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室韦民族的发展历史研究

2016-01-31白永才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鲜卑呼伦贝尔部落

白永才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500)

唐代室韦民族的发展历史研究

白永才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内蒙古呼伦贝尔021500)

室韦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室韦一名最早见于《魏书》,主要是南北朝以来中原人对居住在契丹以北的许多族属相同部落的泛称,关于室韦的来源也有许多种说法,唐代是室韦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中针对唐代室韦的活动范围、社会情况及与唐朝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室韦民族在唐代的发展历史进行具体的阐述。

唐代;室韦;族源;活动范围;社会情况

一、室韦族源

对于室韦的族源有许多种说法,但主流说法是其源于鲜卑,也有认为其是由鲜卑和肃慎两个民族分支融合而成。针对于室韦来源于鲜卑在《魏书·序纪》中有记载。拓跋鲜卑发祥于大鲜卑山,即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部,后来又迁徙至呼伦湖地区,再辗转南迁阴山弱部一带。在拓跋鲜卑从呼伦湖地区迁徙以后,关于呼伦湖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各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都与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根据相关史料分析,在北朝时室韦民族在这一地区出现,基本可以认为是当时拓跋鲜卑迁徙时一部分原住民没有随之迁徙,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壮大,重新形成较大的部落,而且部落实力也不断增强。并以鲜卑的另一译名形式室韦开始与中原政权进行交往。

在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考古发掘出隋唐时期室韦墓葬20多座,经研究可以确定当时隋唐时期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主要是室韦诸部。室韦之名始见于北魏,作“失韦”。主要分布于嫩江流域及其以西各支流,其中心地域当在今雅鲁河和阿伦河之间。到隋朝时,其活动范围较北朝时期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室韦部落已开始向呼伦湖一带进行迁移。而且由一个单一的小民族群体开始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为诸多部落和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体的室韦部族。每一个部或每一个地域中都还包括若干小部落,他们过着贫弱的游牧、渔猎和采集生活。唐代是室韦诸部蓬勃发展和壮大时期,不仅活动范围大大扩大,而且部落明显增多。

二、唐代室韦的活动范围

在《旧唐书·北狄》对于室韦的记载表明,当时室韦已经不简单的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小群体,已发展成为九个部落,而且每一个部落和地域内还包括许多小的部落。针对两唐书中所记载的地名与《中国历史地图集》进行对照,可以判断出唐代时室韦居住于现在的松花江和乌苏里江范围内,大致活动范围可以判断为呼伦湖西岸以东、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黑龙江两岸,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地区。与突厥以额尔古纳河呼伦湖为界。

据两唐书《室韦传》记载,当时室韦各个部落以呼伦贝尔作为主要活动地区,而且在当时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室韦民族克服了诸多困难,抵御各种灾害,顽强地生存。但由于受制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当时室韦民族经济生活较为落后,而且在唐朝后期,当时突厥和回纥实力相继衰弱,在这种情况下,室韦趁机西迁,因此在唐代后期,室韦各个部落的分布范围开始向西和向南进行迁徙。

三、唐代室韦的社会情况。

(一)唐代室韦的主要生产方式

在唐代室韦民族主要以渔猎、畜牧和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而这其中以渔猎和畜牧为主,农耕较为落后。在渔猎生产中,主要是利用弓箭来进行狩猎,并以貂和鹿等野兽作为主要猎物,在室韦部族中,以貂作为主要物产,由此可以判断出当时室韦民族生活在森林里。并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此时的室韦部族以鱼和猪作为主要食物,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当时室韦部族生活的区域内有着较多的河流和湖泊。在许多史料的记载中都表明唐代的室韦民族处于原始的狩猎时代,并以渔猎作为主要生产方式。

在《旧唐书·北狄》中对于室韦畜牧方面的记载中表明,当时室韦主要畜牧产品以猪肉和猪皮为主,猪肉做为主要食物,而猪皮则做成衣物。由于受制于所居住区域地形条件的限制,当时室韦民族畜牧业发展中羊较多,而马较少,这与所处森林地带有关,适合放牧,而且森林中野猪较多,因此猪群是当时室韦民族的主要财产。从中也能看出,当时室韦的畜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室韦少马,这也决定了当时室韦无法发展骑射力量,这在古代少数民族主要以骑射作为主要军事力量的情况下,说明室韦当时军事力量十分有限。

