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研究

2016-01-31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械工程培养模式



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还需要满足机械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应有创新特色,以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符合行业的需求。但现有的培养模式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没有明显的界定,很难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期望的效果。为使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从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创新型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与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优化和丰富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和结构,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扩大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其要求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不断创新,重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全面发展的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1]。不断扩大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尤其是要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对于高校的导师队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模式与机械工程学术型硕士和在职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存在较大差别,不能借鉴已有经验。所以,很有必要在总结以前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之上探究、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有更高的起点、创新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培养质量有更高的标准。

1目前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已初步建成,涵盖了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层次的体系,并且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以硕士学位为主。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建立了相应的培养模式,系统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学位人才。但是,由于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较晚,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和认同感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国,由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淀,学术型研究生的数量也高于专硕,即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是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但是学术型研究生的认同感仍然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2]。与此同时,有些高校在职硕士培养质量较低,使学生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学术型学位教育差一些,社会认同度不高。

2)在培养环节方面没有丰富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特点。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有别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实际应用为主,教学内容应针对实际问题,需要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体系。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限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体系仍旧是沿袭原有的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但是,这样的教育培养模式由于缺乏丰富的优秀教材和有特色的研讨,传统的理论方面和实践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然不能充分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特点。

3)培养过程与相关的职业任职资格联系不大。目前,我国除了少数专业以外,大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都没有与相关的职业或者职业任职资格有关联,如机械工程专业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证书。由于行业方面的执业资格证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考试之间缺乏必然有效地联系,更加不可能是其职业资格任职中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在社会中缺乏认可,也影响了其推广,所以最终也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前景。

4)没有针对性的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目前,许多高校对导师的遴选条件没有与其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3]。在遴选校内导师上,大多数高校的要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需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副研究员等相当职称人员),在发表论文和项目经费上有量化指标和明确要求,但对其实际应用产业背景和实践能力都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不相符的。在遴选校外导师上,许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培养和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操作性较弱,没有量化指标,其特点是不能适应具有不同性质的实践单位。

2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

2.1培养目标

1)需要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了解和把握本专业方向的技术现状以及相关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本专业领域的某个方向具备独立从事相关设计与运行、系统分析与集成、设备研究与开发、相关的工程管理和决策能力,能够胜任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相关的工程管理工作。

2)需要具备应用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的技术或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的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经过推理或者演绎等手段发现总结工程实际问题中的科学规律,而且还可以用相关的数理知识来描述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所遵循的科学规律。

3)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实际的工作情况,灵活应用现代化的设计、计算、分析、仿真、决策等专业相关的软件工具、实验设备和分析平台,开展相关工作的研究、研发及管理工作等。具备独立完成与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研发工作能力。善于结合工作性质和任务,独立开展或者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立项、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论证、项目的实施、落实和验证等工作。

4)具备深刻认知所从事的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善于从技术或管理层面等方面合理地规划或分解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全局意识,可以充分了解本单位现有的技术能力、相关的管理风格和对应的人事背景等状况;能够集思广益,勇于认识自己的错误;能够负责任地明确和有策略地表述自己对相关技术或管理方面的建议和见解。

2.2实践环节

该领域工程硕士应该在其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或到与机械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实习单位可以是校内的企业,也可以是校外企业,一般需要积极主动到相关的实践基地去参与实习实践。实习实践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2种:集中式的实习实践和分段式的实习实践,无论何种实习实践方式,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生至少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实践。在实习实践结束后,也就是研究生二年级的下学期,主动提交一份实习实践报告。实习实践报告一般包含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实习实践计划、具体实施情况、实习实践的总结及相关的报告等内容。由双导师制下的实习实践单位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评判分析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实践计划、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和实践工作量等,系统考核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情况。

2.3研究环节

1)开题报告。以书面及答辩形式就论文开题作报告,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开题报告撰写时候,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相关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对现有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理解和总结,找出现有的问题,提出课题的研究必要性);研究方案的撰写,需要阐明课题的研究目标、大致的研究内容、内容可能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与存在的创新点,并给出具体的研究方法、相关的技术路线以及可能的实验方案等;撰写研究工作基础时,需要说明现在具有的研究条件(相关的实验设备、人才队伍以及方法的储备等)、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有针对性的可能的解决方案和相关的措施;最后给出相关的研究工作计划和大概的工作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的材料需要3~5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其中至少有1名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者审阅评定,在满足以上要求的情况下,签署相关意见,答辩环节需要有3~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至少1名教授)或博士学位者参加,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做开题报告。

2)行业前沿讲座。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记1学分。学分获取的流程是:每次积极主动参与相关的学术活动,并请相关人员做好书面记录;参加学术报告应有书面的纸质材料,并提交给导师审查;导师签字认可之后,在申请学位答辩前,将所有材料提交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备案,满足条件的给予相应的学分。

2.4学位论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须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1篇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录用)。

2)以第一申请人,或导师为第一申请人、研究生为第二申请人申请1项及以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第一署名单位为武汉科技大学)。

3)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4)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其他创新性或应用型成果。

3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与建立

1)改进入学考核方法,提高生源质量。在考生报考之前,应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学生知道机械工程的就业的方向和就业的前景,培养学生从事机械工程应用和研究的兴趣。增加考生尤其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报考专业学位的热情,并且在毕业生免试时做好机械工程优秀生源的选拔工作,积极引导优秀学生报考机械工程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源质量的提高将有效促进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要考虑采取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考生分开考试和分开录取模式,考试内容应把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把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作为考虑因素,特别要注重选拔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考生。面试时,不应采取单一的问答的模式,要加强考生实践环节的考察,以达到有效地测试考生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养要求的目的。

2)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导师的质量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在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上,应该把多维度的选聘机制引入进来,应给予其实践经验特别的重视,同时也应该考察其对行业发展是否了解足够深。校外导师不应该只关注于其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学历,而应着重考察其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的从业资格。高校应持续不断地创新“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实际可行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增强校外导师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5]。同时,以合作单位的充分沟通为基础,定期考核,滚动聘任校外导师。

3)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完善,有效增加了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训练机会和时间,保障了多形式、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开放实验室,建立更专业的实践训练设备、平台、团队和基地,增设相应的实践基金项目,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最大程度地激励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动手和创新活动,开创性地开展实践训练。目前,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已经建立了2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韶关液压件厂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以及1个校级研究生工作站(山推楚天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这3个基地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和培养质量的提升。

4结语

作为从一种国家层面设立的新型硕士学位,机械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符合机械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由于机械工程专硕和学硕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其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应有很大的差异,必须建立具有创新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认真剖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全面分析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才能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2]包水梅, 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 2011(9):41~45.

[3]孟红艳,谢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1(5):108~110.

[4]任海峰, 柴敬.提高矿业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28(3):103~104.

[5]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 2011(25):176~177.

[编辑]洪云飞

[引著格式]曾良才,张婉瑞,范勤,等.机械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34):69~72.

[中图分类号]N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34-0069-04

[作者简介]曾良才(1964-),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机械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83717170@qq.com。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221);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Yjg201305)。

[收稿日期]2015-08-10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机械工程培养模式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