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抑或创新
——对“秦派二胡”现阶段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6-02-03杨国栋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1

北方音乐 2016年7期
关键词:二胡

杨国栋(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守望抑或创新
——对“秦派二胡”现阶段发展的几点思考

杨国栋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对“秦派二胡”进行历史与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并通过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该乐派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二胡;秦派二胡;鲁日融

“秦派二胡”是20世纪中后期发轫于陕西的器乐流派。该乐派以鲁日融教授①为开拓者和引领者,以西安音乐学院为基地,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土壤中开枝散叶,结出了累累硕果。时至今日,这一乐派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现状是该守望,抑或创新?

一、“秦派二胡”的历史与内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二胡专业教学曲目创作的迫切需要,很多地方院校的二胡教师或作曲者,不约而同大量吸收本地的地方性音调,将民歌、器乐曲牌和戏曲音调等传统音乐直接引入二胡作品的创作中。这种直接引入曲牌“强势介入”②的做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西的“秦派二胡”。

陕西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色彩鲜明,如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兰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民歌;关中平原高亢昂扬的秦腔、眉户;渭水河畔富饶秀丽的陕南民歌、碗碗腔等。这些民间音乐为“秦派二胡”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196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二胡、琵琶教材会上,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鲁日融演奏了自己创作的具有西北秦风韵的《迷胡调》《信天游》后,被老一辈二胡艺术家和与会同仁称之为是“对二胡演奏风格、技法的新的开拓。”。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曾说:“这是一股新的创作热潮,它使二胡在刘天华、阿炳音乐的基础上又迈入了一个在素材、结构、风格、韵味上向多极化、地域化全面开掘的新时期。”③著名二胡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修棠先生在当时即预言:“西安代表鲁日融用陕西戏曲音乐编创的《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风格独特,像这样的作品对二胡演奏艺术是有所推动、有所突破的。将来拓宽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流派、 新的风格……”。二胡界前辈蒋风之先生、刘北茂先生、张季让先生也都说:“方向正确,坚持下去,定有收获……”④

自此,在鲁日融教授的创建与带领下,陕西这历史悠长、音乐文化丰厚的沃土里生长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音乐艺术流派——“秦派二胡”。在时代的发展中,“秦派二胡”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的萌生,60年代的兴起,80年代的形成,9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逐步规范化并形成体系。“秦派二胡”代表作品如运用陕西秦腔元素的《秦腔主题随想曲》(鲁日融、赵震宵)、使用陕西眉户戏的元素的《迷胡调》(鲁日融)、运用了陕北民歌的《丰收道情》和《信天游》等,为二胡这一乐器的发展注入了一股西北风,也扩展了我国二胡音乐的内涵。

二、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秦派二胡”是二胡大军的一支劲旅,深刻展现了秦地音乐的热情与豪放,抓住了其最本质、最核心的音乐性,极大程度的贴近了百姓的审美趣味。然而,在回顾过去历史的同时也不能只“埋头拉车”,还要学会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系列的展望。目前,“秦派二胡”所处的环境已不同以往:观众审美的嬗变,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作品创作持续都影响着该乐派的发展。在笔者看来,以下几个方面是“秦派二胡”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作品创作方面。“秦派二胡”目前的曲目中多是老一辈艺术家鲁日融、金伟、李长春、关铭等的作品,如《秦腔主题随想曲》《丰收道情》《秦风》《黄土情》《曲江随想》《清华泪》《蓝花花叙事曲》等。新生代的作曲家、年轻的 “秦派二胡”演奏家的创作作品较少出现。此外,“秦派二胡”创作方式较为集中,多是以秦地不同的民歌、戏曲、器乐曲调为依托进行改编,以小型作品占据主导。虽然这些小曲是“秦派二胡”音乐创作的主流方针,在音乐的可听性、流播性方面的传承能力强。但由于主流作品多出自演奏家之手,要想创作出更符合新时代气息,新型作曲技法以及符合百姓审美观念的更迭,还需要在创作方面多下功夫,推陈出新。

