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运动对60~70岁老年人群步态的影响

2016-01-28王洪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步态肌力太极拳

王洪丹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太极拳运动对60~70岁老年人群步态的影响

王洪丹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60~70岁健康老年人群增龄性步态变化。方法步态分析的方法。结果健康成年人在61~65岁与66~70岁这两个年龄段上,步幅长度、左脚着地速度、步长与身高的比值、左膝关节在着地时的角度呈减小的趋势,两个年龄段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步态周期、步频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太极拳运动对增龄性步态变化的影响在61~65岁年龄段作用显著。

关键词〔〕步态;太极拳

研究表明,约25% 70~74岁和接近60% 80~84岁的老年人存在步行困难和步态异常〔1〕。在老化过程中,步态异常是最常见的指标之一,其发生使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概率增加到3倍〔2〕;同时也可作为老年人跌倒危险程度的最强预测指标〔3〕。大量研究表明,太极拳在改善心血管功能、肌力和平衡能力、关节活动范围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4〕。太极拳运动作为老年人〔5〕(60岁或者≥65岁人口)首选的体育健身项目,可以使人呼吸平和、心跳适度,有利于培养老年人良好的心境〔6〕;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可以改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的出现〔7〕。本文应用步态分析方法对老年人步态进行分析,利用相应的步态参数为康复和治疗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太极拳运动在老年人中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48名符合条件进行太极拳运动的60~70岁的健康人群作为实验组;在社区选取48名符合条件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身高均为150~175 cm,体重43~75 kg,实验组患者锻炼年限3~4年,对照组0 或偶尔。所有人均无下肢肌肉、骨骼、神经疾患及严重的心肺疾患。均知情同意,采取自愿参加的形式。两组受试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无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立体定机摄像测量方法〔8〕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按照实验要求截取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将图像输入APAS系统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果

实验组的步态参数随年龄增加而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步长、步长/身高比值、左脚着地速度、左脚着地时膝关节的角度,61~65岁与66~70岁这两个年龄段之间呈显著差异(P<0.05)。

实验组步频、步态周期的变化与对照组相同,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同样,站立相和摆动相在步态周期中所占的百分比不随年龄而发生改变。且两组61~65岁者左膝关节在着地时的角度、步幅长度、左脚着地速度、步长与身高的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3。

年龄段组别步态周期(s)站立相(s)立相百分比(%)摆动相(s)摆动相百分比(%)61~65岁实验组1.039±0.0200.625±0.0130.602±0.0050.414±0.0080.398±0.004对照组1.048±0.0180.633±0.0150.602±0.0050.419±0.0110.398±0.00466~70岁实验组1.042±0.0180.628±0.0130.602±0.0050.414±0.0060.398±0.004对照组1.050±0.0230.639±0.0250.602±0.0050.422±0.0110.398±0.004

第一作者:王洪丹(1978-),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论与应用研究。

年龄段组别步长(m)步长/身高步频(步/min)61~65岁实验组0.638±0.0461)0.388±0.0191)115.2±2.201对照组0.586±0.0470.354±0.019114.0±3.52866~70岁实验组0.553±0.0330.347±0.0181)114.8±1.751对照组0.549±0.0340.333±0.017114.1±2.470

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1)P<0.05

年龄段组别速度(m/s)膝关节角度(度)61~65岁实验组0.170±0.0112)150.5±4.0992)对照组0.140±0.025148.7±4.42466~70岁实验组0.130±0.0221)142.6±9.0361)对照组0.115±0.024142.0±8.856

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1)P<0.05;与66~70岁实验组比较:2)P<0.01

3讨论

由于人体有左右呈现明显的对称性,故本研究为了方便比较均选取参与者左侧肢体相关资料作为研究使用。本研究之所以选择步幅与身高的比值作为研究指标,主要由于人体的比例关系中身高不同将导致下肢长度亦不同,下肢长度又对步幅的大小有显著的决定作用。

