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体会

2016-01-30金和昌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母源法氏囊雏鸡

金和昌

(甘肃省永靖县畜禽场,甘肃永靖 7316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体会

金和昌

(甘肃省永靖县畜禽场,甘肃永靖7316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闭眼、缩头、垂翅和高度虚脱,剖检胸肌、腿肌出血,花斑肾,肾小管有尿酸盐沉积和法氏囊肿大、出血。

1 流行新特点

(1)发病日龄不限,病程延长.5日龄幼雏发生比较多见, 90日龄青年鸡也常见;3周龄前的幼雏发病时有的病程可达2周以上,并且同一批鸡发病2~3次.与传统报道的IBD主要发生于3~5周龄最易感染期限有提前和退后的趋势,与习惯认识的IBD发病病程1周左右,于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4~5d达最高峰, 8~9d基本停息也有所不同。

(2)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不典型,出现了亚临床IBD,幼雏主要表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头闭眼、呆立一隅、拉白色稀便,剖检胸肌、腿肌肉出血明显,法氏囊肿大、出血,呈紫葡萄样,发病率低,死淘率高.而最近几年3~5周龄雏鸡发病后约有10%鸡群症状不明显,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嗦囊肿大、粪便灰白,剖检时腿肌仅有针尖大的出血点,肾脏变化不明显,法氏囊缺乏特征性病变,仅有少量黄色或白色胶冻样液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但对后期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

(3)有明显季节性和品种性差异,一年四季均可流行,每年5~10月份呈高峰趋势,各种鸡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和流行,肉杂鸡发病率高于肉鸡,肉鸡的发病率高于蛋鸡,该病主要取决于母源抗体、饲养管理、各种疫病防治等。

(4)混合感染明显增多,间接损失增大,在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的同时,常见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曲霉菌病等并发感染,致使死亡率明显增高,可达80%以上,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后鸡体内免疫机制被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继发新城疫、支原体病、盲肠肝炎等病,生长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5)免疫鸡群仍然发病,不少鸡场已反复多次用传染性法氏囊活苗免疫,使用传染性法氏囊高免卵黄予以治疗,但仍然发病,一是目前出售冻干苗对法氏囊有轻微损伤,保护率并不高.二是由于疫苗中和及接种应激,环境中IBDV就乘机入侵而发病,三是饲养条件差,影响IBD的防治效果,四是IBD毒株出现了变异,五是用IBD高免卵黄后,不接种IBD疫苗。

2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羽毛松乱、呆立一隅、垂翅缩头、排白色黏液性稀便.剖检可见胸、腿肌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尤其是腺胃与肌胃交接处有出血带,法氏囊肿大、出血,似紫葡萄样,囊内浆膜面上覆盖有淡黄的胶冻样渗出物,肾肿大,呈花斑肾样,个别病例肝脏略呈土黄色。

3 实验室珍断

3.1病毒分离鉴定

取发病法氏囊,经磨碎后加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悬液,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加入青霉素、链霉素作用4h,无菌检验,经尿囊绒毛膜接种9~12日龄鸡胚,受感染的鸡胚在3~5d死亡,可见到胚胎水肿、出血。

3.2琼脂扩散试验

病死鸡法氏囊,经磨碎后加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悬液,与标准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在37℃的恒温箱中保存24h后观察,被检的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之间产生明显的白色沉淀线,表明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10%。

3.3人工发病试验

取病死鸡有病变的法氏囊经磨碎制成悬液无菌处理后,经21~25日龄易感鸡滴鼻和口服,在感染后48~72h出现症状,死后剖检见法氏囊有特征性病变。

4 预防及治疗

(1)对养鸡场地首先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烧碱、氯制剂、甲醛等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应按计划定时使用.加强对雏鸡的饲养管理,经常保持好室内的温度、湿度、密度,以增强鸡的自身抵抗力.要做到适时、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推荐程序A:已知有较强母源抗体鸡应在18~21日龄用IBD中等毒力苗进行首免,32~35日龄进行二免;B母源抗体低的雏鸡应在3~10日龄用IBD弱毒苗首免,10~14日龄进行二免。

(2)发病后紧急接种高免卵黄,皮下注射治疗每只1~1.5ml,500ml高免卵黄内可加800万单位青霉素和100万单位链霉素;自接种高免卵黄5~7d,再接种IBD弱毒力苗滴口.在饮水里添加电解质,并且在治愈后注意营养的补充,以增强其机体抵抗力;添加抗病毒、抗细菌药物及有利于消肾肿的中草药,对此病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选择有效消毒药物,加强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

5 体会

(1)近几年,造成IBD广泛发生的原因主要存在:一是养殖户认为用高免卵黄接种过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用高免卵黄紧急接种,被动输入抗体很难维持一定时间,由疫苗接种机体而产生的主动抗体,才能有效稳定抵御病毒的侵袭和致病作用,仍需被防一次IBD疫苗.二足养殖户防疫次数过于频繁,防疫程序不合理,疫苗间相互干扰,影响抗体产生,一般间隔5~7d再用疫苗.三是球虫病、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使免疫应答效果明显降低,与其他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时,影响IBD的防治效果.四是饲养管理粗放,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差.因此,在每批育雏鸡后,应加强环境消毒工。

(2)接种IBD冻干苗(中等毒力苗或弱毒苗)2~3d,发病率相对变高,对雏鸡来说是由母源抗体保护转变为疫苗抗体保护的过程,这种转变不可能没有空隙,由于母源抗体中和,疫苗效力尚未发挥,有时导致少数鸡感染或近似发病,也有的是鸡本身已经处于潜伏期,受疫苗刺激而加速发病.加之用过疫苗后有免疫应答反应,对法氏囊有轻微损害,笔者的免疫经验:IV系+ H1205日龄1.5倍量滴鼻点眼,10日龄IBD弱毒2倍量滴口,同时新支法三联苗颈部注射0.5ml/只,15日龄Ⅳ系+H1202倍量点眼,22日龄IBD弱毒苗2倍量滴口,从而有效遏制了鸡IBD的发生。

猜你喜欢

母源法氏囊雏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禽法氏囊发育与免疫功能研究新进展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防治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上的推广应用研究
雏鸡喂醋成活率高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和县肉鸭AI母源抗体消长规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