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巴赫《第三帕蒂塔•幻想曲》的演奏特点

2016-02-03刘叶子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7期
关键词:幻想曲复调音乐

刘叶子(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探究巴赫《第三帕蒂塔•幻想曲》的演奏特点

刘叶子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巴赫是一位音乐巨匠,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巅峰,而帕蒂塔在复调音乐作品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从帕蒂塔的创作背景、体裁特点及幻想曲的体裁特点、乐汇分析及演奏技巧多方面来探究巴赫《第三帕蒂塔•幻想曲》的演奏特点。

【关键词】复调音乐;帕蒂塔;幻想曲;演奏特点

一、巴赫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巴赫(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作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西方音乐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他的祖辈都是宫廷或教会的音乐人士,这个家族在巴洛克时期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一直为这个地区做着贡献,在德国中部的音乐圈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巴赫作为一个管风琴师在生前享有极高的声誉,虽然在19世纪中叶他并没有以作曲家的身份被世人所熟知,但经过长达几个世纪对其作品的探究,其音乐作品价值显得愈发地珍贵。他还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由于受到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作品既有宗教元素,也有人文主义的音乐特点融入其中,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人文思想、经济等领域的心态。他的作品在创作体裁上融合多国的音乐元素(特别是意大利和法国),运用复调、和声等作曲技法将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同时他又表现出主题旋律创作的巨大潜能,作品中的旋律更加器乐化,个性鲜明而有特色,创作中常常将旋律与对位手法结合起来,将丰富的和声、移调、转调等技法融入到复调音乐中,使音乐表现得充实而生动。

纵观巴赫的音乐作品,其共性就是极少的表情记号,且曲式结构严谨、对位工整,他的伟大的之处也在于此,其严谨结构保证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这就让他既保留了作品的时代性,同时给予演奏者无限空间来进行不同的诠释,让演奏者继承这种风格之后可以自由的即兴发挥。

二、帕蒂塔的创作背景

巴赫音乐作品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魏玛时期(1708年-1717年),第二个是科滕时期(1717年-1723年),第三个是莱比锡时期(1723年-1750年)。笔者在此着重介绍莱比锡时期,在这个时期巴赫创作了帕蒂塔,也是在这个时期巴赫将宗教音乐推向了高潮。

1723年,巴赫来到莱比锡——一个充满宗教氛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此时的莱比锡,已是一个繁华商城,亦是德国印刷出版业中心。在这里,巴赫从一个演奏者、一个管风琴师变成了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然而由于市政当局以及教会的种种限制,巴赫在这几年的生活并不如意。直到1729年,巴赫担任了莱比锡大学音乐社的领导人,他的境遇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艺术发展空间。大环境的改变、好友格斯纳校长的支持、当时已发达的印刷业、以及每年举办书展的这些有利条件让巴赫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他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宗教禁锢,加入了新鲜的血液,有了一些世俗性的东西,开拓了他的音乐发展之地。1731年以《键盘曲集》为名合订的第一号作品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所涉及的《a小调第三帕蒂塔》就包含其中。

三、帕蒂塔的体裁特点

在16、17世纪,帕蒂塔最初是无乐器伴奏乐曲的曲名,直到17世纪末,德国作曲家Johann Kuhnau以及他的继承者J•S•巴赫用它冠以组曲的名字。帕蒂塔在意大利语中就是“组曲”的意思,所以巴赫的《帕蒂塔》(德国组曲)里面也包含了意大利音乐风格因素,它是巴赫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相融合的结体,是外国文化与本国因素的结合。

四、幻想曲的体裁特点

第一次把幻想曲体裁与音乐联系起来是在16世纪,最早用作小标题是在1520年以前的德国键盘手稿上。幻想曲最初是指一种幻想性的音乐思想,而不是一种特定的舞曲体裁,在文艺复兴时期,幻想曲与众赞歌相联系,后来常被用作赋格和奏鸣曲的前奏,也可作为独立的器乐曲,与随想曲性质相似。

