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伴奏研究

2016-02-03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7期
关键词:抒情性和声艺术歌曲

姚 礼(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伴奏研究

姚 礼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黄自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主要以古诗词艺术歌曲、抒情艺术歌曲和爱国主义艺术歌曲三类为主。本文的写作以抒情歌曲中的代表作《玫瑰三愿》为例,通过对其创作的人文背景和艺术风格的深入了解,曲式、调以及和声的分析,再对伴奏织体的进行研究,并根据弹奏实践,来归纳总结黄自抒情性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弹奏方法与特点。

【关键词】艺术歌曲;抒情性;和声;伴奏织体

黄自是我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在歌曲创作蓬勃发展前景下涌现的杰出音乐家。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一、黄自生平及主要作品

黄自先生在创作的道路上辛勤劳作,大量优秀的作品,尤其是艺术歌曲的创作,可以说是我国现代音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他在音乐教育方面,培养出了众多有成就的音乐家。而令我们感到惋惜的是,黄自在音乐创作和教育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他非常短暂的生命中完成的。

黄自的艺术歌曲可分别三个类别进行研究:第一,根据古诗词而谱曲的艺术歌曲,例如《点绛唇·赋登楼》等;第二,抒情歌曲,这是黄自歌曲创作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他为当时的作家创作的词谱曲,这类歌曲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情感、进步的思想等特点,例如《玫瑰三愿》等。第三,为抗日战争谱写具有号召力量的爱国主义歌曲,例如《天伦歌》等。

二、以《玫瑰三愿》为例,分析黄自艺术歌曲

(一)人文背景与艺术风格分析

《玫瑰三愿》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首经典的抒情性艺术歌曲,创作于1932年。作品借描述玫瑰凋零、景物衰败的场景,进而抒发伤感的情绪——在淞沪之战停战后,对国家以及社会萧条、人心忧郁的情感。《玫瑰三愿》将西洋的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相融合。作品为两段体的结构,第一段呈现出安静明朗的叙事性段落,第二段则描写内心活动,突出“三愿”,音乐形象优雅热情。伴奏织体上,作品采用多种伴奏音型贯穿运用手法,衔接自然,紧跟作品旋律以及情感发展。和声方面,采用西方的和声创作手法,例如半终止的进行,k46和弦与D7和弦等和声接连的运用,对于我国和声学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总之,这首作品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以及艺术歌曲的创作模式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曲式、调性以及和声分析

《玫瑰三愿》为并列二部曲式,即A+B。这种曲式结构适用于艺术歌曲的一般结构特征。A段为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中的两个“玫瑰花”, 用到了不规则模进进行。B段为四个乐句组成,结构规整,每4小节一个乐句。作品的高潮出现在B段的第三句,后再现。

作品为E大调贯穿全曲。在B段中频繁出现TSVI方向、SII方向以及D/TSVI等,具备了E大调的关系小调#c小调的色彩,但并未形成转调,这种使用三度关系转调的创作,也使作品具备了大小调对比的特性。另外,B段中还使用到了五声性和弦,增添了作品的民族色彩。

和声上,大量使用了西方作曲的和声技法,例如T、SII、D、TSVIS等。在高潮的部分使用了D/TSVI、DDVII,增加了高潮处的紧张度。在结束的部分使用了我国传统的五声创作手法,用中国式的音调结束,体现了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并且达到了完美融合的效果。

(三)伴奏分析

《玫瑰三愿》左手采用柱式和弦的音型,右手以进唱前两句相同的旋律展开。在前奏中,同样使用了倚音和弦,并把和弦外音放在强拍上,下两度解决到和弦音,形成新的音响。整个前奏的进行由开始的四个音的和弦过渡到了两个音,这种逐渐减少的音响能够体现由强渐弱的效果,引出演唱者。A段中,右手的旋律走向与前奏相同,两句“玫瑰花”,歌词相同,为2度模进关系。伴奏与歌词结合紧密,采用SII和弦密集进行,在第6小节改变,形成开放和弦,并在低音区逐渐减少。在“玫瑰花”后,和声上出现了D/S离调和弦,使歌曲的语气加重,紧张度加强。

