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影响因素

2016-01-28黄英兰杨瑞贞贾恩恩李晓琳李秀冬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潍坊市健康状况子女

黄英兰 杨瑞贞 贾恩恩 李晓琳 李秀冬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潍坊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影响因素

黄英兰杨瑞贞贾恩恩李晓琳李秀冬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摘要〔〕目的了解潍坊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潍坊市9家不同规模养老机构的29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 结果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均分为(2.29±0.96)分。Logistic回归显示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际交往关系、子女关系、活动频率、自理能力、患慢性病。 结论潍坊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水平偏低,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应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关键词〔〕养老机构;精神需求

第一作者:黄英兰(1988-),女,硕士,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研究。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1〕。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空巢”家庭、“4-2-1”独生子女家庭逐步取代了群居式大家庭,加上我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失能规模的逐渐扩大〔2〕,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社会养老将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必然选择。目前老年人养老主要集中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三个方面,但由于我国社会养老起步较晚、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严重匮乏、服务设施与内容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养老机构都致力于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常常忽视了其精神需求〔3〕,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对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日益凸显的精神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潍坊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潍坊市10个县市区按经济水平分为经济水平较好地区(4个),经济水平中等地区(3个),经济水平较差地区(3个),每层随机抽取3个养老机构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入住养老机构的时间≥6个月;②年龄≥60岁;③自愿参与;④能够理解问卷内容。排除标准:①有精神障碍、老年痴呆、无法沟通、不愿配合;②伴有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顺利完成调查。男143人,女153人,70~89岁占81.8%。完全自理者202人,部分自理者81人,完全不能自理者13人。文化程度主要为小学及以下194人(65.5%)。3个及以上子女者174人,2个及以下者122人。丧偶150人,有配偶106人,未婚39人,离婚1人。

1.2 研究工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通过访谈并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内容通过多位老年护理专家仔细审查并进行预调查后修订而成,对初步形成的调查问卷进行内容效度的检验,信度系数为0.808。问卷包括两部分:①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过去从事的职业、子女数量、经济来源、居住情况、居住时间。②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影响因素问卷,包括健康需求、情感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问卷总分或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需求水平越大。

1.3资料收集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由老年人自行填写,对于没有阅读能力或其他原因不能独立完成问卷者,由调查人员按照统一的方式朗读并代为填写,为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调查员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98.7%)。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情况健康需求(2.62±0.94)分、情感需求(2.31±0.92)分、人际交往需求(2.05±0.91)分、文化娱乐需求(1.74±0.43)分、尊重需求(2.29±0.90)分、自我实现需求(2.39±0.98)分、总分(2.29±0.96)分。

2.2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单因素分析见表1。经济来源、自觉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子女关系、子女探望时间、沟通频率、人际关系、付出友情、有无活动、文化娱乐生活、活动频率、活动时间、获得理解尊重、发言权、家庭地位、帮助困难的人、力所能及的事、科学文化知识、现实价值、精神慰藉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单因素分析结果(n=296)

变量〔n(%)〕χ2值P值变量〔n(%)〕χ2值P值经济来源劳动收入1(0.3)12.0360.034有无活动有204(68.9)17.4790.000离退休金192(64.9)无92(31.1)社会保险51(17.2)活动时间非常满意68(23.0)32.3750.000子女/亲属50(16.9)满意71(24.0)其他(如救济)2(0.7)一般131(44.3)自觉健康状况非常好34(11.5)26.7330.000不太满意25(8.4)好82(27.7)非常不满意1(0.3)一般104(35.1)获得理解尊重非常希望65(22.0)122.6470.000差73(24.7)希望134(45.2)非常差3(0.1)一般69(23.3)自理能力非常好62(20.9)19.4350.000不太希望26(8.8)好50(16.9)非常不希望2(0.7)一般140(47.3)发言权非常希望58(19.6)100.9560.000差31(10.5)希望124(41.9)非常差13(4.4)一般80(27.0)子女关系非常和睦111(37.5)19.6110.001不太希望34(11.5)和睦102(34.5)非常不希望0(0.0)一般79(26.6)家庭地位非常满意69(23.3)164.1550.000不太和睦2(0.7)满意123(41.5)非常不和睦2(0.7)一般74(25.0)子女探望时间每天11(3.7)12.7930.025不太满意28(9.5)2~4d40(13.5)非常不满意2(5.7)5~7d76(25.7)帮助困难的人非常希望55(18.6)30.5130.0007d以上164(55.4)希望122(41.2)从不5(1.7)一般68(23.0)沟通频率非常满意58(19.6)4.6940.005不太希望50(16.9)满意122(41.2)非常不希望1(0.3)一般84(28.4)力所能及的事非常希望49(16.6)31.8470.000不太满意30(10.1)希望116(39.2)非常不满意2(0.7)一般74(25.0)人际关系非常满意94(31.8)33.5780.000不太希望56(18.9)满意140(47.3)非常不希望1(0.3)一般53(17.9)科学文化知识非常希望39(13.2)39.8090.000不太满意9(3.0)希望119(40.2)非常不满意0(0.0)一般51(17.2)付出友情非常希望67(22.6)20.0260.000不太希望79(26.7)希望184(62.2)非常不希望8(2.7)一般44(14.9)现实价值非常符合19(6.5)75.2610.000不太希望1(0.3)符合129(43.6)非常不希望0(0.0)一般104(35.1)文化娱乐生活非常希望59(19.9)9.5690.048不太符合43(14.5)希望127(42.9)非常不符合1(0.3)一般90(30.4)自我慰藉非常希望55(18.6)4.0840.029不太希望18(6.1)希望122(41.2)非常不希望2(0.7)一般68(23.0)活动频率每天127(42.9)23.4060.000不太希望50(16.9)2~3次/w54(18.2)非常不希望1(0.3)4~6次/w35(11.8)1次/w6(2.0)从不7(25.1)

