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讽刺性漫画的多模态功能-认知文体分析

2016-01-21王玉竹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王玉竹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讽刺性漫画的多模态功能-认知文体分析

王玉竹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本文结合系统功能语法视域下的视觉语法和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概念整合理论,从作者和读者角度出发提出多模态语篇的功能-认知文体分析模式,并以一幅政治讽刺漫画为例进行了文体分析。

关键词:讽刺性漫画;多模态语篇;功能文体;认知文体

一、引言

漫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是具有幽默与讽刺功能的特殊视觉艺术形式,亦可视为由图画搭配文字所构建的多模态的视觉语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视觉文化风靡全球,多模态分析日渐成为国际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派以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假说(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主要理论框架,侧重于多模态语篇的社会性和功能性的研究,代表人物有Kress和van Leeuwen[1]、Lemke[2]、O’Halloran[3]、胡壮麟[4]、李战子[5]、朱永生[6]等;另一派则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侧重于多模态语篇的内在认知机制的研究,如多模态隐喻、转喻等,代表人物有Forceville和Urios Aparisi[7]、Yus[8]、Rohdin[9]、俞燕明[10]、蓝纯和蔡颖[11]、赵秀凤[12]等。而目前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漫画这种多模态视觉语篇的功能、认知文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拟结合视觉语法中的图文关系分析框架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以一幅政治讽刺漫画为例,从作者构建漫画意义和读者理解多模态意义两个方面探讨讽刺性漫画的多模态文体特征。

二、漫画性语篇的多模态功能-认知文体分析框架

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1)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符号,具有意义潜势;(2)语言具有系统性特征;(3)语言具有元功能特征;(4)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境和语域[13]。依据韩氏理论,Kress和van Leeuwen对视觉语法进行了探讨。他们依据韩礼德(Halliday)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假说,建立了视觉语法,并构建了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1]等三大元意义,以研究图像等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再现意义上,他们根据图像的特点重点区分了叙事类和概念类,其中叙事类可分为行动和反应、言语以及心理三个过程;概念类则分为分类、分析和象征三个过程。互动意义主要由接触、距离和视点实现,在这一方面他们着重探讨了图像中各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图像作者的交际意图和图像读者的介入度等。在构图意义方面,他们对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三种谋篇构图的资源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分析了图像等多模态语篇中的信息分布特点。张德禄和穆志刚[14]在对图文组成的语篇中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的三个基本特点(即语境一致性、意义互补性、模态独立性)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后提出了多模态功能文体学分析框架。该框架阐述了发话者(作者)如何根据语境及交际目的进行模态组合并使之成为突出的文体特征,从发话者(作者)语篇意义建构的角度对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研究作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该框架缺少听话者(读者)对语篇解读过程的分析,使得对漫画语篇的文体分析不够完善和深入。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为了揭示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并更深入地阐释其幕后认知的心理过程,Fauconnier和Turner[15]基于心理空间和映射理论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这里的概念整合实质上就是心理空间的整合。具体而言,就是心理空间中的信息如何被整合生成新的概念结构或意义。根据该理论,概念融合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这四个心理空间共同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进行一系列的跨空间映射运作,而概念整合就发生于概念整合网络之中。具体而言,两个输入空间之间构成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包含这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组织结构。融合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进行跨空间投射,将相关事件整合为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在该空间中蕴含一个“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可以创造新信息,产生新意义。在心理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重点强调了意义构建中心理空间整合过程的动态性和创新性,对于言语意义的在线生成和解读有强大的认知解释力。在该理论中,概念整合网络的构建是基于跨心理空间的映现,这种映现主要依赖于相似、类比、角色及其他语用功能关系,通过跨空间的映现运作后产生的“新创结构”通常蕴含着新意义。漫画中通常包含有大量的多模态隐喻、类比、象征等关系,并以此构建独特的新意义达到讽刺、批评或歌颂的效果。因此,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读者对漫画语篇的理解。但就多模态语篇而言,该理论对各模态要素间的关系及多模态意义的分析尚存诸多不足。

综上所述,张德禄和和穆志刚[14]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图像语法分析所提出的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框架主要适用于图文构成的多模态语篇,但其分析视角侧重于话语发出者,对读者语篇理解的过程分析则没有予以重视;而概念整合理论依据人类认知活动中心理空间的构建及跨心理空间的投射运作,在读者如何理解多模态语篇意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对于作者在语篇中的模态构置方式和多模态意义表征方面的分析尚有欠缺。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整合,以便我们从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对多模态语篇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

基于张德禄和穆志刚[14]所提出的多模态功能文体学分析框架以及Fauconnier和Turner[15]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本文尝试以多模态功能-认知文体分析框架分析讽刺漫画,如图1所示。

