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所思维奔流的学校如何炼成?

2016-01-10叶凌宇

新校长 2016年8期
关键词:导图思维学校

文 / 本刊记者 叶凌宇

4月中旬,我离开重庆温暖的阳光,来到沈阳。

东北尚未入春,沈阳的天空灰蒙蒙,小雨淅淅沥沥,空气阴冷。我从机场出来,透过出租车的车窗看着沈阳的街道和建筑。街上行人寥寥,街道旁矗立的高楼和陈旧的矮房子夹杂。不提北上广深,即便与武汉、重庆等二线城市相比,沈阳,这个东北最繁华的城市,实在显得并不繁华。

的确,东北区域的经济一直让庙堂担忧。近两年,新闻上经常出现“东北经济崩溃”“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等惊悚描述。实际上除去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东北身为农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而风光了一把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久已风光不再。这个寒冷的地区,计划经济的残留很多,产业结构单一。在其他地区发展腾飞的时候,东北既没有赶上2003年开始的大规模对外加工贸易的浪潮,更没有站好2010年左右开始的互联网经济腾飞的风口。它以一个老工业基地的滞重身体,默默地看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

而文化又与经济一脉相承。

中国经济最好的北上广深等地,自然同时也是文化最活跃的地方。教育,又是文化的典型代表。当我们想要寻找一所优秀的、前沿的学校案例时,往往要考虑的是先去北京、上海、深圳查探搜寻一番,再不济,也得是杭州、苏州等沿海、近海城市,其他区域就稍微有点难了。尤其,此次专题是《思维的力量》,重点是要找在思维教学方面有特色的学校。思维教学是中国教育界当前的重大弱点,要想找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案例,除了去上海、北京等文化前沿阵地搜索一番,难道还可能会有其他选项吗?

然而我却来到了东北!

对于此次沈阳之行,我心中充满了忐忑。这次要拜访的沈阳实验小学,是一所从未听说过的学校,也是因为某位教授的热心推荐,告知这所学校在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方面做得不错。我一边打量着车窗外的东北城市风景,一边禁不住揣测,是否因为这位刘教授本身是东北人,有所偏爱而介绍了这所学校?

穿绕过老式小区和破旧的胡同,终于来到了沈阳实验小学的门口。我深吸一口气,走进了毫不气派的沈阳实验小学大门——如果这真的是大门不是后门的话——开始了与这所陌生学校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上篇 技术鲜艳

上午,总校长张瑾忙于公务没有现身,分管教学的李昕副校长为我安排了行程。由于之前提到的刘教授为我们两边联系接洽时,提到的是可视化思维的相关内容,所以采访开始的时候,李校长安排的行程也依此而展开。

我最早听的一节数学课,是一节章节知识复习课。我事先猜想,这样一节课会不会上得很无聊?

章节知识复习,按理是很重要的课型,因为它涉及章节的总结,兼具查漏补缺、知识深化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整合等多重作用。不过我们也知道,章节知识复习的课程,往往容易上得无聊,学生听得没兴趣、走神,最终效率低下,学生收获甚微。其原因主要有4种:

一是学生往往觉得是在炒剩饭,故而提不起兴趣;

二是学生缺乏整体把握的意识,缺乏从宏观层面去掌握一件事物的习惯,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突出;

三是课程的教授方式上,老师往往选择满堂讲、刷题、考试,然后讲错题的方式,形式单调,不容易和学生形成互动;

四是对于复杂的知识体系,功力不够的老师很可能自己就讲得零零碎碎不得要点,自然也就无法给学生带来收获了。

不知这里的知识复习课会怎样?

课程实录——枯燥的复习课怎么上?

这一节课,由姜熙老师上五年级数学的长方体知识单元。姜老师已经提前布置了功课,让学生们课前个人进行相关的知识梳理,课程开始后,则立刻进入小组讨论环节。所有学生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将个人的知识梳理在小组内汇总。

几分钟以后,小组讨论完毕,姜老师点了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小组组长自然流畅地说道:“大家好,下面由我们小组来做整理汇报。我们的汇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长方体的基本特征、长方体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首先由××同学来总结汇报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接着,第一位同学清晰地汇报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长方体有8个顶点, 6个面,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长、宽、高3组,每组4条棱,这4条棱是相等的,但是每组棱之间并不相等……”

随后是第二位同学汇报了他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梳理,第三位同学汇报了长方体体积的知识梳理。最后,小组组长做了最终的总结。

四个学生汇报的内容不同,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个人的语言描述都非常的精确简洁,言辞之间基本没有废话,且表达流利,没有吞吞吐吐的现象,显得非常自信。

学生做汇报总结的时候,老师则跟着学生的节奏,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思维导图,既不对学生的知识梳理做修改补充,也不做相应评价,只是跟着学生的节奏走。不过,在姜老师所画的思维导图中,又构造出自己的框架,为学生的发言没有涉及的地方留出余地。

接着,姜老师问其他学生:“感谢这个小组的汇报总结。有没有其他小组要对这个小组的总结做出补充的?”很多小组的学生热烈举手反应:“老师,我要补充!”“老师,他们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学生们情绪高涨,很多人手举得老高,都快站起来了。姜老师让他们一一起来进行补充。

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要补充长方体表面积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的对比,它们的区别是……”

有的学生说:“我要补充,长方体的体积里面,他们只讲了计算方法,没有讲长方体的体积意义。长方体的意义有两种,分为占用的空间和可以容纳的空间……”

有的学生说:“还可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的单位换算,它有×××种单位表示,分别是……”

还有的学生说:“我还要补充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共有11种方式,分别是……”

在这个时候,姜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的发言进行巧妙引导。比如,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要补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姜老师则问他:“你要补充的这个知识点,是属于哪个知识分支的?”

