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应性鼻炎SD大鼠模型制备

2016-01-28唐年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模型

张 岳 唐年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变应性鼻炎SD大鼠模型制备

张岳唐年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SD大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最佳制备方法。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Ⅰ/Ⅱ/Ⅲ组,模型Ⅰ/Ⅱ/Ⅲ组,每组各10只。采用卵清蛋白(OVA)和热灭活百日咳杆菌为致敏原,腹腔注射基础致敏,滴鼻或雾化吸入激发,制备SD大鼠AR动物模型。空白各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结果所有模型组大鼠症状总评分均>5分,并具备典型的AR的病理表现,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Ⅲ组SD大鼠行为学变化、血清IgE水平、鼻黏膜EOS计数和鼻黏膜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表达较模型组Ⅰ和Ⅱ组更为理想(P<0.05)。结论长期、持续抗原攻击引起的鼻黏膜变应性炎症程度较短期效果好,症状典型,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明显,血清IgE水平、鼻黏膜EOS计数和鼻黏膜ICAM-1表达理想,鼻黏膜病理学变化显著,更利于AR动物实验的开展。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SD大鼠;模型

第一作者:张岳(1978-),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五官科学研究。

变应性鼻炎(AR)指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鼻黏膜存在组织重塑,导致AR治疗缓慢且难度较大〔1〕。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和嗅觉减退,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哮喘、鼻窦炎、鼻息肉、分泌性中耳炎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痛苦,且加重经济负担。因此AR的研究和探讨对哮喘、鼻窦炎、鼻息肉等防治意义重大。解决变应性鼻炎治疗方法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其生理病理的研究,而探讨其动物模型的方法则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本实验采用不同造模方法制备SD大鼠AR动物模型。

1材料与方法

1.1致敏原及实验动物采用卵清蛋白(OVA)和热灭活百日咳杆菌为致敏原,配以Al(OH)3为佐剂。由于大鼠与人同源性较好,且抗体丰富,便于丰富实验技术路线,故笔者选取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

1.2方法

1.2.1造模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体重200~300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Ⅰ/Ⅱ/Ⅲ组,模型Ⅰ/Ⅱ/Ⅲ组,每组10只。空白各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余方法同造模组。模型Ⅰ组于第4天使用50 μg OVA和5 mg Al(OH)3腹腔注射进行基础致敏,分别于第14、16天使用50 μg OVA滴鼻进行激发;模型Ⅱ组于第0、7天使用10 μg OVA和2 mg Al(OH)3腹腔注射进行基础致敏,分别于第14、16天使用1% OVA雾化吸入进行激发;模型Ⅲ组于第1~15天,隔日一次,使用20 μg OVA、1 mgAl(OH)3和1×109百日咳杆菌腹腔注射进行基础致敏,于第16~26天使用10 μg OVA滴鼻进行激发。

1.2.2模型成功判定最后一次OVA激发后15 min内,记录动物搔鼻、喷嚏、鼻溢液等症状,根据造模成功的判定标准判定造模结果〔2〕。鼻痒:搔鼻≤2次 1分,剧烈搔鼻不止3分,介于二者之间评2分。喷嚏:1~2个/次 1分,3~10个/次 2分,超过11个/次 3分。鼻溢液:流至前鼻孔1分,超出前鼻孔2分,涕流满面3分。以上各项指标均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总分>5分表示模型成功。

1.2.3动物处死及组织取材全部实验动物给予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摘眼球法取血,离心并获得血清。空白及模型Ⅰ/Ⅱ组第18天处死动物,空白及模型Ⅲ组于第26天处死动物,刮取鼻黏膜,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处理后,光镜检查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1.2.4观察指标症状观察:观察实验动物搔鼻动作、喷嚏、鼻溢液及觅食行为,记录症状总评分。检测SD大鼠血清中IgE水平。观察高倍镜(×400)下实验动物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选择数5个视野,记录均值。观察高倍镜(×400)下实验动物鼻黏膜中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表达。观察实验动物鼻黏膜病理学变化。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

2结果

根据造模成功的判定标准,所有模型组大鼠症状总评分均>5分,并具备典型的AR的病理表现,提示造模成功,且以模型Ⅲ组最为理想。症状总评分、血清IgE水平、鼻黏膜EOS计数、鼻黏膜ICAM-1表达等指标,空白组Ⅰ/Ⅱ/Ⅲ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模型组Ⅰ/Ⅱ/Ⅲ组与对应的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IgE水平模型Ⅰ/Ⅲ与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模型Ⅰ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鼻黏膜EOS计数和ICAM-1表达:模型组Ⅰ/Ⅱ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空白组大鼠鼻黏膜病理可见上皮部分完整,黏膜层结构正常,可见正常疏松结缔组织和血管,未见或仅见个别EOS细胞。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病理可见上皮下血管扩张充血、水肿、黏膜坏死脱落,间质中可见大量EOS及其他炎性细胞浸润,见图1。

