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库孝女”朱晓晖

2016-01-11香草

党员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菜叶车库女儿

香草

为了救治身患重病的父亲,报社女记者朱晓晖不惜辞职卖房,丈夫携女离去,也不曾动摇这位孝女让父亲活下去的信念。无家可归之际,她和父亲租住在18平方米的车库里,一住就是13年。在这间位于东北小城的寒冷“蜗居”中,纵使靠上街捡菜叶养活父亲,她也让老人感到了温暖和快乐。这对父女震撼人心的故事再次验证,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辞职离异住车库,

只为让父亲活下去

1973年一个冬夜,一名女婴出生在东北边城黑龙江绥芬河市。父亲慈爱地将她搂在怀中,为她取名朱晓晖。

朱晓晖从小酷爱文学。16岁时,她开始在报纸副刊上发表诗作。第一次见到女儿写的诗变成了铅字,父亲激动得眼眶湿润。他拿着那份刊发了女儿短诗的报纸,跑遍了亲朋好友家,自豪地展示:“快看,报纸上刊登了我家晓晖写的诗!”

1996年,朱晓晖大学毕业后,成为绥芬河日报社的一名通讯员,两年后被聘为记者。她不仅采写了多篇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新闻,还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位颇有才气的女诗人,作品曾在全国诗歌比赛中获奖。

到了2000年,已经嫁为人妻的朱晓晖,住在110平方米的房子里,做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生活平静而幸福。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残酷地改写了这位女记者的命运。

2002年4月的一个周末,朱晓晖回娘家看望父母,吃惊地发现父亲眼球凸出,嘴角歪斜,双手抖动得很厉害。朱晓晖慌忙把父亲送到医院,父亲被确诊为弥漫性脑梗。这是脑梗中最重的病情,医院劝她回家为父亲准备后事。朱晓晖当场吓哭了。父亲是最疼爱她的人,她无法想象失去父亲的痛苦。

看着父亲那张给了她无数温暖的面孔被病痛扭曲着,朱晓晖心中生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朱晓晖的母亲患有失忆症,满大街乱走,弟弟平时要照顾乱跑的母亲。妹妹也离异了,还因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不幸的家庭境遇,让照顾父亲的重任压在了朱晓晖一个人的肩上。

一周后,父亲的病情加重,不仅大小便失禁,连路都不能走了。为了全力照顾父亲,朱晓晖不得不从报社辞职。从此,她带着父亲四处求医,每天守候在他的病床前寸步不离。

为了给父亲看病,朱晓晖很快花光了家中的积蓄。2003年初,她毅然卖掉家里的住房。本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丈夫不堪重负,最终选择带着四岁的女儿离她而去……

朱晓晖在绥兴社区租了一间车库,从此,她便和父亲一起蜗居在这间“房子”里。车库内光线昏暗,未经粉刷的水泥墙上打着“补丁”,18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靠窗的墙角,拉上一个布帘便是卫生间。

深夜街头捡菜叶,

好女儿泣血反哺

病痛使父亲的手脚变得不灵便,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朱晓晖帮助。为了给四肢僵硬的父亲舒筋活血,她学着为父亲按摩,每天为父亲按摩五六次,每次按一两个小时。一天下来,朱晓晖时常累得大汗淋漓,酸痛的双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已经完全瘫倒在床上的父亲,在定期吃药打针及朱晓晖的每天按摩下,终于能被搀扶着坐起来了。

父亲生病的前两年,就花光了朱晓晖的积蓄,此后每月仅靠父亲1000多元养老金维持两人生计。为了压缩生活成本,省出钱来给父亲打针吃药,朱晓晖深夜里悄悄溜到菜市场,捡别人丢弃的那些烂菜叶,拿回家冲洗干净后,变着法子做给父亲吃。从2004年到2008年,朱晓晖就是靠捡菜叶养活父亲,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对朱晓晖而言,生活在谷底的那段日子,并非一团漆黑。后来她去菜市场捡菜时,经常能看到垃圾堆旁有一小袋干净的菜叶,或一整捆不太新鲜的菜。显然,这是菜市场某位热心摊主有意为之的善举。一天晚上,朱晓晖在菜市场的街边塑料袋里,发现了一棵大白菜和两个红苹果。回家的路上,看到商店的霓虹灯字幕,她才明白当晚是平安夜。朱晓晖兴冲冲地向家的方向走去,她能想象到,当父亲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时,一定很开心!

