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差异、竞争优势与家庭农场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6-01-29蒋永甫

新东方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场竞争优势

蒋永甫 李 良

一、问题与框架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管理企业化等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使其区别于农业公司、合作社及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随着国家政策对家庭农场经营形式的倾斜,如何发展家庭农场成为研究的焦点。何劲、熊学萍(2014)的研究表明,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具备与之相容的制度环境及配套措施。因此,必须继续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全方位扶持家庭农场做大做强,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大军,以促进中国特色家庭农场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1]。盛亚飞以上海松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为例,从稳定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深化农村的金融改革等方面探索东部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2]。郭亚萍、罗勇结合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光照充足的特点,提出发展小型生态节能型家庭农场的规划和设计思路[3]。朱学新以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为背景,探索家庭农场的区域化发展路径[4]。苏昕等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适度规模问题,提出要探索构建有益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5]。相关研究表明,家庭农场发展需要考虑我国农业经营的区域差异,根据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及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家庭农场发展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首次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企业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竞争优势,即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6]。如果企业参与所有市场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其竞争对手的成本,那么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能够提供给客户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具有独特性的产品,那么它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差异化的优势。其中,“低成本竞争优势”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以特殊资源为基础的资源经济优势(如特殊的物产资源、较低的原料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等)、拥有与竞争者低成本战略相当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可控的适度规模经济。采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必须整合和开发所有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着重降低成本的运行空间,强调从一切资源中获得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即较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以创造更契合客户需要的差异型产品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由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更难以模仿,可以将竞争优势较长期的保持下去。波特将获取不同层次竞争优势的方法总结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7]。

家庭农场,既保留家庭经营的传统优势,又融合了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是适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创新。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家庭农场选择低成本的发展战略,必须依托当地特殊的资源禀赋,提供特殊的农产品,同时通过改善家庭农场内部的生产结构和管理,来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同时通过优化资源的组合与配置,实现家庭农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低成本战略优势。

家庭农场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就是要在产品、经营、市场渠道等方面实现自身发展的竞争优势。一是农产品的差异化。农产品的差异化使家庭农场独具鲜明特色,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生产差异化的农产品来实现竞争优势。家庭农场根据区域市场环境,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优化农产品的质量、功能等,区别于同类对手和其他经营主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结合现代农业理念,生产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以迎合当代人的消费需求观念。二是农场经营的差异化。传统的家庭农场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现代家庭农场要突破种养的局限,融入休闲、观光、娱乐等因素。家庭农场经营的差异化使其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三是市场渠道的差异化。在市场运作渠道上采取差异化战略来提升竞争优势,更有利于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其他经营主体形成互助,或是通过农产品与超市对接的方式优化销售渠道,以获取区别于其对手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根据农业部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对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我国正处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起步阶段。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计87.7万个家庭农场,总经营耕地面积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统计显示,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的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8]。如表1,在全部被调查的家庭农场中,经营的类型以种植、养殖为主,从事混合经营、多种经营的家庭农场并不多。经营规模方面,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有200.2亩,50亩以下经营规模比重最大,占总数的50%以上,经营规模越大其数量相对越少,小规模经营成为我国家庭农场的主流。

表1 家庭农场的数据特征

从经营收入来看,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的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的收入是18.47万元。地方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发展也给予了政策倾向和管理服务。在调查的家庭农场中,3.32万个家庭农场被有关部门认定或注册,其中1.79万个在农业部门认定,1.53万个在工商部门注册[9]。2012年,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资金达到6.35亿元,我国各地家庭农场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家庭农场在培育和发展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在发展家庭农场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如表2所示,在家庭农场的注册数量上,浙江的总体数量远超广西,两者都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要经营范围;经营规模方面,在较高流转率的带动下,浙江家庭农场总经营耕地面积是广西的20多倍,户均经营耕地面积是广西的2倍多;从家庭农场的经营收入来看,无论是总经营收入还是户均经营收入,浙江都遥遥领先于广西。

表2 浙江、广西家庭农场基本特征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很强的区域差异,地区的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中、西梯度递减趋势,这种区域差异进一步影响了不同区域家庭农场的发展。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地区家庭农场的培育与发展。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在农业部确定的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和服务试点的33个省区,目前共有家庭农场6670余家,主要集中于中东部政策配套较好、家庭农场发展较早的上海、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家庭农场仍以种植业为主[10]。我国示范性家庭农场大部分都发育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一批家庭农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模式,浙江宁波、湖北武汉、安徽郎溪、上海松江、吉林延边等地的家庭农场发展各具特色,快速发展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五大样本。由此看出,在培育和发展规范性家庭农场上,东部地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领先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家庭农场上的快速发展,受益于该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的优越。