当所有人发言完毕,再没有补充的时候,姜老师在黑板上的思维导图也就几乎绘制完成了,最后再由她自己补充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案例啊?”学生们回答完“可以计算游泳池要多少水”“鱼缸要用多大的玻璃”等作用后,整个思维导图即完工了。

经过了长久的热烈讨论,已经接近下课,最后的一点时间里,姜老师出示了一道特殊的题目:

一个鱼缸,棱是用钢做的,表面是用玻璃做的,底面用铁板做的,长6分米,宽3分米,高4分米,其中的水深3分米。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反应道:“可以求制作这个鱼缸要多少玻璃!”“可以求要用多长的钢!”“可以求鱼缸里还可以装多少水!”……

当所有环节全部进行完毕以后,学生们再把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和老师的最终图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性地进行补充和改善。

脉络梳理——老师学生各有特点

在这一节课当中,几个细节和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是老师的特点。在这节课中,姜老师的位置和作用非常巧妙。细数下来我发现,姜老师整堂课根本就没有说几句话,几乎全部都是学生在讨论、发言、辩论,她说的话,大多都是在点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老师没有采用满堂灌的呆板方式。

虽然看起来课堂上是完全的学生主导,然而我们又能感觉到,课程是明显在按照姜老师设计的框架来走的,非常严谨,老师并不缺位。而且,姜老师也会在关键的时候引导学生的思路。比如,当学生说到知识点“正方体是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时,姜老师就及时地补充问道:“这是属于哪个分支的?”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定位,在思维导图中建立起层级感。

而且,当姜老师出题时,她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出一些基础的条件,让学生根据此出题目。我们都知道,出题的思维难度比做题高,以这样的题目形式来锻炼学生,对学生的思维促进作用会更强。所有特点都显示出,姜老师的课程,是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过精心设计的。

二是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清晰。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往往简练、精确、流畅,没有文不对题的状况——在这节数学课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秀。并且,这样的语言表达,是几乎所有人都具备,而不是某一两个班干、组长。

同时,学生的反应速度非常快,老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是瞬间反应过来的。比如最后的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条件设计一道数学题,几乎是在老师读完题目的一瞬间,立刻就有七八个学生举手,大约三秒钟以后,又有十几名同学加入此行列。

三是学生对于可视化思维技术的使用非常的熟练。在学生的预习式知识整理中,很多学生都制作了高质量的思维导图。细看学生的思维导图,我们会发现,这些思维导图并不是最简单的基础版本,而是熟练而自然地和维恩图、表格等其他工具混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最优的效果——一目了然、逻辑清晰。

1.板报形式;2.简易流线图;3.括号图

并且,这些思维导图版本各异,各具特色。既有简易的流线图,也有彩色的括号图,还有的学生干脆省略了思维导图的形式,以板报的形式,使用表格与维恩图进行知识整理。

很多学生的事前整理结果与老师的最终完整版几乎相同,仅有少数细节遗漏。并且,当老师的“标准版本”列在了黑板上以后,学生也并不会完全照抄老师的结果,而是根据自己独特的形式进行补充,显示出了很强的自主性和自信。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明显地展示出了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在梳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时,很多学生不仅有明显的结构层级感、知识地图定位感,而且还会自然而然地和之前学过的其他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长方体表面积和面积公式的联系等。

这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和联系能力,在小学生中是非常罕见的。

出于这样的感慨,我随口问李校长道:“按学生在这节课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平,我猜你们学校学生的数学成绩应该比沈阳市的一般学校要好些吧。”

“现在教育局不鼓励各个学校之间相互比成绩,每次的成绩和排名都是只发给个体学校,不进行公开的区域排名的。”李校长随即狡黠地一笑,又接着说:“不过无所谓,反正我们学校基本上都是第一名……”

技术熟练——思维导图用到极致

不仅在数学课上使用思维导图,在沈阳实验小学,思维导图的使用已经渗入了所有学科。

比如在科学课“生物的遗传现象”上,老师会随手就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易的思维导图,以人类、动物、植物作为一级分支发散出去。

比如在社会实践课上,对于“访谈”这个章节,老师也会随手在电子板上画出一个简易的思维导图,列出“访谈对象”“问题设计”等分支。

而最典型的,自然是语文科目。

“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中,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对于每一篇课文都会画出一幅思维导图。这个能力大概从三年级开始正式培养,学生们可以画一些简易的图形,大概有那种意思就可以了。也许他的分类不是很清晰,也许层级有点乱,但是都没关系。到了五六年级以后,学生们的思维导图就变得非常的精致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们思维水平的变化。”李昕介绍道。

在实验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主要训练的是段落批注的能力,核心在于提炼要素、梳理关系。思维导图工具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这一学习目标。针对一个段落或者一篇文章,学生们把一些关键词句抽离出来,填放到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当中,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一些简单段落和文章的学习。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作者:三年级五班张钟木

“后来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期。一方面,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思维导图这个工具的使用更加熟练了;另一方面,我们在低年级也加入了一些思维方面的训练课程。最后我们发现,我们原以为学生要到五六年级才能达到的水平,很多三年级的学生就能达到了。他们制作的思维导图逻辑非常清晰,层级明确,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把一篇语文课文浓缩画出一幅思维导图,而且所有要点不重不漏。”