其次,在“秦派二胡”的理论研究方面。据笔者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果来看,国外除《鲁日融二胡艺术》(高耀华编辑出版)在美国正式出版外,再未有同类文献的出版,对“秦派二胡”研究文论主要集中在国内。现有的“秦派二胡”音乐方面的成果主要有:CD唱盘有鲁日融《长安乐韵——鲁日融民族管弦乐作品选》(2CD)、鲁日融谱集《秦韵十谱》(上海音乐出版社“民乐大师演奏曲集系列”)、金伟《秦弦·琴韵》CD、牛苗苗《弦韵——“秦派二胡”经典曲选》CD。著作有《“秦派二胡”艺术研究文论》(鲁日融主编)、研究文集《国乐谈往》(文化艺术版社)。

再次,论文方面。以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检索平台。在文献分类中对主题为“秦派二胡”的论文进行检索。通过分析整理,发现1995-2016年,共有相关文章60篇。尤其是2014至今的三年来,进入了“秦派二胡”的理论创造小热潮,2014年有论文13篇,2015年10篇。通过以上梳理,笔者发现“秦派二胡”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稍乏精品,少有音乐理论大家参与,此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笔者认为如今的“秦派二胡”的“局内人”应该多总结、思考与分析,需要将“秦派二胡”的演奏、教学和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用更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引和检验“秦派二胡”表演发展。

最后,人才培养方面。西安音乐学院是“秦派二胡”产生的摇篮,依托该学院发展的“秦派二胡”教育体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但这只局限于西安音乐学院范围内,对推进“秦派二胡”在全国的普及和全面的发展来看还有局限。此外,人才培养仅在一个空间内发展,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亦不利于“秦派二胡”的长久发展。

三、几点看法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要想使“秦派二胡”的未来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艺术发展的规律,势必要从艺术成果的守望中主动变革、改弦更张,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首先,在创作方面要进行高质量、新眼光的“秦派二胡”音乐创作,争取有更多大型的作品或是与民族管弦乐队合作的曲目出现。要对原有的传统曲目进行一定改编,在不改变“秦派二胡”秦风秦韵的基础上,兼顾现代音乐性,共同推进“秦派二胡”创作。此外,可以修订“秦派二胡”作品合集,还可以在西安音乐学院二胡等级考试中所使用的考级曲集中多收录“秦派二胡”作品,形成从易到难的阶段发展体系。一方面便于“秦派二胡”音乐的传播,另外也有利于更好的系统教学与学习。

其次,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形成“实践促理论、理论反促实践”的良性循环,构成一种循环体系、发挥二者的相互作用力。要加深理论研究者对“秦派二胡”相关知识的学习,如“秦派二胡”音乐作品的来源、独特的演奏方式和技法、总体的人文情怀和美学特质,从多重方面了解,更深度的向大众和音乐工作者解析“秦派二胡”作品。

再次,可定期组织相关理论的学术研讨会议,甚至能有相关的国家课题的申报。也可以成立中国“秦派二胡”的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工作室等,而不单单是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研中心的一个研究组成部分,要拓宽“秦派二胡”的理论发展天地。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让西安音乐学院形成以“秦派二胡”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专家还可以走访全国各地不同学校担任客座教授,让“秦派二胡”的流传范围得以推广,将音乐实践落到实处,让未来的教师们将“秦派二胡”带入自己今后的教学生涯,使“秦派二胡”的人才培养呈树状不断展开,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秦派二胡”艺术流派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坚持以创作为龙头,以理论为指导,以教学为基础,以演奏为中心,互动互促的良性机制。只有“秦派二胡”朝着多元化格局不断地延展,才能构成一个由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组成的二胡艺术家群体⑤。想要“秦派二胡”艺术流派更长久的存在并发展,必须有一个几代艺术家组成的“传、承、带”⑥体系,同时还需要优秀的音乐作品和理论创造来推广成果。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鲁日融.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1).

[3]乔建中秦风·秦腔·秦派——二胡《秦腔主题随想曲》散议[J].人民音乐,1995,(9).

[4]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陕西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研究——以“秦派二胡”为例》(项目编号2014KRM3-01)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二胡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二胡悠悠
2019“维福杯”内蒙古首届二胡演奏大赛成功举办
思乡(二胡短曲)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二胡演奏中左手固定手型的三个阶段
二胡新技法训练的创新性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