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区域及文化背景下中老年男性行走姿势、平衡及行走能力比较

2016-01-28刘燕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姿势



不同区域及文化背景下中老年男性行走姿势、平衡及行走能力比较

刘燕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关键词〔〕行走;姿势;平衡能力

第一作者:刘燕(1976-),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众健身理论与实践研究。

行走能力是反映老年人运动功能的重要指标,行走能力的好坏不但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且对老年人能否生活自理也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人体行走能力,除受疾病等常见因素困扰外,还与老年人体质下降、生理功能衰退及遗传因素和日常健身锻炼的习惯有关〔1,2〕。肌肉萎缩、下肢肌力及协调能力欠佳等是致使老年人行走能力较差、步履蹒跚的重要因素〔3〕,通过必要的肌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可改善老年人的行走能力〔4〕。本研究对不同区域及文化背景下中老年人行走姿势、平衡和行走能力等指标及相关机制进行观察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共筛选焦作市区内9个社区及修武县和博爱县山区17个村庄55~65周岁男性共计240人,其中市区组和山区组各120人。均身体健康、精神状况良好,无肢体活动能力障碍。排除标准:①先天性下肢功能障碍、外伤引起的行走姿势异常等患者;②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及明显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和眩晕等病症的患者;③脑外伤、脑卒中、下肢关节术后或有严重骨折史及腰腿痛症等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文献资料查询老年人行走能力、平衡能力、行走姿势等相关资料,梳理老年人行走能力指标间的关系及影响行走能力的相关因素,同时对检测行走能力、平衡能力及行走姿势等指标的方法进行筛选。(2)实地调研:对焦作市区社区居民及山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共筛选出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档次较高的9个城市社区及交通不便、道路条件较差的17个典型山村,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来源地。(3)调查法:通过问卷及咨询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55~65周岁中老年男性的个人资料进行调查,共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570人,其中城市社区260人,山村310人,随机各抽取120人。(4)指标检测与方法①用体重秤、身高仪和直尺分别测量入选对象的身高、体重及下肢长。②患者穿鞋底带纹的平底鞋,双脚鞋底各踏一下干石灰粉,然后在10 m长的塑料板面上自然行走过,用量角器测量步角(即脚尖内扣或外八的角度),同时用直尺测量步宽(即两脚左右间的距离),测量时选接近步道中央位置的3对脚印进行测量,取平均值,以尽量减小误差。③采用美国产BIODEX动态平衡测试系统对入选对象动态平衡能力进行检测,要求测试对象脱鞋站在测试台上,两手自然下垂,足跟并拢、双脚脚尖分开30°站立,睁眼注视动态平衡测试仪上的屏幕,调整身体尽量使屏幕上的指示黑点移至十字坐标轴中心,测试时间30 s,检测综合动摇指数(°)、前后动摇指数(°)和左右动摇指数(°)。④行走能力检测主要包括2 km步行时长、平衡木步行时长、常态步频及常态步幅/下肢长,共计4项指标。方法如下:在平地上让所有受试者快速行走,计量行走2 km所需时长,用时越短则提示行走能力相对较好;测量在20 m平衡木上完整从头到尾行走的时长,每人重复测3次,求平均值,行走时间越短则提示行走和平衡能力越好;自然步行100步,测量行走的距离和时长,计算步频、步幅及步幅/下肢长的值,步频及步幅/下肢长的值越大,表明受试者行走能力越好。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结果

市区组体重及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山区组(均P<0.05)。市区组行走姿势除双脚内扣、动态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明显优于市区组(P<0.05或P<0.01)。见表1~表4。

组别年龄(岁)身高(cm)下肢长(cm)体重(kg)体重指数(kg/cm2)市区组61.8±4.3170.4±9.688.1±5.172.2±7.50.42±0.03山区组62.1±5.5168.9±7.286.0±4.861.8±6.01)0.37±0.011)