这样的结果是,学校的课程学起来非常轻松,进度也快,学生们从来不会觉得有什么学业压力。“中高年级的学生做熟练了以后,制作思维导图的速度非常快,一篇课文,基本上当堂就可以完成一幅思维导图。当然,是那种黑白的简易图。有些学生很喜欢画思维导图,他还要自己回去画一幅很精致的彩色的图。”

根据这所学校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种种细节和微弱迹象,我推测,这所学校已经把思维导图用到极致了。

而我在上一段文字中使用诸如“不经意间流露”“种种细节”“微弱迹象”“推测”等词语,完全是为了假装我拥有福尔摩斯一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而已。实际上,学校的教学楼走廊、每个班级的外墙上,全部都贴满了学生绘制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导图,铺天盖地、气势磅礴……基本上,只要你不是个瞎子,必然能够意识到,思维导图工具在这里已经深入骨髓了。

生字开花——思维导图的灵活衍生

不过,思维导图,尤其是层级清晰、逻辑严密的学科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即便三四年级的孩子能够做出像样的思维导图来,那么一二年级的、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到能处理精密逻辑的低龄孩子呢?他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沈阳实验小学的教学理念里,低龄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语文的入门,而语文入门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识字。

“识字进行得越早,基础越牢靠,后续的阅读就容易展开。”一位语文老师说道,“但是识字要讲究方法,不能单调机械训练,不能让孩子反感。”

最终,沈阳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组摸索开发出了一种特殊的识字教学法——生字开花。

“生字开花是我们学校根据思维导图的核心原理而演变出的一种识字方法,可以看作一种简化版的思维导图。它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花的形状,看上去活泼可爱,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一般,在花的中心是花心字,在花瓣上,则是衍生字、词、拼音或者部首。”

本质上,花心字是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衍生字、词、音和部首则是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一个生字开花,就是一个微型的思维导图。

根据不同的分类逻辑,生字开花有很多种,如:

组词开花——花心是生字,花瓣是生字所组的词;

形近字开花——花心是生字,花瓣是字形相近的易混淆字;

同音字开花——花心是生字,花瓣是发音相同的字;

多音字开花——花心是有多个发音的生字,花瓣是不同的发音;

部首开花——花心是部首,花瓣是带有这个部首的字;

1.作者:一年级七班白子玉;2.作者:二年级十一班姜思含;3.作者:一年级一班刘翰达

近义反义词花——花心是一个词,花瓣是该词的近义词、反义词;

……

当学生们熟练了各种形态后,也会把多个类型的生字开花组合在一起。比如,可以把组词开花、部首开花、形近字开花、同音字开花组合在一起(见上页)。

从这些制作精良的图片可以看出,生字开花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受到学生喜爱的——否则,他们怎么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制作出如此优美的生字开花图呢?

不过在课堂上,自然是删繁就简。对于临时出现的生字,则用普通铅笔以最简单的连线形态画出生字开花图,快速学习。

“我们学校的学生识字量很大,速度很快,最关键的是,学生们喜欢认字、写字,对文字有亲近感,这就给后续的大量阅读打下了基础。”语文老师出身的李昕说道。

实验小学的学生识字快,因素很多,不能仅仅归功于生字开花这一种形式,然而不可否认,这种以思维导图的关联——发散逻辑为核心,以花草动物为形态的教学形式,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种既能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效率又高的方法,还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基本从二三年级开始,所有语文课文的生字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太多关心了,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预习的阶段轻松完成,老师只需要在课上花一两分钟略作检查而已。

当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含义等内容都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后,老师只需要在课堂上专注于更核心的内容,比如文章内容的理解、写法的赏析等。低年级打好的这个基础,让整个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都能以极高的课堂效率进行,不得不说是影响深远。

疑惑

我穿梭于沈阳实验小学的教室之间,看到这些出乎我意料的精彩景象,之前的悲观一扫而空。以思维导图为主的各类可视化思维方法的娴熟使用,让我不由得感叹,沈阳实验小学的教学着实精彩。

学生的思维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口语表达中基本没有废话——一个成年人也不易达到的标准;大脑反应速度快,很多问题都是“秒答”“秒反应”;学习成绩好,基本所有学科的优秀率、平均分等多个指标排名沈阳前列;学习积极主动,上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老师提问常常有过半的学生同时举手发言。

完美得几乎可以画上句号了。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耀眼的优点展现在我面前,两个疑问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不可抑制。

一是关于课堂纪律和课堂专注度。

但凡有点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对于小学来说,最核心的挑战不是如何高效地传授知识,而是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学生开小差、讲闲话是常态,偶尔和同桌打闹一下也不足为奇。

可是在听课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沈阳实验小学的学生,课堂纪律极好,好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整堂课无任何学生明显的讲话、玩闹,甚至连开小差都没有,注意力完全高度集中,整堂课都在跟着老师和课堂的节奏。每当老师提问,常常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举手发言,而当某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竟然能完全专注地聆听该学生的发言,既不干扰,也不自己开小差。

甚至连坐姿都非常标准端正。双手放在桌上,腰背挺直,目视前方——基本上是一般学校的官方教育宣传片的标准。我还留意了一个细节,就是沈阳实验小学的学生用的椅子质量并不好,坐在上面时,稍微动一下就会有木头的刺耳“咯吱”声。然而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整堂课教室当中就听不到几声那种“咯吱”声——学生坐姿的端正,已经到了连身体重心都不会移动的程度了!