2.3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多因素分析以老年人精神需求总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检验结果χ2=257.568,P=0.000。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人际交往关系、子女关系、活动频率、自理能力、患慢性病。见表2。

表2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BS.E.WaldP值OR值95.0%CI人际交往关系0.8930.3207.7900.0052.4421.305~4.572子女关系0.8380.3475.8410.0161)2.3131.172~4.565活动频率0.7490.18616.2860.0001)2.1151.470~3.042自理能力1.2490.5684.8290.0281)3.4861.145~10.620患慢性病1.4990.6625.1340.0231)4.4781.224~16.378常量-14.3122.10146.4200.0001)0.000-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需求强烈,内容丰富且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精神需求均分未达到满足水平,与之前的研究相符〔4〕,尤其是文化娱乐需求得分最低。这说明现有简单的娱乐活动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丰富的需求,老年人在精神层面对活动方式、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独居老人身边没有人照顾其生活起居,躯体有病不能及时发现;与配偶或其他老人合居的老年人可通过相互监督来促进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5〕。

老年人退休后与外界交流减少,人际交往圈子缩小,因此更渴望有朋友陪伴、沟通。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既可以组建新的人际关系,还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排忧解闷,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是否喜欢结交朋友对老人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喜欢结交朋友的老人认为生活幸福的比例高于不喜欢结交朋友的老人〔6〕。

情感慰藉始终是老年人最为强烈的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需求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的关怀来满足。吴振云等〔7〕研究表明,那些能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的老年人精神状态好于缺乏交流者。随着社会角色的淡化,老年人闲暇时间大大增多,生活变得空虚无聊,因此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来转移精神寄托。本研究与孙鹃娟的调查结果一致〔6〕。说明娱乐活动参与率的高低对老年人精神需求满意度有一定影响,提示养老机构应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增设各种老年活动场所,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左杨等〔8〕研究认为躯体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好,分析原因在于随着患病种类增多,经济支出增大,家庭负担加重,老年人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即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能力越低,精神状况越差,说明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状况明显相关〔9〕。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疾病的折磨、自理能力的下降等原因,老年人极易产生自卑、无价值感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就提示养老机构应开展全方位的老年服务模式,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4

1于勇,陶立坚,杨土保.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33):220-2.

2潘金洪,帅友良,孙唐水,等. 中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及失能规模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3-6.

3胡强,庄红,孙清,等.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满足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0(10):703-5.

4李瑞芬,童春林. 中国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2):1754-5.

5陈巧依,余昌妹,杨舒蕙,等. 不同居住状况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和健康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6):1463-5.

6孙鹃娟.北京市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308-10.

7吴振云,李娟,许淑莲.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5.

8左杨,龙石,毕斌,等. 贵阳市部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医药,2005;29(1):85-6.

9Moore JB,Pichler VH. Measurement of Orem’s basic conditioning factors:a review of published research〔J〕.Nursing Sci Quarterly,2000;13:137-42.

〔2014-08-08修回〕

(编辑安冉冉/张慧)

通讯作者:杨瑞贞(1958-),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4-7214-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4.116

猜你喜欢

潍坊市健康状况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潍坊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潍坊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析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