组别症状总评分血清IgE水平(ng/ml)鼻黏膜EOS计数(个/HP)鼻黏膜ICAM-1表达(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空白Ⅰ组0.35±0.0618.65±2.0060.52±0.1721.03±0.281空白Ⅱ组0.41±0.1220.13±1.9870.55±0.1131.24±0.343空白Ⅲ组0.38±0.1119.64±2.6410.48±0.0891.08±0.194模型Ⅰ组5.86±0.641)40.18±3.6511)2)3)18.67±1.5831)2)3)15.33±4.6571)2)3)模型Ⅱ组6.38±1.571)53.42±5.1721)3)19.88±3.4971)3)17.65±2.6181)3)模型Ⅲ组7.67±1.321)48.08±4.3511)2)26.36±4.3911)2)23.52±3.4261)2)

与对应空白组比较:1)P<0.01;与模型Ⅱ组比较:2)P<0.05;与模型Ⅲ组比较:3)P<0.05

图1 空白及模型组鼻黏膜EOS计数及ICAM-1表达(HE,×400)

3讨论

本研究各造模方法比较:Ⅰ/Ⅱ组基础致敏和激发试剂相同,Ⅲ组在其基础上增加百日咳杆菌;试剂使用量Ⅰ组最大,Ⅲ组次之,Ⅱ组最小;Ⅰ/Ⅲ组滴鼻法激发方法,Ⅱ组雾化吸入法激发;造模时间上Ⅲ组用时最长。

AR大鼠行为学变化是评价不同造模方法的重要指征,由于鼻黏膜生理的特殊性,当OVA溶液刺激鼻黏膜时,可产生喷嚏,同时释放神经肽类物质,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3〕,产生鼻痒搔鼻动作。本研究通过观察SD大鼠搔鼻、喷嚏、鼻溢液等指标的,旨在判定AR动物模型的造模效果。Ⅰ/Ⅱ/Ⅲ组行为学变化以模型组Ⅲ组症状总评分最高,行为学变化最为明显。

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鼻黏膜出现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先由IgE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出现炎性介质释放的速发相反应,产生早期典型症状如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4〕;继之鼻黏膜出现以EOS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的迟发相反应。血清IgE水平比较:模型Ⅱ组最高,模型Ⅲ组次之。由于模型Ⅱ组采用雾化吸入进行激发,虽能够使鼻黏膜充分接触变应原,但1% OVA持续雾化吸入易导致下呼吸道累计,从而引发哮喘〔5〕,影响指标的测定。由于发生AR时,鼻黏膜是免疫反应靶组织,EOS是变态反应主要效应细胞,EOS由介质激活移向炎症区并释放活性物质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炎症扩散,所以EOS浸润及数量的增加是AR的重要特征。ICAM-1可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流减慢,并可穿出血管壁引起炎性细胞聚集,加重炎症反应。AR发病过程中,炎症细胞尤其是EOS聚集和激活,ICAM-1起着重要的作用,ICAM-1增高也是判断AR模型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建立一种既能反映AR典型症状,又能反映其相应病理生理改变的动物模型,十分必要且实用。理想的动物疾病模型要求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各项特征,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可重复性。OVA致AR造模法相对成熟,采用广泛,技术简单、实用性强、重现性好、造模时间短,因此可以通过建立SD大鼠AR动物模型,探索AR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和治疗对策。本研究表明,虽然各造模法均可制备出AR动物模型,但长期、持续抗原攻击引起的鼻黏膜变应性炎症程度较短期效果好,症状典型,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明显,血清IgE水平、鼻黏膜EOS计数和鼻黏膜ICAM-1表达理想,鼻黏膜病理学变化显著,更利于AR动物实验的开展。

参考文献4

1Bousquet J,Jacquot W,Vignola M,etal.Allergic rhinitis:a disease remodeling the upper airway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43-9.

2赵秀杰,董震,杨占泉,等.鼻超敏反应实验模型的建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1):17-8.

3杨钦泰,黄雪琨,陈壮桂,等.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鼻黏膜组织重塑和转录因子T-bet/GATA-3的表达〔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1):70-4.

4王虹,关向群,杨淑,等.H1受体拮抗剂鼻喷剂联合吸入激素对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717-20.

5张茂华,薛均来,赵虹,等.变应性鼻炎血清总IgE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63-5.

〔2014-09-16修回〕

(编辑安冉冉/曹梦园)

基金项目:南阳市科技攻关项目(2012GG045)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4-6992-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4.011

猜你喜欢

变应性鼻炎模型
一种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务本地化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不等式创新题的模型化解题探究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模型小览(二)
变应性鼻炎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从寒郁少阳辨证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不同疗程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螨过敏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患儿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