最开始时,我曾高度怀疑,这是因为我这个来访者而特意进行的表演课,是课前对学生有过特殊要求和关照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仅听了四五年级的课,也听过二年级的低龄学生的课。我发现,即便是二年级的学生,也能一样地保持满堂课高度专注和极好的纪律,并且同样坐姿端正到连身体重心都不会晃动的程度。我很清楚,一群二年级的学生,是无法进行长达几十分钟的专注表演的,如果这不是他们平时的正常状态,他们绝不可能强忍着几十分钟不动、不说话——二年级的小朋友不可能有那样的毅力。

而且,我也曾于上课时间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四处游荡,隔着窗户看各个班级的课堂状况,几乎所有班级都是同样的场景——我所听课的那些班并不是独特的一个。

为什么?为什么这里的小学生,可以有如此高度的专注力,可以保持如此优秀的课堂纪律?这是我的第一个重大疑问。

第二是关于思维导图。

没错,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出清晰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这并没有问题。可是我们都知道,思维导图这种工具并不复杂,它十分的简单易行,全国有很多的学校、学生、老师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和学习。然而,绝大多数学校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并没有取得如此优秀的效果。

我看到沈阳实验小学的学生,其思维的清晰和迅速程度,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掌握和全局思考的能力,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学生,而其他的思维导图使用者,则不能展示出类似的效果。为什么?

为什么这里的学生有如此的高度专注力和自控力?为什么这里的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能取得如此强大的效果?

中篇 三种内功

武侠小说之中,经常有这样的桥段:

一位高手与其他人过招,虽然之前从未见过对方,但却能瞬间学会对方的招数,然后用对方的招式将对方击败。若是同时和多人交手,只在须臾之间,就已经临场学会了多种武功。

复制的招式为何比原版的更厉害?区别就在于,高手往往有更深厚的内功。

我们看到沈阳实验小学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了大量的思维方法和工具,技术的使用十分艳丽。然而,要解释上一章最后留下来的两个疑问,则应探索:招式背后,沈阳实验小学有怎样的内功支撑?

一、科学阅读与眼脑训练

科学阅读课,是探寻沈阳实验小学内功修炼的第一扇门。

在沈阳实验小学的六年教学规划里,与可视化思维技术一样从入学就开始训练的,还有一个体系——科学阅读与眼脑训练体系。

我有幸旁听了一堂二年级的科学阅读课,在此略作记录。

上课铃响,科学阅读课的薛丹丹老师开始进行课程。首先,薛老师高声说道:“调整科学坐姿!”学生则整齐划一地大声回应口号:“身正,腰直,肩平,足安,目视前方。”一边喊口号的同时,一边迅速集中注意力,根据口号调整状态。

接着,迅速进入眼脑机能训练流程。第一项是定点凝视训练。屏幕上出现一个黑点,学生随即齐声说道:“头不动、眼不眨,30秒。”然后立刻开始专注凝视黑点。

第二项,螺旋眼动训练。屏幕上出现另一幅图案,老师问道:“要求是?”学生齐声回应:“头不动,眼球动,30秒。”

30秒之后,老师统计,在这30秒之内,各位同学能够完成几次螺旋眼动?学生们纷纷报数,有的3次,有的5次,有的8次。

随后是另一个眼动训练。这次是8字形训练,眼球按照图示的1——2——3——4的顺序快速转动,依然是30秒。

然后进入闪视训练。屏幕上出现一些水果图案,如苹果、西瓜、樱桃、梨子等。每种图案出现约0.5秒,然后迅速消失。学生则应该在这0.5秒之内快速反应,识别并记忆水果的种类。

闪视训练的第二项是数字闪视。屏幕上出现几个数字,快速消失,然后学生抢答数字是什么。从3位数开始,逐渐增加到4位数、5位数。

下一环节是听词拍手。电脑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到动物拍手一下,听到水果拍两下。

后面是听句找不同。录音中播放两个长句,两句话中略有不同。如第一句:春天,校园里的花都开了,可美丽了;第二句:春天,校园里的花都开了,可漂亮了。学生则需要聚精会神地听出两句中的细微不同。

还有齐读儿歌、集体划读等环节,进行完后,则开始一个短休息——集体眼睛按摩环节。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老师缓缓地引导说道:“接下来,我们放松眼睛,进行掌心敷眼。搓热手心,轻闭双眼,将手心轻轻放在眼睛上,让眼睛感受来自手掌的温度,好,再次搓热手心,轻轻放在眼睛上,继续闭着眼睛,搓热手心,轻敷双眼,好,慢慢睁开眼睛,看看窗外,看看身边的小伙伴,相信你的眼睛会更加明亮……”

学生则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做出相应的练习。

后面还有读儿歌、彩色词语、快速朗读、闪视字词、指读儿歌、快速背诵、联想训练、手指操等诸多内容。

单手指操的练习中,又包括勾指、弹指、走指、扇指等诸多内容。

(一名女生在讲台上带领手指操)

在这一堂35分钟的课程当中,最后统计下来,居然有大约25~30个小环节之多!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意义和训练内容,都要求学生的高度专注参与,节奏极为快速紧密。

