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北京田径世锦赛探究中国田径运动的蜕变思路

2016-01-29王电海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滁州239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新格局

王电海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 滁州 239000)



从北京田径世锦赛探究中国田径运动的蜕变思路

王电海(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以北京田径世界赛为基点,着力总结和揭示当前世界田径呈现的新格局特征,结合中国田径队在本届世锦赛的成绩,探讨了新格局下我国田径运动的蜕变策略,旨在为我国田径通往里约奥运会和制定长远战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当今世界田坛呈现多元化、一体化、高标化、反传统化等新格局特征,当前中国田径应继续拓宽后备人才选拔途径,积极与世界田径的主流接轨,采取训赛结合、请进来走出去、团队优势带动单项等战略,同时改革国家队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的培训和选拔机制、全面提升运动员的职业素养、细化训练管理部门等。

[关键词]北京田径世锦赛;中国田径;新格局;蜕变思路

田径历来是奥运赛场金牌产出大户,一直是各国必争之地,因此备受各体育强国的高度重视[1]。2015年北京田径锦标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带动了世界田径的向前发展,产生新的格局,也将我国的田径运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自从2010年成功申请北京田径世锦赛以来,我国田管中心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1516突破行动计划”、部门改革、请进来走出去等,力图中国田径的新腾飞。北京田径世锦赛不仅是里约奥运会前的一次田径大阅兵,也是对我国田径实施新思路的一次效果检验。面对即将到来的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中国田径队能否延续北京世锦赛的荣耀,关系到我国田径运动能否在力求新蜕变的思路上继续前进。为此,笔者以北京田径世界赛为基点,着力总结和揭示当前世界田径呈现的新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田径的深化改革提供些许理论参考和策略,以期助力于我国田径运动的新腾飞。

1当前世界田坛的新格局特征

从现代奥运会诞生起,田径的发展趋势一直被欧美国家所主导。无论是世锦赛还是奥运会等重大田径赛事,都呈现欧美对抗局势,亚洲及其他几大洲国家基本都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这一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发生改变,非洲少数国家在中长项目上开始崭露头角。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田径逐渐展现出其独特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的是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为代表的中长跑,奔驰在各个田径赛场上,摘金夺银,大有垄断中长距离项目的趋势。其次,美洲国家牙买加近年来在短距离项目上人才辈出,短距离项目逐渐形成传统化。以中国、日本等为主的亚洲国家也在不停追赶欧美的步伐,在每个时代的轮转中,总有个别项目星光闪耀,如20世纪90年代的马家军、21世纪以刘翔为代表的亚洲跨栏,使得世界田径格局逐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透视北京世锦赛可以发现,世界田径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已经出现一些新特征。传统田径强国如俄罗斯、美国,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一些国家在巩固原有地域性和传统型项目的基础上,向新的竞技项目发起金牌冲击,并取得了多项突破。北京田径世锦赛如同一阵春风,给世界田径格局带来新变化,也让世界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充满了更多期待。

1.1多元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田径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美俄两强长时期的博弈。几十年来,虽然会有若干国家在某些项目上抢夺风头,但世界田径依然呈现美俄两强争霸的格局,其他国家只能在某些项目上偶露峥嵘[2]。然而,从第12届柏林世锦赛开始,世界田径格局悄然发生变化,美俄之间竞争依旧存在,但以肯尼亚和牙买加为代表的径赛国家,逐渐形成赶超之势。虽然在第13届大邱世锦赛上这一势头被美俄暂时压制,但已经无法阻止世界田径多元化的真正到来。从表1来看,在第14届莫斯科世锦赛上,美国和牙买加金牌数量首次持平,均为6块,第1名和第8名金牌数量也缩小到5块,第1集团国家金牌数量分布成均衡化,和第2集团的差距显著缩小。这一趋势在第15届北京世锦赛上继续得以体现,虽然采用积分制使得美国仍占据第1位置,但按传统金牌榜来排位,肯尼亚和牙买加则占据前2名,美国第3,英国以4枚金牌领跑于第2集团阵营。而传统强队俄罗斯甚至被挤出8强之外。

