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交响乐芬兰颂中的音乐性和非音乐性内容

2016-01-31杨艳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音乐性交响乐芬兰

杨艳霞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论交响乐芬兰颂中的音乐性和非音乐性内容

杨艳霞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民族音乐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而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而言,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均涵盖了音乐性和非音乐性两部分内容,基于同一情况下实现音乐作品的创作,这其中便包括了交响乐《芬兰颂》。该作品中在音乐性内容方面,涵盖了情绪、风格以及精神象征;而在非音乐性内容方面,则以绘画和文学性两部分内容为主,二者间存有辩证统一的关联性。本文为了深入探讨二者的关系,通过分别阐述《芬兰颂》中的音乐性和非音乐性中的具体包含内容,针对《芬兰颂》中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深入分析,以便为相关学者提供有效的启示与帮助,推动我国的音乐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交响乐《芬兰颂》;音乐性内容;非音乐性内容

《芬兰颂》为芬兰著名音乐家西贝柳斯创作的第十七号交响乐作品,其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北欧民族特征,属于19至20世纪民族及浪漫主义音乐派系的代表。《芬兰颂》中饱含着芬兰人民的民族精神,受到广泛认同与欢迎。比如:芬兰在1995年获得世界冰球锦标赛上首冠时便想起了《芬兰颂》,所以,不难看出,《芬兰颂》拥有崇高的民族地位,深入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芬兰颂》中的音乐性内容

(一)《芬兰颂》中的情绪

初听《芬兰颂》之时,从乐词中得知其含有的苦难深意。在木管与弦乐器的大段演奏下,乐曲自然融入下个以铜管为主的主题,以不断加快的速度,调动紧张的情绪。随着中高音的交织转换之后,在低音区域表现出抗争的声音,铿锵有力。接着木管的旋律变得嘹亮高亢,凸显出必胜的信心。随后的升华,使乐曲表现达到了高潮,听众情绪亢奋,受到热烈呼应配合,最后以铜管之声结束乐曲。整个过程中,以先悲苦、忧愁,后开心、亢奋的情绪变化为主,对比明显,显示出作品的核心表现力。

(二)《芬兰颂》中的风格

《芬兰颂》蕴含着显著的芬兰民族特征,但并没有将芬兰的民歌融入到作品的创作材料中。而与情绪有所区别的是,风格紧依靠感性无法完全感受到,需通过分析与总结,融入理性思考。当音乐作品风格基调被其情绪所决定,表示其风格影响着相同格调的种类。在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风格中,涵盖了芬兰传统的音乐元素以及浪漫表现特点。与莫扎特以眼泪表现悲伤的风格不同,西贝柳斯音乐作品中的“悲”是基于芬兰国家人民的不幸悲惨经历而形成,更像对芬兰民族的一种唤醒。音乐作品的表现可以在自身的发展逐步内在化,产生一种基于传统形式的自我意识效仿,产生一种新兴音乐语汇,在《芬兰颂》中恰好地表现出来。

(三)《芬兰颂》中的精神象征

进行《芬兰颂》的欣赏时,即使不进行想象,比如:沙俄对芬兰民族人民的统治侵犯,依然可以从听觉上,感受到芬兰民族人民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强烈的反抗意识,让听众情不自禁变得亢奋,精神上得到升华提高。而正是以上激发听众灵魂意识的力量,凸显出音乐作品中的精神象征,该内涵只有用心聆听才能体会到,而非语言词句所能表达。《芬兰颂》中的精神象征也是西贝柳斯音乐作品中所特有的。

二、《芬兰颂》中的非音乐性内容

(一)《芬兰颂》中的绘画内容

从《芬兰颂》这首交响乐作品当中的词句中不难看出,作者所蕴含的苦难悲情基调,让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芬兰民族人民惨遭沙皇俄国的严酷统治,同时头脑中呈现出一幅芬兰民族人民奋力反抗斗争的情景。显而易见,在《芬兰颂》中,仅仅依靠音响设备感知到的视觉画面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需要听众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加以联想进行视觉画面的补充。而音乐作曲家非常深谙此道,营造一种恰当的情绪与环境氛围,引起广大听众的积极联想,形成相应的视觉形象画面。因为人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心灵所感知到的画面才是最为真实而饱满的,而不单纯依靠物质来实现。在《芬兰颂》当中所表现出的图像画面恰恰属于非音乐性的内容,不能够仅仅利用音乐本身所获得。

