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其道而思之”——广播新闻稿写作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引导

2016-01-21付靖芸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逆向思维

付靖芸

“反其道而思之”
——广播新闻稿写作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引导

付靖芸

[摘 要]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而言,学会写作广播新闻稿是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纸媒以“读”文字为主线的文稿写作思路,“反其道而思之”,才能创作出“说得顺口”“听得顺耳”的广播新闻稿。

[关键词]广播新闻稿;新闻写作;新闻教学;逆向思维

[作 者]付靖芸,西南科技大学。

一、引言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而言,学会写作广播新闻稿是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的核心所在,也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创作中最关键的中枢。广义的广播包含广播和电视在内,其新闻稿内容最后并非以抽象的文字符号呈现,而是以声音(播报)的形式传达到受众的耳中。“从事广播新闻工作的人们,都遵守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写作原则:为听而写,为听而编辑……说要说得顺口;听要听得顺耳。”就意味着,完全按照传统纸媒以“读”文字为主线的文稿写作思路来进行广播新闻稿的写作,会出现传播效果的偏差。在讲授“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历史”实践课程中的“广播稿写作”部分之前,笔者针对所教授的201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班级,布置了一次即兴的课堂练习——根据都灵冬奥会双人花样滑冰项目决赛的录像视频和文字材料,拟写一则赛后的广播短消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文字稿内容最终是通过转化为播报者的有声语言进而传达到听众的听觉系统之中,只是简单套用已有的报纸新闻写作经验,采用过多的书面化表达,忽略了对“可听性”的口语化表达、常规化表述的关注。此时,“反其道而思之”,用逆向思维来引导广播新闻稿写作,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何为“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反其道而思之”,比如人弃我取、人进我退、人动我静、人刚我柔等,是对思维的一种拓展,是人们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分析事物之后,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模式并不主张人们在思考时违逆常规,不受限制地胡思乱想,而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在思维活动中关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维。

在广播新闻稿的写作过程中,逆向思维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方法,但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的广播新闻作品,必定需要逆向思维的适时运用。对于初学者而言,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与把握广播新闻稿的内涵与本质,即“是什么”与“不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引导他们反过来思考“司空见惯”的报纸新闻写作模式是否合适广播新闻文稿写作,即“这样写”与“不这样写”的差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广播新闻稿写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

三、逆向思维在广播新闻稿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高级记者、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艾丰,曾经这样总结“新闻思维”的主要特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以逻辑思维为指导;系统思维和重点思维相结合,以重点思维为体现;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相结合,以聚拢思维为主;顺序思维和跳跃思维相结合,以跳跃思维为主。”众多的“新闻思维”组合中,唯有“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这一组合难以预先定位主次,而必须以具体实践作为构思的基础。

在广播新闻稿写作的教学过程中,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对立统一关系显得尤为突出。而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逆向思维,有助于克服顺向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说”得顺口——书写者的文字语言要易于转化为播报者的有声语言

写作广播新闻稿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听觉系统所传播的内容通常转瞬即逝。要保证“说”出来的声音内容简洁明了、迅速形成印象且不产生歧义,就反过来要求文字稿在写作结构以及句式运用、词语选择上,尽量做到利于口头表达。

学生作业(节选):在刚刚结束的都灵冬奥会双人

花样滑冰自由滑比赛中,来自中国的小将——20岁的张丹和21岁的张昊第二次出征冬奥会赛场。在四年前的冬奥会上这组搭档仅取得第11位的排名成绩。比赛中,他们尽管中途出现了配合动作上的重大失误、一度中断却凭借坚韧的意志和扎实的技能继续比赛,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了一枚难能可贵的银牌。

教学时,笔者模拟“播报者”,按照学生写作的原稿件进行有声语言播报,学生普遍感觉到播报者“吃力不讨好”。矛盾集中在:文字叙述结构有变却没有对应的逻辑提示词语辅助,仅仅凭借声音很难表达清晰;句式过长,主谓相隔,增加了播报在停连、节奏调整时的难度;部分用词不够准确,容易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比如文中的“失误”一词,就不及“意外”一词贴切)。

在这一逆向演示之后,笔者再给出建议修改稿,让学生体会修改前后的效果差异,并且逐步总结认识:广播新闻稿的文字结构,普遍采取顺叙方式,段落、句子之间也常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提示词;句式需要做到口语化——尽量采取主语、谓语紧密相连的简洁句型,尽量避免使用倒装句或倒装式结构,尽量避免使用被动句式,尽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等等;词语表达必须精准、没有歧义。

建议修改稿:四年前的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小将张丹、张昊组合初试“演兵场”,仅仅取得第11位的排名成绩。四年后的都灵冬奥会,20岁的张丹和21岁的张昊再度携手出征。在刚刚结束的双人花样滑冰比赛中,张丹张昊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了一枚银牌。这枚银牌可以说是难能可贵。比赛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甚至因为两位选手配合动作的一次意外而一度暂停,但继续完成的比赛却更加展示了中国运动员的坚韧意志和扎实技能。

(二)“听”得顺耳——创作者的文字表达要吻合听众的常规化听觉习惯

在大众传播学领域,“香农—韦弗模式”(如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传播模式的流程是:“信源”即传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以“信号”的方式通过“信道”传达到“信宿”即受者,受者经过“译码”(即解释符号)而获得信息内容。有效的信息传播,必须要减少“干扰”、重视“反馈”,还需要传者的经验与受者的经验有一部分重叠,否则受者难以理解或正确认识。

广播新闻的“信源”与“信宿”定位非常明确,但如果传者缺乏逆向思维的指引,在文字稿创作中疏于考虑受者的经验、感受,表达过于书面化、专业化,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导致无效传播。从听众的听觉习惯出发,既要求新闻稿的文字表达以及播报的有声语言遵守一般的语法规则,同时还要遵守“说—听”的规则。广播新闻稿写作中,最容易忽略这一规则的就是选择适合于听的词语。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学生的新闻稿作了初步汇总,并从“说—听”规则出发,反其道而行之,先“听”再“说”,提出了修改意见,供学生参考。如下表:

要使广播新闻稿写作符合“听—说”规则,除了“选择适合于听的词语”这一最基本、最紧要的要求之外,句式上的简单、洗练,语段逻辑上的清晰、适当提示等等,同样重要,与前述“说得顺口”上的考虑相似,在此不多作赘述。

当然,逆向思维并非“万能之匙”,作为一个相对概念,也应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犹不及。在广播新闻稿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适时地进行逆向思维启发,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写作水平的状态和差距,并逐步认识到广播新闻稿写作的规律,这样才符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广播电视学实践环节教学探索”(编号:14xn0146)]

【参考文献】

[1]李岩,黄匡宇.广播电视新闻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吕林雪.浅谈电视广告创意中的逆向思维[J].当代电视,2011(9).

[3]七种重要思维:形象思维与逆向思维[EB/OL].新浪教育,http://www.sina.com.cn2006/03/13.

[4]艾丰.新闻与写作思维谈之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J].新闻与写作,2010(1).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逆向思维
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简析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
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