校长张瑾介绍道:“我们学校引入的这项训练系统,是用来帮助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的。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通过眼、手、脑的协调专项训练,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对学生最底层的思维能力起到强力的促进作用。”

这套系统一开始是从某个专家团队引入,不过随着实验小学的老师对这套训练原理的深入了解和实操经验的积累,老师们开始丰富和完善训练系统的内容。“到后面,改动的量非常大,老师们自己补充的东西很多,已经逐渐成为我们自己的独特系统了。”

在经过这套系统的训练之后,学生的眼脑反应速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最突出的结果就是阅读了。老师们曾对学校学生的阅读状况做过严谨的统计和比较。在开展科学阅读训练之前,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理解率等很平凡,属于人群中的平均水平;而在开展科学阅读两年后,测试的结果有了极大的变化。比如,有高达70%的学生,其阅读速度达到同龄学生的前1%的级别(超过800字/分钟);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时,总阅读量普遍达到1000万字以上。

这个测试结果过于优秀,变化太大,让老师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具体数据如下表。

很明显,科学阅读训练在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理解力方面,所取得成效是空前的——原来这里的学生思维水平好、学习效率高,不仅仅是思维导图的功劳。

阅读水平 阅读速度(字/分钟) 理解能力沈阳实验小学学生阅读能力各级别所占百分比训练前 训练后千里挑一 1000+ 80%+ 0.20% 13.70%百里挑一 800-1000 80%+ 3.10% 56.00%优秀 400-800 70%-80% 12.80% 19.80%平均 200-400 50%-70% 51.10% 8.20%落后 10-100 30%-50% 32.80% 2.30%

除此之外,科学阅读训练还有另一重效果。由于科学阅读有大量针对大脑机能发育的训练,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会自然而然地保持高度专注的状态。长久训练后,学生的专注力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种专注不仅在科学阅读课上表现,也会溢出在其他学科的课堂当中。在所有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全程保持精神不散乱,不开小差,不讲闲话、打闹等,并不是老师对纪律有严格的要求,而是因为,学生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度专注的状态,本身就没有去乱动乱说话的倾向。所以,积极参与学习,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一件非常自然而轻松的事情。

因为大脑得到了科学的训练和发展,导致底层脑细胞活跃、思维清晰,并且专注力强,能够以良好的纪律维持高效率的课堂,这便是沈阳实验小学的第一种内功。

二、体育锻炼与活动

经过特定训练与开发的大脑,其神经细胞的基础活跃度就会很强,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各种思考活动——说简单点,就是这些学生经过训练后,智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不过,大脑细胞的高度活跃,是需要充足的细胞能量去进行支撑的。大脑无法自身产生能量,然而一个活跃的大脑所消耗的能量能够占到身体总消耗能量的80%以上——大脑需要身体的其他部分为它输送大量能量。即是说,为了让脑细胞能够充分地运作,你需要有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比如哪天我们要是生病了,就会觉得昏昏沉沉,大脑反应变慢,做不了高难度、耗脑力的活,因为身体的能量主要进入免疫系统去抵御病菌了,自然就没有多少能量供给大脑。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连接大脑功能的管道不通畅,那么他的思维状况就会长期含糊不清,思考能力低下。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长期被中国教育界忽视。高考的应试压力不断向下传递,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很多孩子背上重负,不仅放学后没有时间进行活动,甚至有时候校内的体育课都会被抢占,活动量和锻炼量完全得不到保障。

不过在沈阳实验小学,却是另一番景象。

首先,在几位副校长中,居然就有一位赵校长是专门分管体育教学的。在一般学校的副校长职位设置中,有专门分管教学的,有分管教师培训的,有分管行政事务的,然而像实验小学这样专门有一位校长分管体育,着实少见。

为了促进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分管体育的赵军想了不少招数。

“就比方说那个课间操吧。如果只做国家标准体操,那个锻炼量就太小了,而且单调,孩子们不愿意做。我们学校,光课间操就额外设计了好几套,有韵律操、花球操、呼啦圈操、踏板操、竖笛操,还有低年级的手绢舞。”

“学校的理念是7+1>8。意思是说,7个小时学习+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大于8个小时的学习。不过实际上,我们学生每天的活动量肯定是超过1小时的。”

对于体育活动,沈阳实验小学有一个硬指标——1个小时的阳光体育训练。阳光体育活动是指在室外进行的各类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的活动,也包括晨练、体育课和活动课。

“每天我们有组织的晨练是20分钟,大课间是45分钟时间。然后每天一节体育课是35分钟,有时候是具体的训练项目,有时候是自由活动。你看,就这几项就已经超出1小时了。这还没算小课间学生自己的活动呢。而且学生回家以后,也还有锻炼。比如,在学校体育课教了跳绳,那么我们也会和家长联系,做家校配合,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在家里面进行训练。总的算下来,锻炼时间和锻炼量是非常充足的。”李昕介绍。

赵军又补充说:“学校还组织了专门的运动队,足球、篮球、排球队都有。比如说足球队,有实力很强的学生,组成可以代表学校出去打比赛的那种经营性足球队;也有纯粹是个人爱好的、锻炼型的兴趣队,两个队分开组织,但又可以相互流动。”就在上个月,排球队获得了沈阳市第一名的成绩。

大量的体育活动和锻炼,让孩子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每天活力十足。“这些学生啊,上课的时候特别坐得住,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下课了到操场上,立刻又变得非常活跃,很有‘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意思。”

以大量的活动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进而充分供给能量支持大脑的高度活跃,这便是沈阳实验小学的第二种内功。