(二)《芬兰颂》中的文学内容

在《芬兰颂》的创造过程中,沙皇俄国和芬兰民族人民的矛盾斗争一直为整首音乐作品的核心思想内容,为音乐的表现与内容的开展做好了铺垫,依靠音响等设备所发出的声音,饱含情感力量,并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尤其和文学性产生密切关联,充满着诗意氛围。在《芬兰颂》中的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低音地域的反复与密集和声处理的方式,先以铜管,后使用弦乐,最后以弦乐收尾,产生强烈的压迫抑郁的感情效果,烘托出芬兰民族人民的内心思想情感。在《芬兰颂》中的音乐内容,没有仅依靠音响设备进行表现,更需要听众的合理联想,主观意识突出。而《芬兰颂》内容中表现出的文学性,主要以19世纪欧洲地区的浪漫主义音乐情感为主。

(三)《芬兰颂》的创作环境和非音乐性内容的关联性

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时期,当时的芬兰民族已经深陷沙俄的黑暗统治下,民族斗争情绪高涨,听众很容易通过联想形成一幅深刻、丰富的视觉画面,如同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一样,给予人们启示和思考。当欣赏聆听《芬兰颂》这首音乐的作品之时,听众完全可以利用想象力感受到芬兰民族历经磨难与斗争胜利之后的艰辛与欢悦。显然,《芬兰颂》中的非音乐性内容主要以绘画内容与文学内容两部分为主,二者之间为互相融合的关系,其中创作环境和非音乐性内容的关系非常紧密。

三、针对《芬兰颂》中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间的辩证关系分析

借助音响等设备,让《芬兰颂》中的内容与情感得以表达之外,同样利用联想产生更为丰富饱满的画面,凸显出音乐作品的完整与圆满。对于《芬兰颂》中的音乐性和非音乐性的内容属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融合又有所差异。实际上,进行《芬兰颂》聆听欣赏的时候,听众通常首先内心充满苦闷、压抑、哀愁之感,然后便在内心中体会到积极乐观与欢喜的感情。其属于听众可以从音响设备当中直接接受到的信息情感,没有经过联想与想象。接着,拥有了上述感受之后,便利用想象将芬兰民族人民惨遭沙皇俄国的严酷侵略以及最终胜利欢悦的画面呈现在脑海之中。那么,不难看出,二者显然互相接连形成。当缺少音响的辅助表现,听众便无法想象到其中的形象画面;而仅存在音响发出的音乐效果,而没有联想,同样也无法获得最佳的音乐作品表现效果。从这一点来说,音乐作品当中的音乐性和非音乐性内容实际上是具有统一互补性的,均是基于经过音乐表现出画面形象而产生的。平日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进行音乐聆听欣赏的过程中,需要音响引发听众对非音乐性内容的联想,进而有利于深入感受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完成音乐性和非音乐性内容的和谐统一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但能够了解和掌握其作品中包含的美学观、人生价值以及艺术情趣,而且对音乐作品中的音乐性和非音乐性内容的各自特征之间的辩证性关系加以掌控,涵盖了音乐性内容中的情绪、风格、精神象征以及非音乐性内容中的绘画内容与文学性内容等,进而有助于在借鉴国外的音乐作品创作成果的同时,促进我国的民族性音乐获得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1]陈康平,程秀芳.外国音乐快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奥)汉斯立克,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盛鲁.芬兰民族音乐之魂西贝柳斯和他的《芬兰颂》[J].黄河之声,2008(13).

[5]郭三刚.《芬兰颂》结构分析[J].北方音乐,2015(19).

J6

A

杨艳霞,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音乐性交响乐芬兰
《魔法交响乐》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美妙的交响乐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