表1 第10~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8名国家及金牌数量

表2 第10~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奖牌分布国家

从表2奖牌分布国家情况来看,世界田径多元化趋势无法阻挡,即世界田坛的舞台角色不再是少数国家担任主角,而是不分地域、贫富、种族等,更多的国家登上世界田坛的领奖台。第12届世锦赛是由32个国家分享了奖牌,但从13开始届开始奖牌分布国家骤增,虽然第14届奖牌分布国家数量稍微下滑,但相比第11、12届仍成上升态势,而到第15届北京世锦赛达到历史最高峰43个。这些都创造了田径世锦赛上的历史,数据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各国对金牌荣耀的渴望,一枝独秀或是两强对话的局面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世界田径多元化新格局已经真正形成。

1.2一体化

世界田径一体化主要体现科学训练体系的广泛共识和采用、竞技成绩的奥林匹克精神等。从近几届田径世锦赛来看,一些田径“新贵族”频繁出现在金牌榜前8名,如北京世锦赛第4名的英国、第6名的波兰及第8名的加拿大等。这些都得益于世界田径一体化的形成和不断加速。获得5000和10000m两枚金牌的英国运动员法拉赫,出生于非洲索马里,但实际从事长距离跑项目的启蒙训练发生在英国,而长距离历来被认为是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地域性、垄断性项目。中国田径队队获得4×100m接力的银牌,固然有运气存在,但和中国短跑队近年来接受海外训练,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共同竞技、同场对抗是分不开的。可见,在开放年代的今天,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秘密武器,而是惠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各国运动员经常相互学习、交流、比赛,各种训练理念和方法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促进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世界田径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如中国短跨跳、竞走等项目的教练员,大多是世界著名的高水平训练专家,带出过很多世界冠军,其训练体系和理念都处于世界领先。

世界田径一体化还体现在运动员对竞技成绩态度的一致性。出于商业和经济的需要,运动员每年都要参加多次重大比赛,各国高手同场竞技,彼此了解并产生共同语言,惺惺相惜,运动员在比赛时不再有海外感和异国感,相互之间也如同一家人,无论比赛结果如何,都是相互鼓励和祝贺,如美国队因出接力区被剥夺男子4×100m银牌,队员却拥抱银牌获得者中国队队员以示祝贺,体现出极高的体育道德。

1.3高标化

由于先进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广泛普及,伴随着各国竞技水平的迅速提升,使得比赛竞争日益白热化,大部分竞技项目出现“高标化”趋势,即参加比赛的“门槛”呈现高标准化、高水平化和高度稳定化。如参加男子100m决赛的9位运动员,进入决赛成绩都在10s以内,这对于亚洲国家来说,进入决赛已经就是创造亚洲记录和亚洲历史。而男子跳高决赛经过激烈比赛之后,出现4位并列第一,必须通过加赛以跳次成败来决出冠军的少有局面。这些都在向世界各国传递着信息,即比赛的高标化、高“门槛化”已经逐渐成为田径比赛发展趋势和特征之一,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体现着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激励着世界各体育强国都需要重视项目基本功的训练,坚持训练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才能够跻身世界田径赛场。

1.4反传统化

北京田径世锦赛,除了中国队令人惊喜的表现外,带给世界更多惊叹的就是一些国家敢于挑战和打破传统田径强国对某些项目的长期垄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长期以来,由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盛产优秀中长跑选手,在历届重大田径比赛中上始终处于垄断地位,以至中长跑项目都被认为是非洲的传统优势项目,具有不可改变的地域性特征。然而在北京田径世锦赛上,肯尼亚的耶戈以掷出10年来最好标枪成绩获得金牌,向世界证明非洲人不仅仅只局限于中长跑,也能在其他项目上取得突破。在一些欧美长期霸占的项目上,荷兰女运动员斯佩尔斯夺得了100m银牌、200m金牌,一举打破黑人选手对该项目垄断的局面。南非选手范尼凯克在男子400m项目上摘金,厄立特里亚小将格布雷西拉西耶锁定男子马拉松金牌,加拿大人巴贝尔和德劳因分别夺下男子撑杆跳和跳高冠军,都用行动向那些传统项目强国发起挑战。

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发生的黑马频出现象,宣告着未来世界田径领域正发生着反传统性的变化。一些传统项目的国家,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正向其他竞技领域开疆拓土。在科学训练理念和方法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增强了在各竞技项目进行尝试和挑战传统项目强国的信心,不再畏怯那些长期被体育强国垄断的运动项目。这些都是世界田径的福音,不仅促进了世界田径的共同发展,也更有利于田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动和普及。