与市区组比较:1)P<0.05;表2,3同

组别双脚外八单脚外八双脚内扣单脚内扣正常步宽(cm)市区组11177107510.31±2.74山区组261)311)9211)331)12.40±3.161)

组别综合动摇指数前后动摇指数左右动摇指数市区组5.12±0.934.36±0.773.44±0.59山区组4.25±0.711)3.12±0.651)2.40±0.501)

组别常态步幅(cm)/下肢长(cm)常态步频(步/min)平衡木步行时长(s)2km步行时长(min)市区组0.76±0.05102.47±2.1837.16±5.4227.35±3.19山区组0.89±0.031)111.83±2.201)28.74±4.602)18.92±2.402)

与市区组比较:1)P<0.05;2)P<0.01

3讨论

肌力及平衡能力等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尤其下肢肌肉力量的明显减退是造成老年人行走能力较差甚至发生跌倒的重要原因〔5,6〕。后天习惯,例如健身锻炼习惯、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对人的体质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经过个人后天习惯的改变及生活环境的变迁是可以改变的。通过长期健身走锻炼能够明显改善老年人的行走能力〔7〕;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明显优于缺乏日常健身锻炼的同龄老年人〔8〕;也有报道证实,通过必要的功能康复训练手段,例如进行提升平衡及肌力方面的运动操锻炼,能有效地保持老年人运动平衡器官和肌肉组织的良好状态,对改善行走能力、防止跌倒及某些运动障碍性疾病有显著意义〔9~12〕。本文结果原因应与市区组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山区组有关,比如市区组饮食条件往往优于山区组,而山区组农民农业活动等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要远大于市区组,这是生活条件或生活环境致使身体能量收支消耗的结果;本文结果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市区组日常行走在地面较为平坦且文化生活较为时尚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姿态等外表形象较为注重,而山区组生活在崎岖不平的山区道路上,甚至经常在无路状态下的崖壁环境下攀爬,为了适应较为恶劣的生活环境,山民们不讲究规范的行走姿势,而以适应和实用于不规范的路面为主,故长期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是致使山民行走姿势不端正的主要原因;②不规范的行走路面及山区日常劳作的攀爬环境利于山民平衡能力得到加强,同时日常大量的生产劳作及翻山越岭等活动也造就了山民具有较强的肌肉力量,而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二者之间又相互促进,故山村中老年人行走能力会显著优于城市。

参考文献4

1梁玉,霍洪峰,杨静怡,等.老年人步行时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的增龄性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38-40.

2尹志勤,陈丽莉,涂海霞,等.温州市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及社区卫生服务意愿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9-61,69.

3李萍,邹晓峰,程磊,等.有跌倒史的老年人群足底压力特征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122-4.

4彭俊,余德群.住院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6):89-90.

5郭有莘.从老年人下肢运动能力的衰退看健身运动的重要性〔J〕.体育与科学,1998;19(4):37-8.

6蒋园园,谭思洁.老年人肌力评定和锻炼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96-8.

7俞捷,左群.老年人健身走对下肢肌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2):76-80.

8姜娟.太极拳与健步走对老年人行走稳定性影响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4):122-5.

9宋清华.水中康复操训练对膝关节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2):147-8.

10魏文,闫斌.有氧运动对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4483-4.

11史明.肌力并舞蹈训练对老年人下肢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59-60.

12金环,熊莉娟,胡莉萍.平衡及肌力运动操降低老年患者跌倒〔J〕.护理学杂志,2010;25(17):7-8.

〔2014-09-12修回〕

(编辑杜娟)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3BTY058)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4-7233-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4.129

猜你喜欢

姿势
坐着、躺着、散步 哪个才是饭后正确姿势?
面对『不公平』的正确姿势
疯狂编辑部之拍照姿势大赏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换个姿势“玩”科学
汪星人的萌蠢新姿势
都是不良的看书姿势惹的祸
第五章 跑“各种姿势的起跑”课时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