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浅析

2016-01-14付伟

科教导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失范网络道德大学生

付伟

摘 要 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在丰富和扩展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其危害和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地显露出来,其表现之一就是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这不仅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实际调查,经过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有大学生自身的知、情、信、意、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学校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希望有关部门能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达到促进“四有”新人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 失范 网络德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2.041

Abstract Internet as a produc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ich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and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the harm and negative impacts are constantly exposed, network moral anomie performance is one of its college students. This not only cause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 serious threat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Based on Zhoukou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 through analysis and summary, I believe that the main cause of students' network moral anomie of contemporary existence of aspects o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know, love, faith, meaning, line problems and the community, schools, etc.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respect. The author hope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improve network mo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four" new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degeneration;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表现之一就是社会上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失礼现象的出现。而网络道德失范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网络道德失范,即道德失范的一种特定形式,是指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缺失或者不健全而导致的社会道德作用的弱化或消失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毋容置疑,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其主体。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内因

1.1 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的缺乏

网络道德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的道德观念,它是协调互联网秩序的一种无强制力的规范,靠人们的内心信念、行为习惯来维系。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①互联网的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特征造成了网络道德的具体内容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它既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也没用沿用已久的传统习惯,这给社会大众对于其的履行和遵守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加上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比较重和面对的各种是非因素比较多等特点。网络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信息工具,各种非主流导向的意识形态充斥其间,这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中迷失自我。②

1.2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脆弱

大学生属于心理发展的脆弱期和自我价值发现期,自我调控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判断力比较差,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却又有较强的猎奇心理,属于“乐想派”,寻求各种有挑战性和新鲜有趣的生活方式。原有的相对于网络来说比较平凡的各种事物已经不能迎合他们的口味,而网络的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当前的这种心理状态。这就使得网络中的不良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网络中的暴力、色情、恐怖等的腐蚀有很小的抵抗力,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大学生在网络面前完全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辨别能力,造成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1.3 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欠缺

网络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系统,网络中的言行交往规则不完全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网络世界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较现实社会有更广阔的范围,更加平等的地位和更加开放的氛围,而现实社会则和网络世界的这种特点相差甚远。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容易迷失自我,行为失控。

网络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意境,充斥着较多的粗俗、戏谑和玩笑;同时,上网者在网络中的行为可以无拘无束,其在网络中的角色变换可以随心所欲,恣意妄为,这种凌驾于现实生活规则之外的感觉是当代年轻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由于现实生活中学生压力大,感情虚弱等原因,致使大学生往往把网络规则适用于现实社会,为所欲为,不能自拔。

1.4 大学生对社会主旋律的认同存在差异性

认同既包括“认”的过程,也包括“同”的结果。③其中认识是从外化到内化的阶段,是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理解认识成为自己的价值观的一部分的过程,这一部分主要是接受的过程。然而,主流价值观的接受与否还要靠接受者积极主动的内化,才能真正变成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最终落实为实践行动。

由于大学生主体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和心理结构的差异,在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认同的时候,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认知的结果是不同的,有的符合社会要求,有的与社会主旋律存在差异甚至背道而驰,这样就造成网络道德中表现的差异,并由此造成不同的影响。

1.5 大学生的现实行为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平等、民主的网络人际关系,这为大学生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可能造成一些对现实不满的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逃避,而沉溺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弄不清现实的和虚拟的世界的差别和界限。长此以往,便会使大学生忽略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追求所谓的本不存在的单纯的人际关系,造成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拙者愈拙,清者不清”的现象。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冷落,诚信道德感的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等都会对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交往产生重大影响。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外因

2.1 产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环境

(1)网络违法行为的预防与惩治体制机制不健全。网络是信息化的产物,与科技革命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网络的便捷性、迅速性和交互性等把世界各地的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我国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国家和人民在享受网络的好处时,对网络道德的建设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同样也部分适用于网络世界,但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却明显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预防和治理机制体制还十分不完善。

(2)社会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不到位。舆论是一种造势,是一种渲染。对于社会成员的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仅要靠学校的德育,更要靠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为主流价值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加强社会成员的认同,使社会成员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一部分。由于舆论的宣传不到位,从而致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出现失范现象。

2.2 产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学校因素

(1)学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德育的缺失。学校是一种系统的、有组织的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组织,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系统性、渗透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由于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网络行为。在网络世界中,没有现实社会的各种制度的约束,也没有各种社会责任感的控制。因此,网络中的行为主要靠自律。所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的选择虽然有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其主要交往对象还是其同辈群体。所谓同辈群体,即年龄相仿,有相同或类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而结成的交往群体。同辈群体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多样性等。由于大学生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经历、行为习惯的差异,每个个体对社会价值观认同不一,对自我的影响也就会产生差异,有的是有利的影响,有的是消极危害,其中的不利方面也会对网络道德产生不利的影响。

2.3 产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技术原因

由于网络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的安全水平和有效地解决技术上的难题的要求之间相差甚远,这是是网络健康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网络自身的安全建设能够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能给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社会在前进,科学在发展,这也就呼唤着道德的进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享受它带给我们的便捷之处,同时要防范因不当使用而带来的危害。维护网络环境,规范网络秩序,遏制网络道德失范,既要求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需要政府和学校以及网络自身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② 郑景献.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2(5).

③ 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

参考文献

[1]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蒋红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园地,2010(1).

[5] 谢忠强,刘转玲,黄红莲.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其教育干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6] 邱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7] 黎影,杨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8).

猜你喜欢

失范网络道德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