三、精彩的课程与生活

影响大脑运作的因素,我们已经核查了两个,分别是大脑自身的机能和身体的健康状况。这两个因素在沈阳实验小学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锻炼。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最后还剩下一个影响因素:学习意愿。

学习意愿有可能被两种情况打压。第一种是作业太多,课业压力太大,导致学生心理疲劳;第二种是学习过程机械单调,缺乏乐趣,导致学生兴趣寡淡。

“我们的学生学业压力很小。首先是课上学习效率高,没有知识积压,学生普遍都能跟得上进度,甚至超前进度。另外我们的作业量很少,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作业,三四年级的学生控制在30分钟内,五六年级的作业不超过60分钟。”李昕说,“而且一般学生的效率都很高,很多在学校里就把作业做完了。也有些作业是软性的。比如,我们有一段时间的作业就是亲子阅读,要求回家后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读书。”

不仅课业压力小,沈阳实验小学还为学生们设计了大量精彩的课程与活动。

校本选修很丰富

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构上,学校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开设健康与运动、审美与音乐、创意与美术、观察与社会、创造与科学、技术与应用、沟通与文化、生活与自然八大类上百门校本选修课程。学生跨越年级班级的界限,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课外活动

学校还在课外活动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就在四月份,学校组织了“寻找春天”主题活动,孩子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了节气课程,结合孩子们搜集的资料,老师们带着孩子对“立春”和“清明”两种节气,从代表寓意、气候特点、风俗活动、风俗食物、农事活动等做了深入的了解。

五月份,则安排了大型的读书月活动。在读书月期间,有学生们在图书馆大厅举办的“好书推荐展”,孩子们自行选择自己读过的、想推荐的好书,为这本书画制一个海报,展览在图书馆大厅,作为向其他同学的推荐。也有老师带领孩子们展开读名著活动。这一次读书月,王婉佳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品读《三国志》,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情节,并品读分析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科技节是万众期待的重头戏。在科技节期间,翩翩起舞的纸飞机、神奇的七巧板、神奇的橡皮筋动力小车和橡皮筋动力飞机、惊心动魄的鸡蛋撞地球、风驰电掣的航海模型大比拼,整个校园成为一场狂欢大聚会。

(七巧板大赛)

(航模比赛)

(科技节的分支活动结构图)

其余的如乐器比赛、书画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各类体育比赛等同样目不暇接。

社团活动

除去不定期的课外活动,学校还有大量精彩的常规社团活动,如创意电脑画社团、衍纸画社团、古琴社、京剧脸谱社、英语社、合唱团等等。

电脑画是运用电脑绘画技术设计出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活动,运用电脑绘画技术设计出个性鲜明的图案,最终可以通过打印设备输出漂亮的成品。学生们边学习,边绘画,很快就能在Photoshop软件中,用鼠标创作手绘风格的电脑画了。

(学生作品)

衍纸画是一门源于古埃及的古老手艺。在衍纸画社团中,同学们将剪纸、粘贴、笔画结合在一起,发挥创造力,创造出精美的作品。

(衍纸画)

学校的合唱团更是活跃在校内外的各个场所。如新年期间,校合唱团在沈阳的盛京大剧院进行了公开表演;四月初,合唱团又应邀参加了辽宁电视台的《超级伙伴》栏目录制。

校本选修、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精彩结合,不仅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能力素养发展,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力调节。在如此精彩和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们当然不会感到无聊了。

这便是沈阳实验小学的第三种内功。

让我们从精彩纷呈的社团和课外活动中回过神来,梳理一下沈阳实验小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专项大脑潜能训练,学生的底层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既直接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让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而思维导图的广泛和熟练使用,也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深度。当学习效率得到增加时,课业压力就会显著减小,进而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则腾出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可以进行多彩的活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意愿,而学习意愿则和学习能力与效率一同作用,促进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学习效果的正向反馈,又让学生对于大脑训练和思维导图的使用更加喜爱。

如果上面的文字描述让人觉得混乱和复杂,那么不妨用一幅系统动力图来解释沈阳实验小学整个复杂教学系统的内在驱动关系:

沈阳实验小学的教育逻辑系统动力图【附注:箭头表示影响方向,+号表示正面影响(促进)】

下篇 体系严密

我游荡在实验小学的校园内,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们单纯可爱的面庞,心中充满感慨。

最初来访,只是因为听闻学校在可视化思维方面有所专长,而随着采访的进展,我越来越发现,沈阳实验小学其实有一个更大的更严密的体系,可视化思维只是这个体系当中的一个分支。

而在本期专辑当中,可视化思维也只占了一小部分而已,核心的内容还在于思维这个更大的概念里。所以在后半段的拜访中,我及时转向,暂时撇开了可视化思维这个最初联结我们两方的线索,而让两个更大的体系直接对接起来。

在沈阳实验小学,这个更大的体系是“学科学习能力建设”体系。

上篇和中篇里,我们看到了学科学习能力建设体系的根基系统——可视化思维工具和科学阅读(大脑机能)训练系统。在根基与土壤上面,则有一个严密的培养体系。这个体系横向分则分为目标体系和实施途径体系,纵向分则分为各个学科的不同培养体系。

所有学科的培养目标都被纳入一个更大的六级目标体系:

一级目标:11个学科各自有一个六年的学习能力培养总目标。如语文是科学阅读能力培养,数学是思维能力培养,英语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科学是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信息为技术运用能力培养等。

