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摔倒的故事

2016-01-06林巨

母子健康 2016年1期
关键词:凳子弱者刘老师

林巨

两个孩子的爸爸,北大心理系毕业,花径美德工程创办人,中国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弘扬者。他所提出的“无分别的爱”“和心在一起”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一面旗帜。代表作有《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请这样爱我》《养心书》等。

孩子摔倒的故事

今天周六,刘老师值班,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孩子来咨询,奶奶在旁边陪着。

刘老师带妈妈参观教室,孩子对幼儿园很好奇,东跑跑西蹦蹦,摸摸这碰碰那,奶奶则在一边不停提醒“不能这”“不能那”“别这”“别那”的。

忽然,孩子摔到了,哇的大哭起来,奶奶急忙把孩子抱起来,一边埋怨孩子,一边哄孩子,忙乎了一会儿,孩子哭声不见消停,奶奶就打起了身边的地板和凳子,说:“宝贝别哭,都怪这地板,还有这破凳子,奶奶给你出气……”

只是孩子还是哇哇哭着,还“变本加厉”地躺倒在地上,看样子一时半刻是停不了了,奶奶在一旁唠叨着,束手无策。

老师对孩子说了些什么,他停止了哭闹

刘老师走了过去,蹲在孩子身边,问孩子:

“宝贝,摔疼了吧?我可以把你扶起来吗?”

孩子满脸都是泪水,点了点头。

刘老师把孩子抱了起来:

“宝贝,摔疼了吧,来,老师揉揉。”

刘老师轻轻地揉起了孩子的膝盖,孩子渐渐安静了下来。

“好点了吗?”

孩子点点头。

刘老师把手从孩子膝盖上拿开,说:

“现在,老师要揉揉地板,还要揉揉凳子,它们刚才也很疼啊。”

说完,刘老师就去轻柔地抚摸地板和凳子,孩子惊奇地看着这一切,完全忘记了哭泣。

“你愿意帮老师一起,揉揉地板和凳子吗?”

“嗯。”孩子回答道,也蹲下学着刘老师的样抚摸地板和凳子。

“好了,我听见地板和凳子说不疼了。它们还说谢谢你啊。”

“来,我们俩握握手,老师替它们谢谢你。”

刘老师和孩子握了握手,代替地板和凳子谢谢孩子,看得出来,孩子很开心。

剩下的时间,孩子很安静地在幼儿园玩着。

妈妈心语

妈妈感慨万千,走的时候对刘老师说:“原来应该这样跟孩子说话啊,真是想不到。到了这个地方,怎么感觉自己的心就变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花径寄语

花径的教育,提倡“无分别的爱”。

什么是“无分别的爱”?

正如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的:真正的生命的教育、心灵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必须无分别地爱所有的一切。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地板和凳子,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

打它们,也许,不仅仅是“玩”那么简单啊。

我们要知道,孩子也是不折不扣的弱者,他们也没有多少反抗的权利,比地板和凳子强不了多少啊。

我们更要知道,在很多时候,在很多场合,我们也是弱者,比孩子强不了多少,也没有多少反抗的权利啊。

往往,当我们是弱者的时候,我们遭受的是……

那么,反过来,往往,当我们在面对弱者的时候,也许,生命的惯性会让我们……

但是,如果这样下去,这样一代一代下去,人类永恒的幸福,就永远不会到来,反过来,历史只会在不停轮回中重演着无尽的相似的悲剧。

怎么办?

就让我们从这一刻开始,从对待地板和凳子的态度开始转变吧。

当生命连地板和凳子都可以怜爱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唤醒和转变的呢?

就这样,渐渐地,让我们从“有分别的爱”,转变为“无分别的爱”吧。

唯有我们转变,我们才可以在生命至关重要的幼年时期,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无分别的爱”的高贵的种子。

这高贵的种子,会渐渐生根、生长、开花、结果。唯有它,才有能力,抹去生命曾经的所有的创伤,抹去所有可能带给下一代的“感染”和“复发”。

唯有如此,人类永恒的幸福,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幸福生活,才会降临到我们的生命中。

林巨老师心语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总是会说:别哭。

我们为什么要说“别哭”呢?

因为,在我们看来,哭是不好的,是懦弱的,是不够坚强的,是无力和无能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等等。

只是,这些都是外界的观点,都是外界的所谓的价值观的评定标准。而从生命的内在需求看,孩子为什么要哭?有没有道理?应不应该哭?哭好还是不哭好?应该哭多长时间?……

当我们冲口而出“别哭”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呢?我们考虑的是生命的外在的关系外在的标准,还是生命的内在的关系内在的需要呢?

编辑/张艳红

猜你喜欢

凳子弱者刘老师
强者和弱者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抢凳子
弱者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抢凳子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小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