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植根于阅读

2016-01-19石冰冰

体育师友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研员体育教师教材

□ 石冰冰

成长植根于阅读

□ 石冰冰

从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成为一名区级体育教研员,岗位、角色及工作重心的转变不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使我经历了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懵懂、清晰、从容的成长历程,可谓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何为之?笔者的结论是:成长植根于阅读。

一、阅读认知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被解释为:学习并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有些片面,这个“习”不应该简单地解释为“复习”,而应包含“实习”、“实践”的意思,学习并经常能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实践,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阅读是学习,能够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见识,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阅读更意味着与时俱进地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阅读本身,更重要的是阅读给人带来的后续的启迪和指引。这也是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多年来阅读的深刻认识——阅读使我在为人、为学、为师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二、初知阅读

1996年中师毕业的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一所农村中学做体育教师,本以为自己有过多年训练的体验积累,又经过了系统的体育教育教学学习,当个中学体育教师肯定没问题吧?可是一个星期下来,我就傻了眼,操场上跑跑跳跳我在行,指导学生学动作没问题,喊口令组织活动也难不倒我,但编写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备课、反思等犹如很难逾越的一道屏障,总不能像老教师那样做得规范、细致,令我很是犯愁,怎么办?

俗话说“学问学问”,先“学”再“问”,于是我开始搜集大批优秀计划、教案、教材的重、难点范例,潜心阅读,分析研究,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及相同年级相同教材,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类,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反思、修改、提升。如:为了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可以通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各种方位的移动练习达成;可以通过两人一组的摸肩、摸膝、摸背、灵活躲闪等练习达成;可以通过篮球的抛接、绕环、传接、抢运球、运球过人等练习达成;可以通过跨栏架进行钻栏、绕栏、跨栏等练习达成;可以通过健美操的各种动作组合、节奏变化等练习达成;也可以通过体操的各种滚翻、攀爬、双杠端支撑跳下换位追逐、肋木穿越追逐等练习达成等。一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就有如此多的方法,一项运动技术的学习也应如此,但关键是要吃透教材、挖掘内涵,将万法都收于囊中,这样取用时才能量体裁衣、区别“进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训练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不断涌现,而这些知识的获取来源于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于是《体育师友》、《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运动与训练》等书籍成了我相依为伴的朋友。阅读引发了思考,思考了及时总结,总结出了马上应用,应用中不断调整,就这样,将阅读中吸取的精华在实践运用中反思,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进行总结,几年下来教学效果甚佳,不仅会“教”了、会“写”了,还多次获得省、市评优课一等奖,如:在2004年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中获一等奖的第一名及全省唯一的教育教学创新奖,阅读让我名利双收。

三、需求阅读

2006年,我调入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任体育教研员,在别人看来工作岗位的调换、角色的转变,是令人羡慕的向往的,而我也自以为在学校游刃有余的工作方法同样适用于此。但很快我就发现教研员的工作性质与一线教师截然不同,要求高、难度大,一时间我觉得难以应对,工作总觉得吃力跟不上,上不着天边——理论高度达不到,下不接地——深入课堂教学的机会较以前少了。问题出现了,困惑迷茫、进退两难,我该何去何从?

教研是教学和研究,教研员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是老师的老师,要直面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意味着要能将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后再用于实践。虽然在做一线教师的时候曾经获得过很多教学方面的荣誉,但这些经验只属于自己,怎样才能把它变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推广的经验,使其对广大一线教师形成积极的影响?这才是作为一个教研员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从前一线工作经历带给我的宝贵财富,如果能与理论相结合,必然对我的工作有很大帮助。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我坚定地确立了:逼迫自己阅读、反思、总结、提升、书写之路。每天至少读两小时的书、每周至少写三篇读书笔记、每月至少读四本专业杂志。一天不读,总觉得有件事没办完,一定得挤时间补上,星期天、节假日更是我阅读的好时间,办公室、沙发上、床头边处处有书,平时也会随身带着小笔记本,对各处的名言警句,有价值的话语、实例,与别人交谈或听到别人说的妙语佳句,都会及时记录下来。总之,凡是手头能拿到的书,都在我的阅读范围,如:《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漫说科教》、《高效能教师的9个习惯》、《体育教材教法精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小学体育管理》等,有时有些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了解,但我都“生吞活剥”下去,慢慢消化。

古人云:开卷有益。果不其然,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对一些焦点、难点问题,如:如何诠释与推广新理念、新思想,如何解决目标预设与达成“两张皮”的问题,教学方法怎样才能具体有支撑有实效等,先进行梳理,带着这些问题通过阅读逐一去查找、捕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有效做法,然后归纳、总结、反思、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后,再进一步地比对、反思、总结、提升,以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自己的观点和话语权就逐渐形成了,再去指导他人时才觉得有内容、有底气、有针对、有实效。多年来,指导的刘雷、冯静、吴芳、郭小娟、郝家顺等老师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评优课上均获得了一等奖。在阅读了大量理论书籍之后,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的《看课、评课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当前体育教学的精彩与不足》等三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主持研究的《铜山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作用和策略研究》等省、市级课题已结题,《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研室重点课题。

2011年10月,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我,作为中国两位授课教师的其中一员,参加了在苏州大学举办的中美教学交流展示活动,执教的一节《健美操实践课》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活动结束后,又经过听取多方意见,反思、梳理、撰写的题为《中美体育实践展示教学课反思》的文章在2011年第12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发表,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也因此被聘为教育部远程研修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组成员、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专家、安徽省中小学紧缺学科(体育与健康)培训专家,应邀在大专院校开设专题讲座达四十余场次。

我的学习、工作历程是时刻伴随着阅读的过程,长期的阅读积淀使我真的感受到了阅读是生活的必须,认识到了要想在自己田里耕种出令人羡慕的“庄稼”,没有勤劳和肥沃的知识营养是寸步难行。我认为阅读要坚守、要善思、要学以致用,要通过自身发展来辐射一片、带动一个学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正能量,用责任、热爱与激情的阅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轻舞飞扬,这就是一位体育教师的阅读感悟。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教研员体育教师教材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