二级目标:一级目标的分解目标。

三级目标:结合二级目标制定的低中高年段衔接目标。

四级目标:根据三级目标制定每个学期、每个班级的阶段性训练目标。

五级目标:每一堂课的目标。

六级目标:分层目标,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能力水平,确定每节课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目标。

语文学科

在语文学科中,一级总目标为科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二级目标则详细地分为预习要点、搜集资料、批注训练、整体感知、朗读感悟等11个小目标。三级、四级目标结合在一起,为低段培养适读能力——字词预习能力;中段培养理读能力——段落批注能力;高段培养品读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低年级的字词识读能力,以生字开花的方法推进;中年级的段落批注,以思维导图辅助;高年级的整体感知培养,除了思维导图外,还引入了群文阅读的训练方法。

如,一堂语文课中,学生同时阅读《空山鸟语》《草虫的村落》《麻雀的心》三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先对每篇文章单独分析,然后集合对比,三篇文章有何异同?老师还提出了一个额外的问题:“你猜猜三篇文章中,哪两篇文章的作者是相同的?哪篇是不同的?”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问题,深度考察了学生对文章的赏析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思,还要分析出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从字里行间感悟出作者的价值情怀,然后通过价值情怀的异同来判断作者。这背后的逻辑是一个作者的写作手法可以千变万化,但是价值情怀更有可能比较稳定。

小学生的文章赏析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非常惊人的。

值得一提的是,思维导图的使用不仅在于学生,学校的老师同样将其广泛应用。从一级目标延展到二级目标,老师们画了一张思维导图;从11个二级目标延展到三级目标,老师们则画了11张思维导图。至于五级目标——每堂课、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老师们会在备课案中清晰地梳理出来,而其中也往往会包含有一张思维导图。

从最宏观目标到最微观细节,老师们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罗列出来,既方便相互沟通、学习、调整,也能够做到有案可查,保证教学思路明确清晰,绝不迷糊。

数学学科

在数学学科,一级目标为思维能力培养;二级目标分为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3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4个小项,共12个分支。对于每个二级目标,又根据低中高年级制定三级目标,如解决问题能力的其中一项——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为交流——能在小组内把信息传递给对方,能简单沟通和理解;中年级是交锋——在组内对信息进行分析,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高年级是交融——能将不同的观点进行整合, 形成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目标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老师制定更细致的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具体依据。不仅老师们以此制定策略展开教学,而且最终的学生学习成果,也完全能够跟得上学校的教学期望。

比如,五年级数学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要求是交融。在五年级的一堂数学课《复式统计图》当中,老师提出问题:“在机器人投篮比赛中,已知甲乙两队在过去的10次比赛中成绩分别如下……你认为,第11次比赛谁更有可能获胜?”

学生们先是分组讨论,表明支持哪一队获胜,然后提出证据和理由。同样支持甲队获胜的,有人认为依据应该是最大值和最小值,有人认为依据应该是最大增长幅度,有人认为依据应该是平均数。同学们把观点综合在一起,进行反复讨论、争论和辩论。既有组内讨论,也有支持同一方的组外讨论,还有支持不同队伍的两方辩论。

整个过程中,所有观点的辩驳、认同和修正都是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只起到主持人的作用。学生们的思维高度活跃,逻辑清晰,即便偶尔犯下了错误,经过其他同学提醒后,也往往一点就通。最终,大部分小组都轻松获得了共识,把原先不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

没有副科

其他的,如英语学科以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培养方向,综合实践学科以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培养重点,科学学科以实验探究能力为培养核心等,各自都有清晰的体系。

即便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有严格教学目标体系和执行体系,毫不含糊。

“我们的美术、体育、音乐等学科建设,一样的非常重视,备课、教师培训、对外交流、教师成长等,完全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一标准,绝没有任何懈怠。”总校长张瑾说道,“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多元的,学校对各个学科的重视也是平等的。”

如美术学科,以“线造型能力”为一级培养目标,然后在二级目标中细分为观察、认识、构思、运用和鉴赏能力。在每一节课中,都有相应的五级、六级目标,如线条与色彩的搭配、线条的粗细变化应用等。同样,老师们也会将各级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思维导图上。

美术学科二级培养目标:线的应用

教师成长

所有的学科,其教学的六级目标体系和相应的执行体系,既不是从外面引入的某个高大上体系,也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摊派下来的教学方案,甚至不是学校少数几个领导骨干高屋建瓴规划出来的雄伟宏图,而是每一个老师都参与,通过个人积累和集体反复讨论定下初稿,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现场问题,不断修改和更新换代。

张瑾说:“从2008年开始的学科学习能力体系建设,到现在,八年了。”

八年时间里,沈阳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学习了太多的新东西,从思维导图到科学阅读,从翻转课堂到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们养成了一样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研究和学习。最多的,当然是学校自己进行的课题研究。

“我们学校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老师都是研究型的老师,所有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学工作是最需要研究的,没有研究,怎么知道应该如何工作呢?”张瑾介绍道,“通过教师个人的微项目主题研究,营造‘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氛围,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学习研讨、互动交流、展示分享的平台,使我们的研究不游离、不脱离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师们逐渐认识到科研课题离我们不再那么遥远,而教师群体也逐渐向研究型教师过渡。从而实现人人都参与、人人做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特色的研究型教师培养目标。”