2新格局下我国田径运动的蜕变策略

北京田径世锦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仅是中国田径队出征里约奥运会前的热身和实力检验,也是对其整个训练体系的一次评估和反馈,总结优势,发现不足,为中国田径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策略。

2.1拓宽后备人才选拔途径

中国田径的春天在于未来,而未来在于厚实的后备人才梯队的累积和建设[3]。目前我国田径运动员采用的是“三级”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地方体校、省队和国家队组成金字塔式的选拔机制,这一机制的存在曾在一段时期内为中国田径队冲出亚洲、闪耀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体校招生的逐渐萎靡,加上基层训练的传统性和培养观念的落后、体校训练的艰苦等因素,“三级”训练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国家队对人才的需要和渴望。而学校是青少年人群聚集的最重要场所,能够为国家队补充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如在世锦赛上创造中国田径历史的苏炳添、跳高运动员王宇等,都是高校自主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而从高校培养和选拔田径尖子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路径。因此,中国田径应以“三级”培养体系为主,高校选拔和培养为辅的双渠道选拔机制,重视校园田径普及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拓宽后备人才的选拔途径,为中国田径的未来腾飞做好铺垫。

此外,北京田径世锦赛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即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不能墨守成规,应丰富选材方法,针对运动项目的不同,打破传统理念,不拘一格的甄选优秀人才。如中国田径界在短跑运动的选材上,一般观点是中等身材的选手奔跑频率会更快,因此运动员身高普遍中等化,但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这也为中国田径今后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了新思路。

2.2积极主动与世界田径主流接轨

自古以来,闭门造车都会引起竞争上的落后以及与世界主流脱节,田径训练也不例外[4]。中国田径队在北京世锦赛上的出彩表现,惹得邻国日本都坦言应打开门户偏见,坦诚向中国田径学习,借鉴中国先进的训练体系和管理模式。而中国田径队在北京世锦赛的表现,离不开近年来中国田径采取的一系列向世界田坛看齐的新举措。北京世锦赛上,苏炳添进入100m决赛,中国短跑队获得男子4×100m接力银牌等,除去个人努力外,与其坚持常年海外训练,同世界顶尖运动员同场竞技,心理意志得到磨练是密不可分的。女子20km竞走金牌是中国田径队唯一一块金牌,其背后意大利教练员达米拉诺功不可没;还有标枪教练霍恩、跳远教练兰迪等,都对中国田径在各个项目上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见,中国田径应放弃地域分歧,积极主动与世界田径主流接轨。在外教聘用上,不只看名气,更注重其执教能力和专业水准,同时重视其执教理念的本土化和来华执教的情感意愿;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训练策略,主动与世界田径先进训练体系相靠拢;采取运动员海外集训、训赛结合的训练机制,虚心了解国际高水平教练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并不断与中国运动员实际情况相结合,摸索出一套科学而又实效的训练体系。

2.3全面强化运动员职业化素养

心理状态也是运动职业化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综合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特质,很多都具有一股“匪气”和“霸气”,即在赛场上敢于和高手对抗、表现欲望强烈,能够展现自我实力甚至超水平发挥,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思想专注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如跳高、跳远等。我国跳高运动员张国伟,看似放荡不羁的外表,其实是心理状态十分稳定,这也是促成其在大赛中不断进步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关注运动员训练努力程度的同时,应注重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调节和辅导,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职业化素养。

2.4改革国家队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的培训和选拔机制

教练员是优秀运动员的挖掘者和培训者,也是一个国家田径起飞的关键“工程师”,国家队教练员更是担负着艰巨的使命——让本国田径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体育教练员培训模式,其中就包括田径专项方面的培训和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6]。随着世界田径的大跨步前进,我国现行的教练员培训模式逐渐显示出其不足和某些弊端,如缺乏较为系统的教学要求和培训管理制度,教学行为和培训理念仍墨守成规;绝大部分的培训都难以形成规模和体系;培训绩效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和转化,特别是教练员的自我训练能力、临场指挥能力、训练思路的创新能力、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训练理论方法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因此,当前中国田径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应不断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机制。从当今国际田坛来看,建立专项培训机构是教练培训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与高等院校合作模式的培训机构,一直是欧美田径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培训模式之一。令人欣喜的是,在北京世锦赛之前,中国田协已经意识到了改革教练员培训的重要性。2013年,田管中心启动了“中国田径高水平教练员训练创新培训工程”计划,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对我国田径教练员培训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和设计,不仅从教学和培训提出新的要求,也统筹抓好培训效益和质量的双结合,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在改革教练员培训体系的基础上,中国田径也应用新思维、新理念来改革国家队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的选拔机制;应结合我国田径实际状况对选拔机制进行创新,以应对当前世界田径快速发展的局面;高水平教练员的选拔应本着不拘一格的原则,仿效我国乒乓球教练员“竞聘上岗”机制,不能只看头衔和名气,注重教练员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理论学习能力;应健全竞争性选拔体系,采用“洋为中用”的策略,通过与本土教练员一起选拔,吸收一些优秀外籍教练加入教练团队。与此同时,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确保考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探索实行“多维考评”模式,优化考试测评。北京世锦赛上,中国田径闪耀世界、突破历史的一些项目实践证明,“中外合并”的教练组模式是成功而有效的,这对我国国家队高水平教练员的选拔指出了一条实效的途径。