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GDP总量分别为32.23万亿、12.73万亿、12.6万亿,东部地区是中部地区的2.5倍、西部地区的2.6倍;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6.24万元、3.54万元和3.45万元,东部地区分别比中、西部地区各多约1倍;另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万元,较中部地区0.84万元、西部地区0.68万元有明显优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家庭农场在发展上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东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镇化,如打开市场的需求,拓宽农民创办家庭农场的渠道和提高农场融资空间,冲击农民保守的思想观念,对农户加快家庭农场培育有较强的刺激效果。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进程动力不足,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区位条件不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相对降低了农户发展家庭农场的意愿,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发展家庭农场的规模和速度,资源要素的禀赋也制约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从表中数据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远远低于中西部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具备良好的农业资源与能源原料资源。然而,在发展家庭农场的事实上,西部地区特色资源开发结构不合理,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造成该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力不从心;东部地区区位条件优势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接近市场,降低农场对外的运输成本,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土地的效率,优化农场的发展结构。

第二,家庭农场是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受土地面积的制约。如何更好地实现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关键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受农业外部经济条件的制约,土地流转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或者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城郊周边的农村地区,由于毗邻城市圈,非农就业机会多,非农收入高,农户外出务工的比重高,对于闲置的土地没有多余的能力进行耕种进而流转给各类经营主体,因而农地流转的比重较高。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将土地留给家里剩余的劳力进行耕种,即使没有劳力,很多农民要么将土地闲置,要么将闲置土地交给亲戚邻居耕种,而不会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对于这部分农民来说,选择在城市进行非农就业,既没有必须的各种保障,也没有住房、户籍等各类安身保证,带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土地则是他们最后的生存保障,因此,他们并不会贸然将土地流转出去;另一方面,受传统的乡土情结影响,虽然进城进行非农就业,但土地依然是他们不能割舍的根脉,因而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租。

根据表3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比重区域差异程度很大。位于第一梯队的上海、北京,土地流转的比重最高,分别是59.3%、46.3%;浙江、重庆、江苏为第二梯队,土地流转的比重分别是38.9%、36.2%、34.2%,也说明该区域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较高;第三梯队的湖南为21.4%;第四梯队分别是湖北、安徽、江西、河南,他们的土地流转比重分别为:14.6%、14.2%、13.76%、13.39%;而第五梯队的山西流转比重仅为5.77%。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土地流转比重高的地区多数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和一些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相比之下,这些地区城镇化比率高,非农就业较多,非农收入高,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积极,因此土地的流转比率也相对较大。土地流转率越大,家庭农场能够流转到的土地面积也随之加大,对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规模也具有正影响,发展家庭农场的机会也相对容易。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民的流转意愿不强,多数地方的土地流转率在20%以下。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家庭农场流转到的土地面积较少,成为影响该地区家庭农场的运行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表3 各地区土地流转比重单位:%

第三,家庭农场主的文化差异也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家庭农场主作为经营和管理家庭农场的核心要素,其素质和理念决定了家庭农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高度。对于家庭农场的长期发展规划,家庭农场主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基本知识,就不能及时认清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农场的经营布局,也必将制约家庭农场的健康成长。

表4 2012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单位:人

如表4所示,2012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处于初中水平,而西部地区有三分之一的劳力文化水平仍局限在小学程度。就各地区的差距来看,东部地区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各地区遥遥领先,东部地区家庭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家庭劳动力教育水平处于小学和初中程度,高中以上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个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1.52人,远低于东部地区的21.89人;中部地区比重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根据浙江慈溪市农业局统计,该市家庭农场主40岁以下的占60%以上,教育程度较高,有部分年轻的大学生创办现代农场从事市场营销和相关农业服务业务[11]。部分家庭农场主中,其中一些人过去就是农产品营销经纪人,信息灵通,有国内外良好的营销渠道,这些懂经营、善营销的农场主成为带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骨干力量。

由于区域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农场主素质普遍较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较西部更完善。西部地区家庭农场主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西部地理位置较偏远,群山环绕造成阻隔,信息的传递不通畅,对新的生产方式和市场变化没办法做出快速反应,更谈不上管理优化和战略创新。因此,西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相对较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此外,融资能力的强弱、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生产技术创新的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市场供求的变化,等等,也是制约和影响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竞争优势的家庭农场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

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给各个地方推行和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带来不同的战略选择。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可以结合差异化的区域资源禀赋,选择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1.中西部地区家庭农场的低成本发展战略

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林地面积以及牧草地面积较大。因此,要立足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等优势,结合中西部地区的特殊的资源禀赋,采取低成本战略来实现以特殊资源为基础的资源经济优势,并通过资源经济优势来拓宽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根据中西部地区特色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家庭农场。

中西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力成本较低,可以通过优化家庭农场的资源配置结构来实现生产环节的低成本优势。其二,借力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外部优势降低生产投入,改善经营结构和效率,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实现低成本的优势。其三,因地制宜建设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现实农业生产的再循环利用,改造生产模式和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挥独具特色的低成本战略经营模式,如表5。

综上所述,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主要是:

第一,以特色资源为竞争优势的家庭农场。以特色资源为竞争优势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可以依托区域的资源,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竞争优势,开发特色产品,树立特色品牌,配合市场的需求,走出一条区域差异结构下适宜中西部地区发展家庭农场的可行路径。

