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年轻公务员的官场心态

2016-01-11王振国

党员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合同工层级公务员

王振国

编者按:作为一个地级市市直机关的一名年轻公务员,作者“不是一个想混日子的人”,他怀抱理想和热情,诉说了自己在工作中的苦闷和困惑。文章讲述的只是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虽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却也具有典型性。

我所工作的地方在一个地级市的市直机关。机关较大,有近百名公务员,并有若干下属事业单位。

单位在人员身份构成上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合同工(劳务派遣人员)和临时工。

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人凑在一起,为了不发生混乱,总得有些大家都能接受、最好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

首要的一条,是权力等级决定利益分配。简单说就是不看人,只看身份,什么身份对应什么利益。举个例子:单位里有科长A,喜欢直接拉科长B的手下干活,B与他斗智斗勇。但当A被提升为副处级后(科室不变),尽管不情愿,B还是在A要求时允许手下过去干活。B对手下说,A现在是领导,身份不同了。并且,在A被提拔后,单位迅速为他单独腾出一间办公室(原来的人被分流到其他办公室),购置了齐全的办公设备,还专门制作了门牌和名片。

根据这种“权力—利益”规则,我把单位里所有人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级。上层是局领导(包括纪检、监察的派驻人员),中层是正副科长、主任科员和下属事业单位的正职,下层依次是副主任科员、科员、事业单位副职及普通职员、工勤人员、合同工和临时工。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如何实现层级流动(上升)?

除非有特别的业绩或强大的背景,普通人基本就一条:论资排辈。年龄、何时进入单位、在多少科室待过(特别是繁忙的科室)、主管过哪些工作,以及头衔、学历、荣誉等,都可作为竞争时的筹码。在一个不是以能力说话,而是以权力说话的小环境下,处在相同权力层级的人要想先得利,只能摆出一串似乎能代表能力的经历,而这些经历,是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大家基本都能具备的。把“经历”当作“能力”,虽然是一种概念的偷换,但也契合了更多人对“公平”的感觉:大家依次得利,那大家都能得利。这也是这类规则稳固不破的原因。

进入机关后不久,我就看到一个现象:在单位里忙忙碌碌、加班加点的,只是少部分人,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和合同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除非严重违法违纪,公职人员无须担心被开除。这意味着,活儿干得好坏,可能影响饭碗的大小,却从不决定饭碗的有无。那么,在大家都可以少干甚至不干的情况下,必须要干的事情,由谁来干呢?

在机关里,决定谁做什么的一条规则是:除非领导另有安排,否则大事小事,上次是谁做,下次还是谁做。因此,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人,事情越来越少;能干肯干的人,事情越来越多。由于干得好不一定有功劳,但不出错就没麻烦,所以,“干得越多,错得越多”成了一种广泛论调,大家谁都不愿承担更多责任,能推就推。而即便是少干活,这些人的年终考评也能顺利过关,只要不得罪领导。所以,“老黄牛”头上始终压着局领导、年长者、科级领导、关系户和混混等一大群人,而在提拔时,他们也总是吃亏:因为无暇钻营,更因为干活少不了自己,那么,还是安心留下吧。所以,我们看到:一路被提拔的,不一定是干活最多的人。

对于一个有理想、想做事的年轻人来说,在机关很容易生出无力感。因为能做成事的,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要实现抱负,年轻人必须努力将自己纳入某个“权力—利益”结构,逐步获得更多资源以及由此带来的话语权。当具备足够实力、拥有稳固的利益同盟后,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可这时的想法,与年轻时的理想相比,可能早已面目全非了。

在单位里,我正属于很忙的一个人。忙各种会议、活动、简报、文件、工程,有时候忙得人累成狗。在很累的时候,不禁会想,这对我们和老百姓来说意义何在?有多少忙碌不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个别领导为取悦上级的无谓消耗,而是真的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而忙碌呢?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我是在发牢骚。但我认为,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重视。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要打造高效的机关,而高效的机关,必然会理顺“权力—利益”结构,并解决好给年轻人希望,给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希望的问题。

猜你喜欢

合同工层级公务员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加强合同工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我校健康发展
篮球公务员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地方高校合同工党员发展工作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C学院为例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启动
如何提高集装箱码头企业一线员工的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