欣喜之余,也必须冷静的看到,本土高水平教练员与田径发达国家顶尖教练员相比,差距较为明显[7]。这就不仅需要田管中心进一步采取有效手段,对国家队教练员培训体系不断进行改革,更需要本土国家队教练员虚心向优秀外教学习,将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手段植根于本土并融会贯通,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能够适应我国田径独特而实效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2.5立足科研的科学训练体系

中国田径队在北京世锦赛上共取得了9枚奖牌,积分榜首次排名第4,取得了多项历史性的突破。这与我国本土田径教练员的长期努力是分不开的,也凝聚着国家队教练员阵营中9名外籍教练的辛勤汗水。这些有着强烈投身中国田径事业意愿的外国教练,不仅给中国田径带来腾飞的喜悦,也给中国田径带来一整套科学训练理念和方法。与我国本土教练员相比,外籍教练更注重动作基本功和细节训练,从运动员长远发展出发,切实而有效的针对中国运动员建立起相对科学的训练体系。如美籍跳远教练兰迪,仅在助跑阶段的训练就持续几个月时间,直到动作相对稳定才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这在以往中国跳远训练中都不曾有过。男子跳远之所以能集体突破,和聘请了世界纪录保持者鲍威尔的美国教练有着直接关联。中国竞走队之所以能持续辉煌,近年来世界大赛不再发生集体被罚下的尴尬,和聘请了意大利著名教练达米拉诺密切相关。

很多时候,写文章的人尤其是写历史文章的人因了语言的特权,会给读者乃至后世人留下一个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结论。他没去褒谁,也似乎没去贬谁,但是总是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暗示。从个人生活态度的角度来说,任何人的任何选择都有各自的道理,甚至能够实现自己的选择,也体现了时政对人权的充分尊重。但是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说,知识分子本身站在充分领略人类文明结晶的优先角度,却不能够为社会作出相对称的贡献,似乎是非常自私的行为。今天读管宁和华歆的故事,不由得为那个妇孺皆知的“断席”故事中所蕴涵的道德标准评价所不解:华歆做错了什么?

中国竞走和马拉松近年来成绩突出、稳定,除了艰苦的训练之外,背后的“科研教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2支队伍另辟蹊径,专门聘请高校科研团队,每天测量选手们的指血和其他指标,根据各种指标、数据帮助教练组制订训练计划,实行科学训练,而这一措施在北京世锦赛上也得到了回报和体现。因此,中国田径队应持续加强科学训练与科研相结合的新举措,积极与高水平体育科研院所相结合,充分利用科研团队的技术手段,配合先进的科学训练理念和方法,为中国田径队成绩的突飞猛进提供可靠的支撑力量。

2.6借鉴和创新项目训练战略

项目训练战略部署关系到一个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崛起时间,也影响着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在北京世锦赛上,中国田径以团队配合带动单项发展的训练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在接力上,中国田径队以接力来带动短跑单项的发展,采取以苏炳添、张培萌为主的接力队常年集中训练,相互影响,提高默契度,创造了接力银牌的历史。同时,苏炳添也在团队配合中找到了自信,改进了训练方法,打破了亚洲人无法进入百米决赛的局面。其次,在其他项目上,运动员也不再是孤军奋战或一枝独秀,如以吕会会(银牌)、李玲蔚、张莉组成的女子标枪“三剑客”;男子跳高“双子星”的张国伟(银牌)和刘宇;王嘉男(铜牌)、李金哲和高兴龙组成的跳远“三驾马车”等,都彰显出团队和个人协力共同进步的巨大优势。