在两唐书中关于室韦农业的记载基本上没有出入,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以木犁为主,还没有使用金属工具,处于最原始的农业生产状态。仍以游牧业为主,农业较为落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室韦农业不发达与其当时所居住的环境也有直接的密切关系。室韦地处北方的呼伦贝尔地区,常年气温较低,不适宜农作物生长,而且当时与北方天气适宜的农作物种类较少,这使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农业生产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另外,当时室韦民族人口较少,而且所居住的环境周边野兽众多,依靠猎食和放牧就能够保证生存的需要,这也是导致当时室韦民族对于农业发展并不重视,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难度,所以导致室韦当时农业发展十分落后。

(二)唐代室韦的社会构成

在《通典·边防十六》中对于当时室韦的社会构成有相应的记载。在记载中表明当时室韦各部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统一的首领,也没有形成部落联盟。各部落首领的产生没有严格的继承制度,可以通过选举来产生,这说明唐代室韦还处于氏族公社阶段,没有建立部落联盟。在新唐书记载“婚嫁则男先佣女家三岁,而后分以产,与妇共载,鼓舞而还,夫死,不再嫁”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室韦民族已经有了婚姻和家族的观念,同时私有制、家族和财产等概念都已产生。

(三)室韦的其他习俗

唐代室韦在人死后主要以风葬为主,主要是通过构筑大棚,并将死者置于大棚之上,服丧期为三年,这与《魏书》中对于鲜卑葬俗的记载基本相同,而且室韦民族的风葬习俗与契丹相同,由此也可以证明此时的室韦民族与鲜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史料对于契丹葬俗记载中,是将死者尸体置于树上,而在室韦民族葬俗中是将死者尸体置于大棚上,这说明此时的室韦民族没有生活在森林中,其生活在草原上,由于树木较少,因此只能由树上转移到大棚上。目前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鄂伦春族在清代时的葬俗习惯也与室韦民族的风葬相同,而且对鄂伦春族生活的地区与唐代室韦民族生活的区域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生活区域十分接近,所以可以判断鄂伦春族可能会是室韦民族的后裔。

在新唐书中对于室韦民族的居住环境有相应的记载,表明当时室韦民族为了躲避飞蚊多以巢居为主,即在树止巢居。平时住在利用草或是皮子搭建起来的帐篷内,这与鄂伦春族居住的仙人柱十分相似。在迁徙时也随之带走。由于冬季十分寒冷,则会选择进入洞穴中居住。在史料中对于唐代室韦巢居和穴居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也充分地说明当时室韦民族还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

四、室韦与唐的关系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关于室韦向唐朝朝贡的记载。如“武德中,献方物。贞观三年,遣使贡丰貂,自此朝贡不绝。”、“贞观五年,始来朝贡丰貂。”由此可以看出,从唐高祖时期开始开始,室韦和唐朝之间就有了往来,而且唐太宗时室韦开始向唐朝贡。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内,东突厥灭亡,由于长期以来室韦依附于东突厥,在东突厥灭亡后室韦无所依靠的情况下只能归附于唐朝。东突厥在贞观四年时由唐朝将其击破,擒获了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自此后,室韦开始归附于唐朝。而且唐朝在贞观三年置师州安置契丹和室韦。即从唐太宗开始,唐朝开始实行对室韦进行管理,而且到了天宝年间,所管辖区域内的室韦人口增长了好几倍之多,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室韦归附于唐朝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进步。在唐玄宗时,又设置了室韦都督府来进一步加强对室韦的管辖。在相关的史料中都有所记载。由此可以看出,室韦对唐朝忽降忽叛,这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室韦会随着唐朝的兴衰来决定依附于唐朝还是叛出唐朝,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室韦民族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室韦民族的忽降忽叛与其所处之地较远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唐朝强盛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但在唐衰落时,其他少数民族则会强盛起来,这就会在一程度上限制或是隔绝室韦与唐的交往。。

五、结束语

在唐朝时期的室韦民族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夷族特征,而且在唐朝末期,在颉戛期人打击下,回鹘汗国被击败,从蒙古草原逃走,这使室韦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开始向西迁徙并开始发展壮大。在唐代室韦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室韦民族中的一支是当前蒙古人的直系祖先,生活在现在的呼伦贝尔地区,岗嘎墓群出土的随葬品进一步提供了室韦人在此居住过的依据。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室韦民族顽强的生存和发展,并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为呼伦贝尔地区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张久和.室韦的经济和社会状况[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1):28.

[2]刘光胜,郑英德.试论室韦诸部都是蒙古族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5):1.

[3]张久和.南北朝隋唐时期室韦地域考——室韦史研究之一[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1(10):28.

K06

A

猜你喜欢

鲜卑呼伦贝尔部落
醉美呼伦贝尔大草原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闫锡聪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来自稳定同位素分析证据 鲜卑族的生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