骨骼肌在运动的过程中扮演着个体运动表现最重要的角色。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不仅仅对于运动表现很重要,对于执行日常生活任务的能力也很重要。实现了生物能向机械能的转换,以维持机体复杂的身体活动〔9〕。最大摄氧量作为评价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自从约25岁的巅峰时期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以10年8%~10%不等比例衰退。虽然肌肉组织的减少与脂肪质量的增加可以部分解释老化对于最大摄氧量衰退的原因,即使最大有氧动力以单位净体重呈现,老年人仍低于年轻人〔10〕。最大摄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最大心输出量递减〔11〕。每搏输出量的降低,是因左心室收缩力下降,造成较低的心输出量,以及较小的血液量。老化使动脉管壁硬化,最终使老年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双双上升〔12〕。随着血压的升高,分配血流量的肌肉能力下降,运输给运动中肌肉的血流量因此减少〔13〕。酶系统有半数活性降低,肌球蛋白、ATP酶活力下降,上述原因将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在大腿前伸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髂腰肌和使小腿前伸的股四头肌,61~65岁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导致步幅逐渐减小。身体活动不足或生理“病理性骨骼肌废用则导致肌萎缩”骨骼肌功能下降,影响机体生活质量并增加代谢性及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风险〔14〕。运动锻炼可有效防止肌肉功能的退行性变化,所以,在研究中数值呈现显著性变化另一原因可能与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加,与心血管能力降低一样,骨骼肌肌力以约每10年10%的速度下降。然而骨骼肌与最大摄氧量相比,下降的时期较晚,大约从50岁开始。大约在60岁以后,以每10年约15%的速度下降,有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人的纵向数据显示,60岁以后,每年有3%~5%的肌力急速下降〔15〕。与老化相关的爆发力流失,约40岁开始以比肌力更迅速的速度下降。因爆发力的严重流失,导致老年人意外跌倒的发生率和伤害因此上升〔16〕。与年龄相关的肌力下降主要来自于肌肉质量的减少,以及肌肉组织中慢肌纤维占绝大多数比重。由于老化,骨骼肌肉组织的流失导致肌肉减少症的出现。在老化的过程中,肌肉质量的下降速度反映了肌肉力量的流失。如肌力与肌肉质量,其峰值在20岁中期至50岁。这期间肌肉萎缩仅仅达到10%。然而,超过50岁,每10年会萎缩10%的肌肉〔17〕。其肌肉质量的流失源于特有组织的萎缩,快肌纤维所受影响最为明显。肌纤维数量的下降,成为肌肉减少症的主要原因〔18〕。骨密度的下降与年龄的关系早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可以运用追踪老年人肌肉质量与力量的损失来检测。这种关系导致老年医学和运动生理学家归纳出:结实的肌肉等于强壮的骨头。因此,他们建议负重运动以及阻力练习,不仅有效加强肌肉也同时加强学者们所重视的骨头。因骨骼和逐渐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不良姿势可加重躯体纵轴偏离锤线和步行节奏缓慢,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是脚跟着地时的速度明显减慢。由于伸小腿这一动作主要是由小腿三头肌完成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肌力逐渐减弱是呈现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充分的证据显示,神经支配的丢失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从中枢神经系统开始,会导致纤维细胞凋亡。由于运动神经元表现出坏死的损伤并脱离他们原先所支配的肌肉纤维,遭遇废弃的肌肉纤维必须由附近健康的运动神经元再度支配,否则他们就会萎缩,最终死亡。上述过程的出现,导致每条肌肉里有较少的运动神经元,但留在老化肌肉里的运动神经元仍较大,即一个运动神经元负责更多的肌肉纤维。这种失去神经支配的过程同样会影响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使纤维类型百分比在老化过程中不发生改变〔19〕。然而,通过观察发现老年人肌肉上的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萎缩导致整个肌肉质量上慢肌纤维的比例更大。上述原因的存在,导致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呈现膝关节屈曲的状态,股直肌的萎缩致使摆动时膝关节角度降低,脚跟着地瞬间膝关节伸不值的现象更加明显。

