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沉静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

2016-01-29桑林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氛围阅读教学

桑林美

[摘 要]阅读教学中设置适切可感的阅读情境,进行沉静氛围的营造,能使学生的身心浸润在课堂之中,从而深入感知文本。教学中要设置问题障碍,强化思考的深度;明确价值主旨,提供辨析的资源;拓展学生视阈,开阔思维的空间。

[关键词]阅读教学 氛围 沉静 沉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0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小学阅读教学已经不再追求低年级的那种喧闹、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式了。相反,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沉静氛围的营造,从而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对文本感知的深入化。

一、设置问题障碍,强化思考的深度

课堂提问是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文本,促发学生思维运转的有效策略。但不少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经常是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和深入的思考就忙着举手发言了,结果不是流于表面,就是因为操之过急而引发笑话。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设置一些障碍,以强化学生思考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总结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纷纷运用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等词语进行概括与提炼。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这些标签式的语言符号,而是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用哪些事件与细节将人物的特性表现出来?原本喧闹的课堂一下子沉静了下来,不少学生重新开启了默读模式。正是在这种寂静氛围下的阅读,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文本进行了深入对接,学生不仅发现了作者运用事例展现人物特性的手法,更感知出事件的层次性和条理性。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将自我认知停留在统一化、刻板化的形式中,而是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品悟中丰富体悟,从中感受人物的内在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时,应提供一些延缓的时机,为学生设置一些思维障碍,让他们停下急于向前的步伐,使他们在思想上更重视问题,促进其思维意识不断走向深刻。

二、明确价值主旨,提供辨析的资源

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这两大点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并不存在同等重要之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有失偏颇。任何一种关注形式而忘却意蕴,关注文意而忘却本质的行为,都会造成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偏离。

例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教师从小说这一文体创作的基本特色入手,对作者的表现手法、遣词造句等精妙艺术进行了深切体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禁锢在语言形式这单一的模式中,而是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散发出来的人文意蕴出发,提出问题:全部游客与船员都已经得救,船长也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为什么还要选择与船共存亡呢?教师的这一提问为原本顺风顺水的课堂制造了不少的思维难点。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教师穿插了“9.11”事件中消防局长的责任意识,还有“5.12”汶川地震中武警官兵舍生忘死的可贵精神的展现。最后,教师出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语,引领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深入内容中进行感知,从而为深切体验哈尔威船长的内在品性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文本为认知原点,结合古今中外各种典型的历史事件进行旁征博引,为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人物等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获得了生命意识的不断成长。

三、拓展学生视阈,开阔思维的空间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视野也逐渐开阔。一本薄薄的教材、一篇有限的课文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趋高涨的认知需求。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补充全新的元素,既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学生从不同侧面感知课文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

例如,《月光启蒙》这篇课文就以大量的篇幅直接展现了母亲所歌唱的童谣、歌谣的内容,为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教师直接补充了清代学者周寿昌的《晒旧衣》一诗。学生读到这首诗时就立即与课文中母亲的形象进行了有效对接。他们有的放声吟诵,有的颔首轻吟,有的还将其与课文中的童谣、歌谣相对比,找出了它们内在的异同点,形成了浓郁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则将教学的内容和盘托出,这对于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的情感和价值思路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试想,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每次都能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认知文本和情感内容,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意识的提升将具有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啊!

这样的形式不费口舌、不费精力,但却在日积月累和厚积薄发中为学生思维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跑马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追求生动形象的课堂,但这种形象生动并不仅仅止步于形式层面,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更需要沉静的氛围去撩动学生思维的运转和心灵的释放。沉静并不意味着死寂,安静的表层下蕴涵的是思维不断暗涌的潮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避免浮于表层的现象,真正浸润到文本的深处。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氛围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