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草原建设的老问题和新方法研究

2016-01-31杜保军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饲草料牧区畜牧业

杜保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2)

新疆草原建设的老问题和新方法研究

杜保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2)

新疆是我国重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原面积辽阔,居全国第3位。广阔的草原不仅为新疆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祖国西部边陲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将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草原保护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全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支持力度,特别是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使新疆草原建设保护利用面临着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很有必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统筹施策,进一步做好草原建设工作。

1 新疆草原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草原保护与建设,新疆草原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但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生产利用中还存在草原退化、草畜不平衡、季节不平衡和水草不平衡等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草原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目前,全疆8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其中40%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了30%~50%,理论载畜量下降了近20%。20世纪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时,全疆天然草原的理论载畜量为3224.86万羊单位,由于草地退化,据估算目前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仅为2400万羊单位左右。草地沙化趋势也未能根本扭转。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的沙质荒漠放牧场,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沙丘年均活化面积220km2,沙漠南缘沙丘普遍活化,并以每年0.5~2.6m南扩。20世纪60年代,全疆盐碱化土地面积66.67万hm2,到80年代末增加了101.6万hm2,占全疆耕地面积的1/3。近年来,虽然采取了积极治理,但草原盐碱化问题依然突出。

二是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牧区已有70%的牧户实现了定居,但仍有很多牧民尚未实现定居。由于牧区水利建设滞后,目前全疆牧区人工饲草料地建设与实现牲畜冷季舍饲要求的2~3.33hm2标准还有较大差距,部分牧民仍然沿用“四季游牧”的传统生产方式。

三是草原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低,草原建设利用科技贡献率不高。目前,草原畜牧业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为主,规模小,许多大型农业机械无法在牧区推广应用,许多实用科学技术无法有效推广。无论是天然草原、人工草料地、还是牲畜资源,都无法发挥整体资源优势。

四是牧区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由于总体牧区家庭户均饲养牲畜规模偏小,劳动力相对富裕,但由于受语言、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牧区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即使外出务工的,也是临时性、季节性务工为主。人畜转移困难,实现草原牧区“人草畜”平衡发展难度大。

2 新形势下加快新疆草原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牧区经济发展,是深化牧区改革、发展牧区经济、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需要,是改善牧区文教卫生条件、提高科技推广应用水平、推动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自治区积极实施两个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提出如下建议:

2.1 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

立足牧区资源和产业优势,以转变草原畜牧业方式,建立新型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为主线,以新型养殖技术为支撑,以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益为核心,在保护区草原生态前提下,坚持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建设人工草地,通过结构调整,增加种草面积,大力建设养殖小区、种畜场等基础设施,为实现草原畜牧业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创造条件。大力扶持牧民经济合作组织为牧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有条件的地方支持鼓励家庭牧场发展。将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富余劳动力转移,牲畜实现冷季舍饲,暖季放牧,草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2 强化草原保护管理

一是建立严格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推行,根据草原类型和生产能力制定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出台基本草原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基本草原保护责任制,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二是加快草原功能区划。根据各地草原资源特点、生态立地条件、生产利用方式,划定草原主体功能区。伊犁河谷、塔额盆地和阿勒泰山区,坚持保护、建设和利用并重,天然草原保护和人工草地建设一体化配置,结合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大力实施减畜、换畜,转移畜牧业生产能力;天山北坡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和利用并重,严格水资源开发,以水定地、以草定畜,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高效畜牧业;天山南坡坚持农牧结合,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特色养殖,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种植业,形成“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坚持生态保护为主,以禁牧为主要措施,实现草原休养生息。

三是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按照《草原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草原法〉办法》的规定,进一步理顺草原承包管理机制,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符合政策、维护稳定的原则,妥善解决草原承包历史遗留问题,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草原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草原承包监督管理,统一草原承包操作规范、承包合同文本以及文档管理。

2.3 加大草原建设工程力度

一是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落实和定居兴牧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工程的实施范围,完善工程建设的内容,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加大人工饲草料地、牲畜棚圈建设力度,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益。启动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现有草原保护区建设,加快建立甘草、麻黄草、罗布麻等优势特种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以及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等特有生境草原保护区。

二是加快实施牧区水利工程。新疆是干旱荒漠区,水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因素。2003年,为了加快牧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保护草原生态,自治区编制完成了《新疆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及实施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有关部委。2008年、2009年两次对该规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规划实施范围涉及全疆13个地州77个县(市),建设水利工程405项,可配套78.78万hm2饲草料地,其中新增人工饲草料地40.51万hm2,改良草地补充灌溉11.84万hm2,节水改造19.09万 hm2,结构调整7.35万hm2,总投资90.77亿元。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是牧民定居人工饲草料地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建议尽快组织实施。

2.4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牧区水、电、路、通讯、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建议国家发改委协调建设、水利、交通、国土、畜牧、林业、农业、电力、文教卫生等部门进一步加强牧区水、电、路及卫生室、文化室、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定居点道路和电力建设纳入电网改造和村村通工程,保证每个定居点都有通往主干道的乡村公路。人畜饮水要保证,水源要符合人畜饮水标准。

猜你喜欢

饲草料牧区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映像畜牧业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映像畜牧业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