介绍称。

2015年12月,工信部与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根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的解读,《建设指南》部分内容充分借鉴了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标准化内容,并与先进制造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参照,推动将相关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中国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发展迅猛,在智能制造领域绝对有成功的机会。

不过,上述专家们也同时都强调,发展智能制造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2015年以来,智能制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重视,而这些与智能制造有关的各类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都突出强调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

以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专项示范行动”为例,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介绍,行动实施思路更加注重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更加注重企业内生动力的扶植。

那么,该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曾玉波认为,“政府要考虑的是形成创新、智造的土壤和环境,而不仅仅是推个概念。”比如,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和人才瓶颈、完善基础设施、减少审批流程等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发力。

在阚雷看来,实施智能制造,企业、政府需要合力打破的是落后的制造业文化产生的障碍。

(《环球时报》2016.3.10、《瞭望东方周刊》等)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智造工信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飞跃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工信部:加快制定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政策
工信部批准625项行业标准涉31个环保标准
3D打印智造未来
工信部:我国将出台保护个人信息行业标准
工信部批准多项油墨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