肌肉减少症一般在超过65岁的人口中大约占1/4,而患病人口数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18〕。特点是无意识的体重下降、肌肉无力、行走速度缓慢及身体活动能力降低。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延缓肌肉减少症的发展,并且可以适当延迟开始的时间。阻力运动将增加老年人的肌力及肌肉质量,同时可以提升肌肉功能的运动表现和生活品质,降低衰弱的风险〔19〕。关节软骨的萎缩导致关节出现纤维性退行性变化,骨质增生的出现及关节囊僵硬,韧带弹性减弱等原因的存在,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关节本身的柔韧性明显下降〔20〕。太极拳运动本身具有灵活关节的作用,作为结合了下肢开链和闭链运动的综合性运动,而被认为是一种增强关节周围肌群力量的有效方法之一〔3〕。太极拳可在关节功能范围内锻炼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肉力量的增强,特别是运动中左右膝持续轮换“半蹲”的动作姿势使膝关节周围肌肉,特别是股四头肌的力量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增进膝关节稳定性。长久练习可以使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特性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脱臼的能力,可以延缓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等肌肉的萎缩。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衰老已经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作为祖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太极拳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老年人的反应能力、身体负荷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身体的平衡能力。本研究是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太极拳运动对增龄性步态变化的影响,今后可以将性别与健身项目作为其他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4

1Verghese J,LeValley A,Hall CB,etal.Epidemiology of gait disorders in community-residing older adults〔J〕.J Am Geriatr Soc,2006;54(2):255-61.

2Rubenstein LZ,Josephson KR.Falls and their prevention in elderly people:what does the evidence show〔J〕.Med Clin North Am,2006;90(5):807-24.

3Rubenstein LZ,Powers CM,MacLean CH.Quality indicator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falls and mobility problems in vulnerable elders〔J〕.Ann Intern Med,2001;135(8 Pt 2):686-93.

4刘元标,励建安.老年人跌倒与平衡及步态异常〔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5-8.

5郭继志,赵拥军,徐凌中,等.社会医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55.

6尹伟娜,房宜军.衰老与老年人“亚健康”状态浅析〔J〕.岱宗学刊,2010;12(4):57-8.

7肖春梅,王彤,姜桂萍,等.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平衡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489-90.

8卢德明.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第1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35.

9邱守涛,崔迪,付绍婷,等.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对骨骼肌质量的影响:自噬与衰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2):78-84.

10Proctor DN,Joyner MJ.Skeletal muscle mass and the reduction of VO2max in trained older subjects〔J〕.J Appl Physiol,1997;82(5):1411-5.

11Ogawa T,Spina RJ,Martin WH 3rd,etal.Effects of aging,sex,and physical training on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exercise〔J〕.Circulation,1992;86(2):494-503.

12Martin WH 3rd,Ogawa T,Kohrt WM,etal.Effects of aging,gender,and physical training on peripheral vascular function〔J〕.Circulation,1991;84(2):654-64.

13Proctor DN,Koch DW,Newcomer SC,etal.Leg blood flow and VO2during peak cycle exercise in younger and older women〔J〕.Med Sci Sport Exerc,2004;36(3):623-31.

14Arany Z.PGC-1 coactivators and 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J〕.Curr Opin Genet Dev,2008;18(5):426-32.

15Frontera WR,Hughes VA,Fielding RA,etal.Aging of skeletal muscle:a 12-yr longitudinal study〔J〕.J Appl Physiol,2000;88(5):1321-6.

16Skelton DA,Kennedy J,Rutherford OM.Explosive power and asymmetry in leg muscle function in frequent fallers and non-fallers aged over 65〔J〕.Age Ageing,2002;31(1):119-25.

17Lexell J,Taylor CC,Sjostrom M.What is cause of ageing atrophy? Total number,size and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fiber types studied in whole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from 15 to 83-year-old men〔J〕.J Neurol Sci,1988;84(1):275-94.

18Charkoudian N,Joyner MJ.Physiologic considerations for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women〔J〕.Clin Chest Med,2004;25(1):247-55.

19Abdi R,Fiorina P,Adra CN,etal.Immunomodulation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ype Ⅰ diabetes〔J〕.Diabetes,2008;57(7):1759-67.

20刘逢翔.初探太极拳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3):87-9.

〔2014-11-27修回〕

(编辑李相军/滕欣航)

基金项目:吉林省体育局科研项目(11B04)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4-7154-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4.087

猜你喜欢

步态肌力太极拳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步态识人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步态研究及其在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