该分析框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基于说话者:处于某一文化语境中的说话者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和特定的交际目的对所要表达的意义作出选择,而选择的意义既可以由图像表征,也可以由文字表征。图像意义可以由图像成分及图像语法进行表征,在意义的制约下某些图像模态被凸显成为前景化的突出特征,文字意义可以由文字词汇语法体现出来,在同样的意义压制下某些文字模态成为突出特征。图像模态与文字模态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其中的任何意义特征都可以成为突出特征,这些突出特征如果与情境语境和交际目的相关就成为文体特征[14]4。第二部分则主要基于语言接受者(听话者或读者):前景化的多模态特征,如构图、形状、线条、颜色、表情、行为、事件、文字等多模态符号构成了意义整合的基础;多模态符号构成的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之间基于隐喻或转喻进行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结构组织以保证跨空间映射的顺利进行;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在类属空间的管控下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产生“新创结构”,生成合成意义。需要补充的是,听话者或读者在对多模态语篇理解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其知识文化背景、认知模式等因素的作用。

图1 漫画语篇中多模态功能-认知文体分析框架

三、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将运用上文所提出的多模态功能-认知文体分析框架,对刊登在美国政治漫画网上的一幅涉华漫画(如图2所示)进行分析。该漫画利用图像和文字模态形象地勾勒出G7(七国集团)峰会上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评价和态度。

图2 美国政治漫画网上的一幅涉华漫画

(一)多模态功能文体分析

1.语境制约下多模态意义的构建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6]84。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区分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为整个语言提供环境,而情景语境也即语域,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变项,是文化语境的具体体现。

就这幅漫画而言,从大的语境看,由于钓鱼岛领土争端和日本侵华战争等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若从具体的情景语境看,该漫画的话语范围主要围绕G7峰会上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此问题的态度展开;漫画中的话语基调则主要涉及功夫熊猫(喻指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七国集团中其他成员与日本的关系以及中国与这些成员的关系;而这幅漫画的话语方式基本由图像和文字两种模态体现,其中前者为主模态,后者是补充,二者共同构成一种互为弥补,相互强化的关系。

根据以上语境,图像意义和文字意义在该漫画中得到体现,两种意义分别由图像成分和文字成分进行表征。漫画中的图像意义可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就图像意义而言,图像模态不仅反映了所述事件的参与者(中国、日本首相、美国总统、德国总理以及另外一位G7成员的首脑)、行为(日本首相安倍指责中国及其他G7成员国的反应)以及环境成分(G7峰会),同时还从侧面体现了参与者的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图像的互动意义则通过图中参与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反映出来:安倍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反映出中日关系紧张的现状,从奥巴马和默克尔的眼神、口型以及他们和另一位G7领导人的坐姿,可以看出他们对安倍言语行为的态度,这也间接体现出G7成员内部关系以及中国与G7成员国关系。而图像的构图意义则是由自左至右“已知信息-新信息”的分布特点及所占篇幅大小来体现:G7峰会上讨论的是中日问题。而漫画中的文字部分则提供了事件背景、主要参与人物的名字、参与者的言语等具体信息,其所体现的文字意义是该漫画完整意义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2.构篇方式与模态配合

与纯文字的语篇不同,漫画在语篇意义构建上有着自己的规律:其幽默或讽刺意义的揭示离不开模态的相互配合。

从漫画的构图方式上看,这幅漫画为左右结构。漫画右上侧主要通过演示白板上调皮淘气的功夫熊猫和怒气冲冲的日本首相安倍(Abe/Shinzou Abe)的形象,描绘了安倍对中国的横加指责:“功夫熊猫(指中国)是个大坏蛋(Kungfu Panda is a bad guy)!”而从漫画的左下侧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另外一位7国集团领导人坐在会议桌旁听着安倍对中国的批评,其中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回应道:“他不是在开玩笑吧(Is he serious)?”这两个次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主场景:G7峰会上日本指责中国。

通过以上的描述得知,该漫画中图像是主模态,主导着漫画讽刺意义的揭示,处于前景化中。而漫画中文字模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会议桌上的“G7 SUMMIT”标识语、默克尔的言语泡“Is he serious?”、安倍的英文名字“Abe”以及大屏幕上的“Kungfu Panda is a bad guy”,不仅对图像模态做了补充说明,而且对漫画讽刺意义的构建起到了具体化、精确化作用。

