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在中国海外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2016-01-06管秀兰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2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汉语孔子

21世纪,中国作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大国、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核心价值体系、国民素质等软实力方面展现大国风貌,建构健康、文明、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良好的中国海外形象建构,应该包括内在的中国形象提升、客观的中国形象展示、积极的中国形象宣传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与当代中国现状及未来相适应的标识和品牌。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发展,正是这种需求的体现。

一、筚路蓝缕启正道: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直接关系到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

(一)开创阶段(1949-1966年)

从1950年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在清华大学筹建开班,到19世纪60年代我国唯一一所以教授外国人汉语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正式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仅实现了在教学机构方面的初步建设,还以196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选拔中文系在校学生   培养出国讲学教师的通知》,及1964年5月设立在北京语言学院招收本科生的出国汉语师资系为契机,实现了对外汉语教师的独立培养。1961-1966年,国家共培训了223名出国储备汉语教师;初步完成了教材开发,代表教材为《汉语教科书》(邓懿等,1958);进行了初期的教学理论研究,以第一篇研究性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1953)的发表为标志。

(二)停滞阶段(1966-1972年)

“文革”导致我国高校在1966年7月到1972年间被迫关闭,北京语言学院停办,中国派遣留学生和接收留学生的工作中断,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工作停止,派往国外任教的汉语教师大部分被撤回,教学方法研究和教材编写基本停滞,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遭遇严重挫折。1966-1972年,在国外,只有也门、柬埔寨、马里、几内亚等少数国家还有中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在国内,只有《中国建设》杂志开设的“中文月课”刊授栏目尚在运行。

(三)全面建设阶段(1972-2004年)

以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恢复北京语言学院为新起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迎来了全面建设时期。到1998年,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有了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学历教育体系,而且针对海外华侨子弟、外交人员、商务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需求的非学历教育授课形式不断完善,如函授、刊授、电视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

在师资方面,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国家多次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储备师资的选拔与培养,恢复培养和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的制度,逐步健全对外汉语教师的资格审定和认定制度。

早在1987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立之前,教育部就委托北京语言学院研制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国国家汉办后于1990-2002年间,主持制定针对不同群体的汉语水平考试制度。2001年起,11所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和8所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院校被逐渐确立。

在本阶段,教材和教学研究方面也初具规模。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为首的诸多出版机构主持编写并推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教材。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教材、教法和教学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1987年9月,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学术刊物《世界汉语教学》开始公开发行。

以1985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为起点,一系列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内外广泛组织和召开。与此同时,在国外建设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专门机构——孔子学院,已经进入准备阶段。本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机构、教师、教学、测评、研究、推广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基本完成,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道路。

(四)蓬勃发展阶段(2004-2015年)

以2004年在韩国汉城设立孔子学院为标志,对外汉语教学迎来走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2006年4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AP中文项目协议,开始在教师选派、教材开发、学生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2008年12月,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宣布成立,并于当月18日开始向美洲试播。2015年8月4日,海外第一个通过卫星电视形式教授汉语的孔子课堂——尼罗电视孔子课堂设立,受众包括22个阿拉伯国家的亿万观众。中外合作开发的对外汉语教学大型多媒体教材《环球汉语——汉语和中国文化》被推向市场。同时,以“世界汉语大会”“汉语桥”等为交流平台,全球几十个国家的人民实现了以汉语为媒介的交流。

在专业研究方面,除《世界汉语教学》外,《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也成为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刊物。

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汉语水平考试考点860个,其中海外考点530个,分布于112个国家;中国国内考点330个,分布于71个城市。

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共有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全球孔子学院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达33745名,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其中有15家孔子学院注册学生超过万人,示范孔子学院总数达到26所。

自2004年起,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开始支持“联合国官员中文培训班”项目,帮助联合国官员学习汉语,增强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截至2015年,该培训班已举办11期,有40多个国家的550名联合国官员参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仅在相应的教学机构、教师队伍、教材建设、专业设置等硬件方面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探索与积累,还实现了在管理模式、考评制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论等软件方面的不断健全,并根据中国的对外交流需求进行调整,将汉语作为文化资源,传播价值观与文化,建构良好中国形象。

