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升级过程中创新和创业的耦合效应

2016-01-13李胜文副教授杨学儒钟耿涛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创业创新

■ 李胜文 副教授 杨学儒 钟耿涛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产业升级过程中创新和创业的耦合效应

■ 李胜文 副教授 杨学儒 钟耿涛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内容摘要:传统文献割裂了创新和创业的内在联系,单独研究它们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实际上创新和创业都有对方的特性,二者通过利润分配和资源配置相互影响、制约对方对产业升级的贡献,从而形成耦合效应,其耦合度受外部环境的调节。创新或创业活跃度不协调将影响二者的耦合程度,进而抑制其对产业升级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但产业升级进展缓慢的现象。文章指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政府不但要采取措施加大创新和创业的活跃度,也应该注意平衡创新和创业活跃度。

关键词:产业升级 创新 创业 耦合效应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并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许多产业主要依赖低廉成本获取竞争优势,长期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路平,2005),不但使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也不能为劳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里,农民工想凭借其现有收入水平在城市安家落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周建国,2009),从而体现出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沈可、章元,2013),并制约了工业部门的发展,必须通过新型城市化来解决城市化滞后问题。新型城市化要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逐步消除贫富差距,这要求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相关文献评述

国内外对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推动模式和创业拉动模式。

一是创新推动模式,企业家的创新破坏了既有经济系统的均衡,推动产业演化,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体系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对一国产出绩效和产业结构具有深远影响(Sc hum p e te r,1934)。而产业升级所依赖的创新来源于R&D投入(张维佳、宿晓翩,2015),随着R&D成本上涨、创新难度加大和创新成果转化困难,学者先后提出建立产学研合作、国家创新系统或区域创新系统(雷家,2007;郭璇,2015)这三种创新网络系统,实现创新系统内各成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本分担,共同把创新化为产业升级与现代化的动力(Anderson,1994)。

二是创业拉动模式,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型经济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转型,创业活动不断地把旧产品占用的资源转移到新产品生产上;同时新创企业更有可能产生激进式创新,创造新产业或新产品(Ac s and Aud re tsch,2009),创业成为产业升级的源动力。李新春等(2004)、姜彦福等(2004)、郑风田和傅晋华(2007)等提出制定创业政策、建立科技资源禀赋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金融支持等策略完善创业环境,以加快产业升级。

理论上看,创新和创业都是产业演化的动力,二者的耦合机制引导相关产业由小到大,由弱转强。如果二者的耦合机制不协调或者缺失,相关产业将难逃大而不强,甚至跌入国际分工陷阱。目前国内研发投入强度增长快,但大多产业始终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末端,这也体现出创新与创业耦合程度低。但现有文献大多割裂了创新和创业的内在联系,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创新和创业的耦合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产业升级过程中创新和创新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创新和创业的内在耦合效应

(一)创新中的创业特性

产业升级所依赖的创新成果是经济人投资生产的一种新知识,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对新知识投资可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但内生增长理论把知识转化过程外生化,隐含假设了知识一经创造就具有生产力,实践中创新成果转化还受企业成本和市场开拓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创新成果都能实现转化。从相关资料看,目前中国创新成果转化率约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冯金华、黄少安,2009)。针对此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成果的供给不适合需求,从而提出了“产学研”等市场导向的创新研发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模式并没有明显缓解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实际上,在创新过程中,科学家对自己所能创造出来怎样的发明也不能明确地确定,创新过程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Kam ien and Schwa rtz,1975),创新成果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在所难免。因此对整个经济社会而言,创新成果仅仅是一个潜在的获利机会或创业机会(Acs and Plumm e r,2005),需要借助企业家去识别这个创业机会,并通过承担风险、整合资源的方式,开发创业机会,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新成果商业化,因此创新过程隐含着显著的“创业特性”。

(二)创业中的创新特性

创业以开发创新所隐含的创业机会为目的,与现有企业相比,新创企业既无规模优势也无市场优势,唯有依赖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激进式创新和新兴产业往往都是由新创企业来实现,这也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绩效水平的原因。创业除了依赖创新以外,还通过三个途径加速创新进程:一是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形成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和加速创新的重要机制,创业是促进知识溢出的渠道之一,新创企业通过模仿而吸收其它企业创新技术,或者通过拥有企业研发的新知识的企业员工创业的方式,将一个企业创造出的知识溢出到另一个新企业中(Aud re tsc h,1995),加速了新知识扩散,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力度。二是创造新产品。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将重要的创新产品及创新流程导入市场,通过技术改进及生产要素重组,创造出新的创新产品(Acs and Aud re tsch,2009),并通过创新产品获得竞争力。三是提供创新动力。创业导致新企业不断进入,面对新创企业进入威胁,现有企业需要强化创新力度,努力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制造进入障碍,阻止新企业进入(Ag h ion e t a l., 2004);同时面对原有企业的不断创新,新创业企业就必须有更大的创新力度,才能比原有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获得竞争优势(Jovanovic and Rousseau,2005),以确保创业成功。因此创业既依赖创新也促进创新,从而使创业也体现出显著的“创新特性”。