幻想曲赋予了作曲者的主观情感,常用对位法自由即兴创作来发展主题,或多或少的分为几个标准乐段。它的想象性极为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五、曲式分析

第一乐句为1-20小节,其中的1-2小节是一个主题动机,由于乐句的开头为十六分休止符,因此为弱起小节,力度上从弱到强。随后的3-4小节主题从左手开始,随后便是左右手主题的交替进行,直至第20小节第一乐句结束。

第二乐句为21-30小节,与第一乐句同为弱起并伴随着左手的下行五度模进,右手旋律从弱到强,从第25小节开始的模进可以通过强弱处理来形成一个对比。

79-80小节与第二乐句(21-30小节)的旋律走向相同,不同的是左手变成了从低音开始的五度模进。

91-92小节突出强调的目的,经过第93小节的过渡,从94小节开始到第97小节,四个小节左右手的问答句将旋律推到最高音B上,紧接着95小节的旋律开始向下进行,最终到达A音结束全曲。

六、演奏特点

(一)歌唱性

器乐演奏本就离不开声乐艺术,而巴赫的音乐作为复调创作的巅峰更加离不开歌唱性的表达。要做到歌唱性,首先应从触键开始。以第二乐句(21-30小节)为例,演奏这一乐句时,在情绪上首先是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全身心的放松,想象天籁般的歌声与气息相融合的感觉,最后将这种感觉与手指的力度相结合,触键的角度要斟酌仔细,下键的速度易缓,用指肚的位置触键,弹出轻盈的音色,触键的同时要确保每个音的独立与清晰,同时手腕可根据声部的旋律走向惯性转动,随着律动一层一层将旋律推向高潮。

在复调音乐作品中,声部的旋律线条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时准确捕捉旋律的走向,并随着线条的起伏做出乐句的表情和呼吸。

(二)音符的断奏

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在构造上有极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巴赫的作品(特别是对八分音符的处理)采用断奏法来模仿古钢琴的清脆音响。需注意的是巴赫作品的断奏与一般意义上的断奏有些许差别,这里所说的断奏是符合巴洛克时期的断奏:下键较缓慢、较严谨,音色较暗。在这首幻想曲中,八分音符均可采用此断奏法演绎。

(三)装饰音

在巴洛克时期,装饰音最初是为了弥补羽管键琴发音短不能延音的问题,后来由于作曲家的大量运用,装饰音变成了展示作曲家以及演奏家技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后成了巴洛克音乐的一种风格。

本文研究的《第三帕蒂塔•幻想曲》所涉及的装饰音只有波音,对于波音的处理,由于巴赫本人并未在原著上附有较多的注释,每个演奏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诠释且带有较强的即兴性。如第54小节的波音,按照记谱法的装饰音记号,它本是一个单波音,但由于音符时值较长,演奏时也可按复波音的奏法;再如第65和86小节的波音,这两处的单波音前加了尾巴,演奏时可将主要音的上方邻音紧接在主要音的前一个音符上,再进行顺波音的奏法。在本曲中除了许多八分音符以及长时值的音符要遵循此奏法外,演奏者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即兴处理并适当添加装饰音。

七、结语

《第三帕蒂塔•幻想曲》作为巴赫出版的第一套组曲,作为复调成熟的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相较于巴赫的其他作品,或许它并没有那么出类拔萃,但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位写作手法上的纯熟技巧以及和声旋律的饱满性。在演奏这首作品前,要先学会感知、了解作曲家本人的思想,紧随他的脚步,让身心置立于巴洛克时期,由此来把握该曲整体的风格特点并将其更加详细地诠释及演绎。

参考文献

[1][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林华.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鲍里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5]张秀章.巴赫[M].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0.

[6]杨九华.西方音乐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7]Klaus Eidam.巴赫传[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叶子(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及演奏 。

猜你喜欢

幻想曲复调音乐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桑科草原幻想曲
快乐幻想曲
论筝乐《幻想曲》创作技法中的民族元素
长发幻想曲
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分析
复调音乐的演奏特征
多声部创作思维之我见
试论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复调音乐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