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下,全球的汉语学习热潮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外汉语教学从最初以实现双向交流为目的的单纯语言教学,发展到以加强国际沟通、交流、理解为目的的语言文化培养。汉语学习也从以单向的文化传播为目的,发展到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作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所承担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中国海外形象建构的作用与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

二、儒家文化焕新颜:孔子学院对中国

传统文化与国家形象的现代化诠释

中华文化的主脉当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体现出中国对儒家文化现代性的开发。孔子学院作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国际推广机构,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代言人”,在创建全球性汉语教学品牌的同时,承担起把中国文化有组织、有规模、有计划地向全球传播的重任。孔子学院通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诠释,与全人类共同分享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并力图展示客观、真实的当代中国形象。孔子学院关于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诠释和中国海外形象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家治理的理念

儒家思想的重要政治内容就是“行仁政”,这是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其基本精神是要求执政者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关爱。“政之所要,在乎民心。”2014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即“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实实在在的民主,真正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这既是对民主的尊重,更是对“行仁政”治国理念的现代化应用。当把儒家“行仁政”的思想转化为一种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其经济内涵在新形势下转化为推行发展主义战略,形成自上而下的民族团结进取精神,较之单纯市场经济导向的国家更具有内聚力,也更能承受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孔子学院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诠释,向世界传达的是勤恳务实、脚踏实地、推行实实在在民主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形象。

(二)处理外交关系的准则

孔子学院推行“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该理念是儒家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准则和目标,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为贵”是当代中国“和谐”“珍爱和平”“和平发展”理念的根基;“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与一致。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法则。以中国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想、中庸的处世态度、以人为本精神等传统文化来打造国家软实力,合乎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孔子学院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向全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决心,展示出热爱和平、珍惜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新型大国的形象。

(三)教育实施的思想

孔子学院将孔子作为中国在全球开展文化推广和形象建构的“代言人”,是儒家文化尊师重教思想的现代性体现。孔子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尊重孔子,宣传孔子“机会均等”的教育思想,是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的承认,传达的是全社会对知识、科学、真理的渴望,对平等、规则、律令的遵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真正做到尊师重教,尊重知识,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和潜力。通过孔子学院的设立与发展,宣扬、传播和践行儒家文化的尊师重教思想,向世界宣告中国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综合素质,尊重知识、发展科技、建设与世界文明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塑造了一个生机勃勃、追求科教兴国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

(四)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论语》中的许多理念超越历史时空,至今仍广为流传。儒家的“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推崇通过个人的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通过孔子学院传播儒家文化对民众道德修养的要求,是中国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愿望的体现。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中的儒家思想精华,如中庸思想、和谐理念等,不仅能让外国民众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中国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性,更为解决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污染问题、老龄化问题等提供了有益借鉴。孔子学院塑造的中国形象是一个能够把握自我,处变不惊,善于反思,践行“温故知新”思维方式的当代“君子”。

三、任重道远谋发展:孔子学院

与中外交流的关系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学习和掌握汉语的人数不断加多,各国政府也开始重视鼓励学生来华学习。继2014年7月实现向中国派遣10万留学生的“10万强”计划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9月25日宣布“到2020年争取实现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百万强”计划;2015年9月22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表演讲时表示,到2020年将新增5000余名学生学习汉语,为此,将专门拨款1000万英镑。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的驻外文化推广机构,也为不同国家人们提供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新平台。语言资源也是增加商机的重要手段。通过汉语的有效传播,国外的个人、企业及财团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加有效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让中国广阔的市场成为全球人民的福祉。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化符号”的创造和宣传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因此,我们在继续思考如何有效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如何利用和继承传统儒家文化精华以提升中华民族海外形象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均衡输出,并赋予儒家文化更加鲜明的现代化内涵,把孔子学院建设成为展示富强、文明、创新与和平发展的现代中国形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钟梫.钟梫对外汉语教学初探[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1-12.

[2]于富增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46-47,114-115.

[3]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38-42.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476.

[5]管秀兰.在日留学生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建构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2):92.

[6]马旭,赵绮娣.孔子学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传播[J].新闻界,2011(2):31-32.

编辑 潘雅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汉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