老师们的研究课题不需要看起来很高大上,大多是现实教学场景中衍生出的真实需求,往往从一个具体的细节开始。比如,在2014年下半年,英语学科的张雪琦老师的研究主题就是一个很细小的点——通过语量积累,提高学生语段表述能力。在她的研究中,分为学情研磨和实施步骤两大部分。学情研磨又分为思维习惯、反应倾向、行为习惯等三个方面,实施步骤则分为课堂教学策略与措施、教学资源跟进与整合两部分,每个部分又有细分。

在学期结束后,她需要为自己的研究做一个结题报告,分享给英语教学组里的其他老师,让其他老师能够迅速地吸取她的经验。同样,其他老师的不同研究主题中得到的经验,也会传递给她。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个人的有效经验可以迅速传递给其他人,老师们的学习和成长的速度非常快。

“有些是学科性的研究,老师们的经验就在学科组内部交流;有些是方法层面的研究,没有学科界限的,就可以在所有老师中推广。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这些新方法的研究特别重要,比如翻转课堂的模式,经过老师的研究,在我们学校就并不能完全照搬,而有很大的修改。新的学习方法,经过老师实践和研究过后再推广,与不分青红皂白跟风式的推广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

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是沈阳实验小学的一块坚实的地基。在多年的教学中,沈阳实验小学经历了很多的改革和升级。我们都知道,每一次的改变都是艰难的,很多学校的领导班子满怀热情地想要推动一样改革,常常都落寞收场,究其原因就在于,老师的现实能力跟不上校长们的理想。而沈阳实验小学每一次都能突出重围,顺利地完成理念与方法的更新换代,背后所依靠的,就是一群有研究学习能力的教师的力量。

后记 从过去到未来

今天,沈阳实验小学已经成为一个大型教育集团,分为一部、二部、三部、大西分部和东部校区。这五个校区并不是一个个依次新建起来的新生校区,而是应当地教育局要求,对其他实力薄弱学校进行了兼并。

1999年,学校合并了大西边小学,原学校即是一部,新合并的大西边小学成为二部;2002年,合并大西三小,作为学校三部;2011年,合并大西一小,成为大西部。

这种兼并很不轻松。当一个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进行兼并时,往往大刀阔斧,对于能力低下的职员、臃肿的行政部门进行删减裁员,迅速提高效率渡过难关,但是学校之间的兼并更加困难一些。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合并的时候,是对原学校的所有师生进行一次性接收。这就意味着,原来薄弱学校的诸多问题都会一次性带入本校部。比如,学生的学习氛围问题,教师的风气问题,行政管理的问题等。

对于这种合并,有两种处理办法。第一种是本校和合并校保持相对独立,合并校的学生和老师继续呆在原来的地方,本校派人对合并校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整改。第二种是本校和合并校进行完全的融合流通,本校的大量老师会进入合并校,合并校的大量老师也进入本校。

熟悉教育界状况的人都知道,第二种合并方式会带来多么大的冲击。很多区域性的名校在经历了这样的合并后,受到大幅冲击,教学质量迅速下滑,久久不能恢复元气。

然而实验小学的合并历程中,全部都是按照第二种方式进行的。“公立学校是一种社会资源,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我们选择以第二种方式进行合并,是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区域的教育力量,服务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这些问题本身已经形成了足够的挑战了,然而还有更大的困难。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高等教育院校少,优秀的师范院校稀缺,造成基础教育界的师资力量薄弱,得不到人才输送。沈阳实验小学作为当地名校,不仅无法享受一般名校的对外高价招兵买马抢购名师的特权,甚至本身还成了当地教育界优质教师供应地,不停地被外部抽血。比如,某天下午四点钟教育局打来个电话说:“那个,我们这里缺人才,把你们的××老师借调过来用用。”然后,第二天学校就莫名其妙地少了一个骨干老师。

可以想象,这些外部因素引起的变动会对学校造成多大的冲击。

但是最终学校扛住了压力,一步步地发展壮大,变得越来越优秀。“可以从很多个方向来考量。不论是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养,还是老师的水平能力,在每次合并后,都是合并学校被拉抬到了本校的水平,而不是本校被拖垮到合并校的水平。”

这意味着学校的体系,不论是科学阅读体系、学科学习能力建设体系,还是教师培训、师资成长体系,都优质得坚实稳固。

整个拜访的过程中,不论是总校长张瑾,还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昕,在介绍学校情况之余,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您给提点儿建议吧。”

我常常说不出话来,因为学校做得已经非常优秀了。然而张瑾说:“我们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学得更好,怎样才能让学校变得更加优秀。”完全不会被眼前的成绩牵累到,拖慢了脚步。

我对校长提到过:“尽管学校的课程做得非常出色,不过似乎学校的课程门类比较多,不知有没有考虑过做些整合?”

张瑾介绍道:“学校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一是学科内部的整合,调整教学顺序等;一是在一些主题活动中对部分学科做了整合,比如我们做过一个‘青花’主题课程,把美术学科、历史学科、语文学科整合在一起做了一个系列课,效果还不错。”

然而所能做的尝试也就仅限于此了。“更多的尝试需要更大的权限,权限在上面。我们争取到目前所拥有的空间,已经不容易了。”

一所已经非常优秀的学校,未来将要往哪个方向行走,能够更进一步?我敬佩这群人,热爱教育,并扎扎实实地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而当下,我对沈阳实验小学最大的祝福就是,祝他们早日得到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猜你喜欢

导图思维学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