表5 基于低成本发展战略的中西部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

第二,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区的畜牧业也极具发展优势,是西部地区发展养殖业家庭农场的基础源泉。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牧业发达,草料资源富足,传统养殖经验丰富,具备良好的特色养殖基础。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必须配套建立养殖为基础的支柱产业,为此类家庭农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农业企业通过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的配置和技术支持,为农户的分散养殖过渡到专业的养殖型家庭农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山区生态型家庭农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形,土地零散、不平整,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经营。根据该区域特殊的地形特点,发挥区域特色的茶叶、花卉、木材等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投入,建立种养结合与生态循环的家庭农场。这种小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在山上种植木材和林业作物、丘陵地带种植茶叶烟草,地块规整的适量种植粮食、经济作物,与放养家畜相结合,形成生态循环的种-沼-养结合型模式、丘陵山区小型立体模式等多形式家庭农场,实现差异化的农场经营形式,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品牌。

2.东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差异化战略

与建立在丰富生产资源和市场需求的低成本战略不同,差异化战略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区别于对手的特有条件,包括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专业的生产技术、完备的基础设施为竞争优势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运营条件。市场需求的带动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创造可能。根据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较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相对成熟的市场运行体系和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等因素,家庭农场可采取差异化战略来实现快速发展。

第一,东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平原地带,土地平坦,气候适宜。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为家庭农场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要素,如土地资源、农作物资源、生态资源等。家庭农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生产经营结构,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生产差异化的农产品来实现竞争优势。

第二,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开放的市场,推动了家庭农场的兴办。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先区域,市场较为成熟。同时,东部地区是我国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地,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家庭农场提供了可靠的基本保障。

第三,东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内部条件优越,各种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可以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拓宽外输渠道,形成“聚集经济”来实现其竞争优势。

第四,结合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通讯等条件,可以挖掘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在家庭农场经营中,突破单一种养的经营模式,加入观光、娱乐等休闲的特色,以获得农业经营以外的收入。总体看来,东部地区发展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如表6所示。

表6 基于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东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路径

因此,对东部地区而言,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主要是:

第一,“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1+1”型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互助互利,两者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家庭农场通过龙头企业的承接,连接资源要素的投入与管理。由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等基本要素的支持,使家庭农场具备规模化经营的实力和动力,在合作基础上实现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植、养殖、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家庭农场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还可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家庭农场不仅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中增强抵御的能力,还可以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中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这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在我国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探索和运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二,专业经营型家庭农场。以专业生产经营农产品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实现专业化规模生产,形成自己特有的产业链和品牌。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是家庭农场的最大发展动力,不仅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实现专业化、机械化,同时还生产出各种绿色有机粮食、有机水果和蔬菜、有机动物等,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品牌,可以获得区域内的竞争优势,实现高回报的创收。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和加工、山东的苹果种植业、福建地区的水产品养殖与加工,等等,都具备建立专业经营型家庭农场的基础条件。

第三,休闲观光型家庭农场。此类家庭农场多建立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毗邻都市。东部沿海区域交通发达,建立休闲旅游的特色花园、果园观光农场可以吸引周边市区的消费者。通过创新家庭农场的农作制度,种植特色小番茄、方形西瓜等,或是向日葵、采荷、油菜等大面积的经济作物,或者郁金香、薰衣草、野生玫瑰等花卉产业,融入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元素,打造休闲度假的田园风光,还可以通过果蔬、花卉进行深加工创造高附加值。浙江的衢州等地、上海市周边城郊、江苏南京等市县,都涌现出一部分该类型的家庭农场,不仅改善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且还拓展了农业的文化功能,挖掘出多元的农业文化元素,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结语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个地区对发展家庭农场仍在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中国地域广袤,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单一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不适宜各地区差异化现状。根据区域差异的客观事实,运用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区域内可获得本土资源、家庭农场的运行基础与条件、选择家庭农场的不同的发展战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选择差异化战略,以获取区别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实现家庭农场的快速成长。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可运用低成本战略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农户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家庭农场。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必须通过选择和不断调整竞争战略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家庭农场市场竞争力,实现家庭农场的本土化发展。

[1]何劲,熊学萍.家庭农场绩效评价:制度安排抑或环境相容[J].改革,2014(8).

[2]盛亚飞.松江区对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09(3).

[3]郭亚萍,罗勇.关于新疆地区家庭农场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

[4]朱学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2014(2).

[5]苏昕,王可山,张淑敏.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基于资源禀赋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4(5).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石盛林,薛锦.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4).

[8]董峻.全国家庭农场达87.7万个[DE/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6-05.

[9]乔金亮.2013:全国家庭农场达87.7万个[N].经济日报,2013-06-05.

[10]王贻术,林子华.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

[11]赵维清:浙江省慈溪、瑞安、建德三市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

(作者蒋永甫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李良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农场竞争优势
农场假期
农场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感谢竞争
画与话
一号农场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丰收的农场
正确面对竞争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