(三)创新和创业耦合动力

发明者创造点子而企业家则付诸实施(Schum p e te r,1934),创新成果并不是全部或者马上就具有生产力,只有通过企业家的创业行为,把那些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可以产生效用的特定经济知识,使企业获得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创新成果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创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涉及两个部门,即生产创新成果的创新部门和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创业部门。创新部门投入资金和人员,产出创新成果,制造创业机会;企业家识别创业机会,并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当然创业部门获得的超额利润并不是由创业部门独享,必须由创新部门和创业部门共享,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成本得到补偿并获得利润,持续为创业部门提供创业机会。当然创新部门和创业部门的利润分享比例取决于创新成果的供求,并受知识更新速度等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调节。

(四)创新和创业耦合的动态性

随着创新创业活跃度提高,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使旧产业延缓衰退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动态地形成由低至高的产业素质(朱卫平、陈林,2011),产业部门将由产业链条的低端向高端逐步推进。产业升级带来的产业技术水平变化、产业空间分布、市场需求调整会影响创新的投入方向、投入强度和创新期望收益。而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企业所有权、国民教育水平、产业结构、税收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变化也会调节创业者的期望收益和创业活跃度(Bow en and De C le rcq,2008)。这就改变了创新部门和创业部门的力量对比,如果创业部门相对不活跃,则有过量的创新供给和创新成果转化率下降,并进一步抑制创新活跃度,创新和创业耦合度下降;如果创新部门相对不活跃,则创新供给稀缺,创业活跃度相对过于旺盛,在创业机会有限的条件下,创业者为了生存可能会不择手段,甚至采取诈骗或生产伪劣产品,最终将损害开发创新成果的创业者利益,降低了创新和创业耦合度。

(五)创新和创业耦合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市场供给,并创造创业机会;创业活动开发创业机会,形成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现实中创新和创业两种活动往往难以处于最佳协调状态,从而影响了二者的耦合效应。如果二者耦合效应提高,则可引导资源配置实现创新成果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协调,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创新和创业投入对产业升级的贡献也达到最大化;如果二者耦合度弱化,则诱导资源配置紊乱,创新成果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无法实现协调,会造成创新投入产出下降,创业资源损耗,从而制约产业升级。

结论与评述

传统文献肯定了创新或创业对产业升级的贡献,但均割裂了创新和创业的内在联系,单独研究创新或创业与产业升级的内在机制,忽略二者相互影响、依赖的内在机制。这就难以解释近年来中国高创新投入地区产业升级仍然困难,也难以解释高创业活跃度的地区产业升级并不显著的现象。实际上创新也具有创业特性,创业也有创新的特性,二者通过利润分配和资源配置形成耦合力,相互影响并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外部环境变化,创新和创业耦合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业升级。良好的创新和创业外部环境可以促进两个部门保持有效耦合,如果两个部门耦合度低的话,可以通过完善创新或创业政策,调节外部环境,平衡二者活跃度,以提高耦合效应和促进产业升级。本文描述了创新和创业相互共同推进产业升级的简单原理,并未详细分析具体的外部环境对耦合性的效应,也未模型化推导和证明理论是否正确,当然这也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冯金华,黄少安.专利转化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4)

2.姜彦福,高建,程源,邱琼.全球创业观察2003中国及全球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新春,宋宇,蒋年云.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异.中国社会科学,2004(4)

6.路平.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分析与建议.广东科技,2005(10)

7.沈可,章元.中国的城市化为什么长期落后于工业化.金融研究,2013(1)

8.张维佳,宿晓翩.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9.郑风田,傅晋华.创业型经济的兴起与我国创业政策面临的挑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6)

10.周建国.跨越差距鸿沟:贫富分化与农民工城市化问题探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65)

11.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经济学家,2011(2)

12.Acs,Z. J. and D. B.Aud retsch. The K now ledge Sp illover Theo ry o f Entrepreneurship.Small Business Economy,2009(32)

13.Kam ien,M. I.and Nancy L. Schwartz. M 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 ic Literature,1975,13(1)

14.Schum peter,J. A.The Theo ry o f Econom ic Develop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区环境、产业特性与涉农家族企业创业研究”(71202082);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产性创业和非生产性创业的微观配置机制和宏观绩效”(2014A030313456);广东省软科学项目“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战略创新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耦合”(2012B07030010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广州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模式研究:创新和创业的耦合”(2012GJ15)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创业创新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