其实,中国队的团队配合带动单项发展的战略部署,源自于蔡振华1989年振兴中国乒乓球的成功案例。蔡振华以双打为突破口,最终在中国乒乓球整体低迷时期,获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双金牌,从而开起了中国乒乓球的中兴之路。从乒乓球这一优势项目悟化到中国田径的蜕变之道,中国田径队灵动的借鉴思维模式值得称道,也取得相应的成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田径应积极参照和借鉴国内外项目训练的成功案例,结合中国国情和自身发展状况,加以改进,不断摸索,创新项目训练战略,实现更大的突破。

2.7进一步细化和创新训练部门的改革

在北京世锦赛上,短跳项目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与训练部门的细化和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田径管理中心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旗下共分竞赛部、训练部、经营开发部等,训练部负责国家队所有的竞技项目训练。在伦敦奥运会之前,训练部没有按照项群理论对项目训练部门进行有效的细化,以致训练时职能概念模糊,难以集中注意力针对某一个项目进行强化,实际训练效果并不显著。自从北京田径世锦赛申办成功起始,田管中心将训练部按照项群特点,科学合理的分成耐力项目、投掷项目和短跨跳项目,特别是在伦敦奥运会时将短跨跳单独拿出进行重点部署,细化管理,科学训练,取得超乎预期的实效。

实际证明,中国田径细化训练职能部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帮助中国田径队在北京世锦赛上跨越低迷时期,重拾信心。因此,打破传统的职能训练部门的管理瓶颈,依据项目特点和形式需要,不拘一格的进行各种改革,释放各种激励措施,是中国田径未来发展道路上需要不断完善的举措之一。

3结语

第15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是一届成功的比赛,由于科技手段的全球化,带动科学训练方法和理念的广泛采用,更多国家渴望在世界田径赛场上崭露头角,扩大国家影响力,世界田坛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多元化、一体化和反传统化格局基本成型。同时可以看到,当今世界田坛正处于明星汇聚、竞技水平超高的巅峰时期,运动员的参赛“门槛”大大提高,世界田径舞台呈现高标化状态。

中国田径队在北京世锦赛上收获喜人,收获9枚奖牌,中国田径队收获更多的是找回信心和科学训练体系的形成。然而,中国田径应清醒意识到,欧美田径强国的底蕴犹在,以世锦赛为热身目的的一些国家如美国和俄罗斯,有可能在里约奥运会上触底反弹,这无形中给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的中国田径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因此,中国田径应坚定信心,继续保持与世界田径主流接轨,采取训赛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采用科学训练体系与科研相结合,借鉴团队优势带动单项发展战略并加以创新。同时,中国田径应放眼未来,不断细化和改革训练部门机制,注重改革国家队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的培训和选拔机制,拓宽后备人才的选拔途径,夯实田径后备基础,力争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董松,葛青,张秋亚,等.从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中国田径现状及伦敦奥运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312~317.

[2]杨静.从北京奥运会和柏林世锦赛看世界田径格局的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1):50~53.

[3]王君侠,王志莉,高中玲.从27届奥运会田径比赛谈我国田径运动的现状及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60~64.

[4]吴劲松,刘永东.雅典奥运会世界田坛的竞争格局与中国田径运动发展方向的透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89~93.

[5]詹建国,柴国荣,杨文学.从第27届奥运会透视国际田坛世界格局及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的努力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540~542.

[6]刘小龙.世锦赛在即中国全力培养高水平教练[N].中国体育报,2015-06-01.

[7]张玉泉,魏承中.从悉尼奥运会看世界田坛新格局及运动实力演变[J].体育与科学,2004,25(1):50~55

[编辑]洪云飞

[引著格式]王电海.从北京田径世锦赛探究中国田径运动的蜕变思路[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34):55~60.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34-0055-06

[作者简介]王电海(1982-),男,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体育训练、体育人文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wangdianhai1982@163.com。

[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局社会科学课题(ASS2014235)。

[收稿日期]2015-07-17

猜你喜欢

新格局
打造金融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
以人民调解为引领 高起点探索多元调解工作新格局
老牌鲁企:创新引领新格局
直销人才市场新格局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特朗普”时代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十三五”再生塑料行业呈现新格局
深化医改构建省市县联动新格局
新机制 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