当朱晓晖推开车库的门时,却不由惊叫起来,只见父亲正扯着线裤往自己脖子上绕。原来,自知康复无望,又把女儿拖累到一无所有的父亲试图自杀!幸亏朱晓晖回家撞见才没酿成悲剧。

朱晓晖渐渐意识到,只有她一个人努力坚持是不够的,她需要帮父亲找到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一天,当父亲再次叫嚷“不想活了”时,朱晓晖收起平日的笑脸,冷冷地问:“我现在就去给你买毒药,你死前还想吃点儿啥?”父亲答:“蛋糕。”朱晓晖去超市买了一小块蛋糕,同时还带回了两颗白色的糖。

女儿喂父亲吃完蛋糕,父亲有点儿反悔了,嗫嚅着说:“蛋糕有点儿不够吃。”朱晓晖假装没听到,板着脸给父亲服下了那两颗白色“药丸”。父亲绝望地躺在床上,竟然睡着了。一个多小时后,他醒来,睁开眼睛对女儿说:“你快捅捅我!”“有感觉吗?”“有!”“看来这药对你不好使呀,看吧,老天也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从此,父亲再也没提过“死”字。

十几载不离不弃,

“白发孝女”情撼中国

要强的朱晓晖生怕别人得知她和父亲的生活困境后,会同情怜悯他们。她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所以,自从搬进了这间车库,父女俩很少与邻居来往。

报社同事希望为朱晓晖父女俩刊发一篇报道,发起社会募捐,朱晓晖拒绝了:“我爸的病已经不是钱的问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加强锻炼,持之以恒。所以,请不要对外宣扬。”同事们无奈,只得悄悄留下一些钱,并送上一辆崭新的轮椅。

有了轮椅,朱晓晖父女俩经常能“自驾游”了。黄河大桥、中俄自驾游营地、中俄体育公园……朱晓晖把脚印留在了绥芬河市的每一个景区,父亲的笑容也洒遍了这座北国边城。

由于长期服药,父亲身上出现了大片药斑,朱晓晖只得给他减少西药用量。她去书店买了本《中药四百味》,用心研究药方。她请教当地老中医后,就开始试着抓药,试喝后再给父亲熬来喝。

每天凌晨,朱晓晖就起床给父亲做饭熬药,然后喂饭、洗脸、擦身体、按摩、洗衣服、喂药……每晚父亲入睡后,朱晓晖才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每逢此时,她就会盘腿坐在小床上写诗。寒冷、贫困、疾病、屈辱,把朱晓晖逼得狼狈不堪,但她仍坚持阅读和创作,努力让自己在文字里抬起头来。

2015年2月27日,朱晓晖的事迹被传开后,以300万的全国投票数,站到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13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坎,命运百般挤对,你总是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这是评委会写给朱晓晖的颁奖词。

虽然身负30多万元外债,但从不轻易示弱的朱晓晖,这些年一直拒绝陌生人的援助。《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有人打听到她的联系方式,提出要给她捐款,朱晓晖说:“有您一句温暖的问候,就非常感谢您了!”但一些执著的热心人仍会驱车几百公里赶到绥芬河,把一笔笔善款塞给她。

在朱晓晖的坚持下,早已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父亲,已经把生命延续了整整13年。如今,年近七旬的父亲尚有半头黑发,而42岁的她,头发却几近全白。

面对浪潮般涌来的赞誉,这位大孝女儿不以为意,说她只是尽到了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并用诗意的语言感叹道:“人生可以卑微如蚁,但亲情之光灿若星月。父母能多活一天,再苦再累,我都觉得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光彩。”

猜你喜欢

菜叶车库女儿
大三的女儿
菜叶上的蓝色颗粒,你也遇到过吗
海的女儿
菜叶上的蜗牛
妙趣车库门
从车库中来,到车库中去
智能车库,未来之路
女儿福
我帮婶婶撕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