B段伴奏织体改变,左手从和弦变成琶音,使音乐连贯、热情。右手的四音和弦起到了稳定节拍的作用。在17小节和高潮处均加入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弦,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音乐在力度进行最强的高潮处,右手由四音和弦逐渐减少和弦音逐渐减弱结束,与A段合尾,这是中国式歌曲创作的特点。待完满终止后,使用五声琶音来延长T和弦,歌曲的民族性因素增强。

三、《玫瑰三愿》伴奏实践研究

《玫瑰三愿》归属于借景抒情的艺术歌曲,是一首由小提琴助奏、钢琴伴奏的经典艺术歌曲。

弹奏这首作品,整体的音响应像弦乐组一样,在浑厚的声响中突出高音区旋律线。作品中,A段没有接触到内心世界,音乐形象优雅平静。而B段则用三个“我愿”道出玫瑰热烈的愿望。和声方面,使用具有西方作曲技法的和声和我国传统的五声性和声相结合的方法,在弹奏时,对于西方和声,应选用较温柔的音色,突出浪漫、诗情的氛围;对于五声性和声,应弹奏的清晰、明朗,与西洋和声不同的处理方式,来体现中西方音乐的对比和融汇。

前奏四小节,弱起开始,带出符点型节奏。左右手的伴奏均与进唱旋律“玫瑰花”的伴奏一致,后经发展而变化。在第四小节,前奏结束,为了迎接演唱者的进唱,要做减慢隐退的处理。

A段属陈述性的段落,音乐清新明朗。2个乐句重复进行,两个“玫瑰花”模进进行,在弹奏上要注意音响上的变化,第二句要比第一句弹奏的起伏一些。第二句的“烂开在碧栏杆下”,要比第一句的装饰性更强。弹奏时应将左手低音弹奏的清楚,力求低音与高音两个声部在音响上的平衡,突出演唱者的旋律声线。在休止符的处理上,把踏板和手松开,营造停顿的效果,为后来的音乐做铺垫和增加期待感。在A段与B段的连接处,伴奏功能上由S——D7+6——T的进行,即使A段完满结束,又对B段的转调留有余地。

音乐发展到B段,出现TSVI、SII和 TSVI离调等和弦,力度增强,具有了小调特性的音响效果。这里左手的伴奏织体变换到琶音,要稍弹奏的突出且连贯,以两个小节为一个重音的规律,语气稍重的进行。右手的和弦要弹奏的第一个力度强一些,以用来突出调性的和声音响。B段中的三个“我愿”,虽歌词材料上表达的意义都是“玫瑰的愿望”。但在弹奏情绪的处理上应有很大区别,并且分别融入了五声性的和弦。第一个“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要弹奏的流畅、激动些。第二个“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要弹奏的舒缓、温柔些。第三个“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是全曲高潮,要弹奏的富于向上、热情些。

作品最后的速度从慢板开始,这时弹奏的重点在于配合演唱者,使较低音区的声音能够清楚的表达。在即将结尾的乐句,即作品25小节,在弹奏的DDVII和弦后,应把手松开,突出歌词“好教我”,留给演唱者极大的演唱空间,可自由的发挥。然后在第26小节,左右保持不动,右手配合演唱者在“芳”字上停留,结束处与A段结束相互呼应,调性上采用我国传统的五声性,以琶音的伴奏织体结束,体现合尾的特点,弹奏上应使用一个踏板,逐渐弱化,让音乐在抒情性的氛围中结束。

黄自一生的创作属艺术歌曲的最为辉煌。他的创作,对于从事钢琴伴奏的人员来说,是重要的研习对象,从中可以总结出我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的特性,以选用一系列更优化的音色、音量和音质来与从演唱者配合,力求作品、演唱、伴奏三者有效结合,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黄自的创作与生活[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概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姚礼(1983—),男,辽宁人,钢琴伴奏硕士,讲师,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民族声乐教育系艺术指导。

猜你喜欢

抒情性和声艺术歌曲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艺术歌曲流行唱法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臆断”所指非李渤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