3.前景化的多模态特征

这幅漫画讽刺意义产生的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漫画的意义绝大部分由图像模态呈现出来:调皮捣蛋的功夫熊猫,怒气冲天的日本首相安倍,奥巴马和默克尔等领导人的表情、坐姿以及对事件场景的勾画,都是通过图像呈现的。因此,图像一直是该漫画中处于前景化的模态。其次,日本首相和代表中国的功夫熊猫在图像模态中占据了大量篇幅,是图像中处于前景化的模态。第三,漫画作者没有用中国领导人的形象,而用了“功夫熊猫”这一卡通形象,使得整幅漫画鲜活生动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幽默效果。

(二)前景化多模态特征的理解

1.多模态符号表征与输入空间的构建

这幅漫画主要通过左下和右上分别构建两个次场景,在图像和文字的协同作用下,非常形象地反映出中日之间的关系以及G7集团其他国家对中日争端的态度。在该漫画中,图像模态的大量使用、代指中国的功夫熊猫这一卡通形象的出现很好地揭示了漫画的主题意义,是这幅漫画的突出特征。

图像右上侧呈现的是气冲冲的日本首相安倍和白板上调皮的熊猫形象,白板顶部是用鲜明的红色字体标明的“Kungfu Panda is a bad guy”字样;由此构建出一个日本首相“讨伐”功夫熊猫(实指中国)的场景。

图像左下侧描绘的是围坐在会议桌旁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另一位G7成员国领导人正在听着日本首相安倍对中国的职责,而默克尔上方的言语泡“Is he serious?”以及会议桌上的“G7 SUMMIT”标识牌则构建出一个G7领导人开会的场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该漫画的主题是G7峰会上日本首相对功夫熊猫(中国)的指责以及各国领导人的立场和态度。读者在对漫画主题意义的理解中会结合“熊猫和中国的联系”这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基于其中所涉的诸模态建立两个输入空间:功夫熊猫和其上方的“Kungfu Panda is a bad guy”文字说明构建输入空间1—功夫熊猫,而G7峰会的场景、奥巴马、默克尔、安倍和另一位G7成员领导人则构建起输入空间2—中国。

2.空间运作与新创意义的生成

漫画读者在解读中,“大熊猫是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构成类属空间的主要成分。在输入空间2的压制下,漫画中的卡通形象功夫熊猫明确地指向中国:G7峰会的场景、日本首相安倍怒不可遏的指责给读者理解漫画提供了必要的提示信息。具体而言,安倍此处所说的功夫熊猫并不是美国电影中的故事形象,而是另有所指。由此,读者会发现,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映射关系。在上层类属空间统领下,“功夫熊猫”和“中国”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会有选择地进入合成空间,产生“新创结构”,生成“安倍指责中国像喜剧电影中那只功夫熊猫一样是个无赖的坏家伙”这一合成意义。

四、结语

讽刺性漫画作为一种多模态语篇,通常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在讽刺性漫画中,作者一般使用图像、文字主次模态同现的方式来构建漫画的讽刺意义。读者在理解作者所突出的多模态特征、把握多模态主题意义时,往往需要通过概念整合达到对讽刺性漫画及其所传达的讽刺意义的完整解读。本文所说的多模态功能-认知文体分析模式,正是基于从作者到读者、从话语意义生成到理解的完整过程而提出的。该模式不仅可以分析讽刺性漫画,而且可以分析多模态广告、影视作品等其他类型的多模态语篇的文体特征。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多模态文体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处于初创时期,有待学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Kress,G. & T. van Leeuwen.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 London: Routledge,1996/2006.

[2]Lemke, J. L. Multiplying meaning: Visual and verbal semiotics in scientific text[A]. In Martin, J. R. & Veel, R.(eds.)ReadingScience:CriticalandFunctionalPerspectivesonDiscoursesofScience[C]. London: Routledge, 1998: 87-113.

[3]O’Halloran, K. L.(eds.)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C]. London: Continuum,2004.

[4]胡壮麟.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J].外语教学,2011(4):1-5.

[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7]Forceville, C. & E. Urios-Aparisi.MultimodalMetaphor[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8]Yus,F. Visual metaphor versus verbal metaphor: A unified account[G]// In C. Forceville & E. Urios-Aparisi.MultimodalMetaphor.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147-172.

[9]Rohdin, M. Multimodal metaphor in classical film theory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50s[A]. In C. Forceville & E. Urios-Aparisi:MultimodalMetaphor[C].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403-428.

[10]俞燕明.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研究——模态配置的类型、特点及理据[J].外语研究,2013(1):1-9.

[11]蓝纯,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7-23.

[12]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1):1-10.

[13]Halliday, M. A.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1994.

[14]张德禄,穆志刚.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框架探索[J].外语教学,2012(3):1-6.

[15]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责任编辑玉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1-0070-04

作者简介:王玉竹(1987-),男,河南南阳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文体学。

收稿日期: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