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及其相应的思想素质教育路径

2016-01-31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学院心理

周 耕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及其相应的思想素质教育路径

周耕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独立学院学生有着相对脆弱的心理及相对消极的思想价值取向。这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中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为使他们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额外强化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这需要我们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相应的心理、思想特点,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舆论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引导,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

独立学院是我国新型的办学模式,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1]它的学生在录取批次上介于普通本科与专科之间,他们是一个特殊层次的本科学生,这也造成其心理、思想上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独立学院“应用型”办学模式下,如何针对他们相对特殊的心理、思想特点对他们进行培养,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使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思想素质,就成为当前独立学院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引致的学生心理变迁及价值倾向

独立学院由于其独特的定位和办学特点,使其要在高考统一招生计划基础上降分招生,它的分数线往往比二本分数线低20~40分,往往被视为本科三批招生。这种招生录取上的特殊性,使一些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看待自我身份时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

(一)自尊心强、自信心弱,有些许挫败感

有些学生认为独立学院比普通高校低了一个档次,比别人矮一截,怕他人另眼相看,所以他们常常掩盖自己的“独立学院”身份,这使他们的自尊心饱受煎熬。甚至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已经进入学校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却依然无法摆脱这种高考“失利”的挫败感。相应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有明显回避失败的行为和倾向性。他们在很多看起来并不困难的任务前面,会设置较低的期望值,并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性。一些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防御性悲观”。防御性悲观是一些独立学院学生的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他们往往会采取这一策略来回避因失败或表现不佳而带来的负面结果。研究发现,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防御性悲观现象。[2]

(二)较难适应学费与文凭间的落差,易产生虚无主义价值倾向

独立学院由于其独特的定位,使其按办学成本收费,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学习成本较高,相比二本学生约高出几万左右。一般而言,高学费下,独立学院的学生和家长们相应地对学校也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但是独立学院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社会对独立学院认同度并不高,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民办教育、三本招生”的认识层面上。更雪上加霜的是,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从2012届毕业生开始将全部由独立学院单独颁发,于是高昂的学费和严峻的就业现实一下摆在他们面前。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年轻学子们事先勾勒的人生蓝图瞬时变得遥不可及,当这种高期望破灭时,他们容易滑向虚无主义的价值泥潭。

(三)自我意识突出,责任意识淡薄

面对社会对独立学院认知的误解,独立学院大学生们急需社会对其身份的认可,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过,在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权利意识强,责任意识弱。独立学院中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在家庭的呵护下他们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往往自我优越感强,好以自我为中心,渴望在交往中凸显自我价值。当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导致一种心理失衡,慢慢走向网络,重视网络虚拟的人际关系而漠视现实生活。网络的虚拟性很容易使学生的身份和行为得到隐藏,这就更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责任意识,由此失德或缺德的事件逐渐增加,造成他们的价值观错位并进一步将其社会责任感弱化。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思维方式

(一)学习动机功利,求知欲望不高

独立学院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它需要和市场结合,不管是其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趋利性,这就使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一开始就带有功利化倾向。很少会有学生从探寻真理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加上内心深处还背负着高昂学费的压力,学生们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同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也导致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只对市场需求强烈的课程和科目感兴趣。他们努力考取各类证书,更注重就业素质的提升以增加未来的就业成功率。他们热衷于参与各种社团、社会活动,却将自己的主业晾在一边。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上学期间煞费苦心地想在社团谋个一官半职,好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

(二)知识掌握僵化,融会贯通能力不足

从录取分数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存在明显差距。不过,这种差距并不是学生智力水平上的差距,更多的是背后暴露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尽管独立学院学生都受过系统的、完整的中小学教育,知识含量并不匮乏,但其学习能力明显滞后,普遍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他们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依然按照中学阶段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缺乏融会贯通能力。由于大学与高中教学方式的差异,有些学生一时之间很难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往往只知其形,不知其意。这种学习方式上的短板使他们在面对相对抽象也更为复杂的知识内容时比较吃力。

(三)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相对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们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思想开放,更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他们在学习时比较喜欢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内容,对于需要进行深刻理论思考的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态度。而很多责任心较差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口味和更好的期末评教结果,在授课中不断把内容浅薄化、形式娱乐化,造成整体上“大学教育小学化”。这些因素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足,无法深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时比较盲目,随意性较大。这种状况是目前我们教育的一个通病,只不过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相对独特的心理及思想特点,这一问题表现在他们身上时更为放大了。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路径探寻

(一)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以往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侧重于对思想政治知识条目的考核,而不是考查学生对相关理念价值有多深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而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不能仅以一种直观、显性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同时注重隐性教育,强调利用学术报告、学校庆典、毕业典礼等活动以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即使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也要以更加内涵的方式渗透主流价值观、唤醒其现代公民的责任感。另外,我们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仅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力承担的任务,还要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在文科生中我们要侧重培养他们向善的人文关怀,在理工科生中我们要培养他们求真、细致的价值追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参透、交叉,强化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良好的三观。

(二)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舆论环境

除了学校有意识地思想政治教育外,独立学院学生所处的舆论环境对其价值观塑造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舆论环境往往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传播快速。尤其是舆论环境一旦形成,就可以无处不在地对学生进行“教化”。独立学院学生反思能力相对不强,容易在社会舆论的环境中迷失自己。马克思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社会舆论的传播,但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和宣传,澄清重要概念,避免以讹传讹。因此,独立学院在强化传统媒体正面作用的同时,更要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及时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打造有自主话语权的自媒体,如完善校园网站,建立学院权威的微博、微信平台,将积极的价值观通过网络手段、用轻松的网络语言进行演绎,使学生始终处一种积极的舆论氛围之中。

(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进行价值观引导

独立学院的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惰性和乏于思考等原因,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注意,其思想价值中属于知识性匮乏的部分要正面、直观地进行教育,对于那些属于价值混淆,或有逆反价值取向的地方要灵活地采用侧面的、隐性的价值观引导。要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感性认识突出的特点,着重把榜样教育与典型示范有机结合,使理想信念树立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另外,同样针对“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特点,独立学院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及对工作的认真与专注等,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独立学院在强调“应用型”的同时,要把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强调“立德树人”。在这一过程中要从细微做起,注重独立学院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日常公德行为的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形成自觉文明的行为习惯。

综合来看,我们要积极借鉴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最新成果,用有针对性的形式,把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给他们。同时通过对他们进行积极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思想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利益问题,使他们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并成为高规格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王东平,杨斌,李丹等.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状况及其管理创新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283-287.②金德凤.独立学院大学生成就目标、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3(21):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G41

A

本文为2015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类)“突破‘单向度的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素养延伸研究”(项目编号:2015GXJK183)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为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辨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023)的阶段性成果。

周耕(1980-),男,内蒙古通辽市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应用型学院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