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喜交加的城市漫游者
——伍迪・艾伦电影创作研究

2016-01-06

戏剧之家 2015年22期
关键词:伍迪艾伦安妮

赵 洁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艺术传媒系,陕西 西安 710130)

悲喜交加的城市漫游者
——伍迪・艾伦电影创作研究

赵 洁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艺术传媒系,陕西 西安 710130)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欧洲现代主义电影及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冲击下,美国电影于国内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及女权运动的多重文化反叛之后,1967年借由阿瑟·佩恩的《邦尼与克莱德》的上映宣告新好莱坞的来临,新好莱坞标志着电影产业发展的高度自由化,于此同时大批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创作者为美国电影带来了更多元化地呈现。伍迪·艾伦这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以知识分子的视点与情怀在其电影中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写给纽约的情书。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美国质感,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在欧洲电影语境中典型的“电影作者”,这种混合的特质使其作品充满一种奇妙的美感。

知识分子形象;喜剧;纽约;欧洲文明

伍迪·艾伦的电影多表现都市生活,尤其是他最为熟悉的生活环境——纽约,在这样的大都市里上演着知识分子的纠结与迷惑,上演着现代都市男女的爱情困境,这一切都被伍迪·艾伦赋予了明快的喜剧氛围。伍迪·艾伦的电影就像一个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充斥着各种元素,下文将对伍迪·艾伦电影中常见的几种元素作以分析。

一、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困境

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氛围的欧洲认为美国是浅薄和庸俗的,而并未受过系统学院教育的伍迪却成为欧洲人眼里的典型知识分子,伍迪曾为此打趣说欧洲对他的印象来自于他所戴的眼镜。这个戴着黑框眼镜,说话频率很快的小个子在其电影中永远在表现知识分子的喜怒哀乐。

纵观伍迪的电影创作,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作家、编剧、教师、编辑、电视台编导等,这些从事人文职业的知识分子们张口闭口谈论的都是哲学、艺术与宗教。电影中的主人公总是出没于美术馆、音乐会、电影院和艺术沙龙中。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大多由伍迪本人扮演,他借角色之口滔滔不绝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此外,他甚至还请来众多知名学者、批评家在其作品中客串一把。比如在《安妮·霍尔》中,当艾尓维听到一个夸夸其谈的大学教授对麦克卢汉的理论大放厥词时,居然从一个隐蔽的角落将真正的麦克卢汉拉出来与电影中虚构的角色对质,制造出夸张的喜剧效果。在《西力传》中伍迪·艾伦则请到了苏珊·桑塔格,欧文·豪,索尔·贝娄等著名知识分子和他一起制造了这部“伪纪录片”。所以,没有一定人文底蕴的观众是很难把握到伍迪·艾伦电影中的趣味的。

然而这些在伍迪镜头中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高居象牙塔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有体面的职业与专业的素养,但由于虚伪、敏感、神经质也往往令他们处于生活的苦海中。爱情在伍迪的电影中是最常见的话题,但也是最不圆满的话题,知识分子们的爱情与婚姻充满警惕、猜忌、角力与背叛,从最初恋爱双方的彼此吸引到后来的怅然所失甚至是歇斯底里,爱情在伍迪眼中是不可捉摸的。

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伍迪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多是悲观者,他们坚信生命就是苦难,但是面对死亡又无法坦然接受。在《安妮·霍尔》中艾尓维迷恋有关死亡的书籍和电影,认为死亡是严肃而崇高的,可是在《汉娜姐妹》中的米克却对人生终要面对的死亡显得惶惶不可终日。死亡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出现在伍迪的电影序列中,《汉娜姐妹》《双面美莲达》中的自杀、《赛末点》与《独家新闻》中的谋杀、甚至甜蜜如《爱在罗马》也通过棺材店老板的职业设定来埋下死亡的隐喻。然而,尽管死亡这一话题是严肃、沉重的,但伍迪·艾伦在其作品的演绎中却展示出滑稽的喜剧特色。

二、喜剧二重奏

伍迪·艾伦的多数作品均以喜剧形式呈现,他被盛赞为是“继卓别林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他作品为爱情、死亡、宗教这些严肃的命题披上喜剧的薄纱,嬉皮笑脸地诉说着生活的难。伍迪的喜剧里充满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以及喋喋不休又令人捧腹的绝妙对白

电影是创意的产业,在伍迪的电影序列中让人过目难忘的就要属那些流光溢彩的“点子”。在《性爱宝典》中,伍迪将正在约会的男主人公的大脑处理成了一支部队,而男主人公的每一次牵手与接吻都成了这支部队经过严密部署进而完成的重要任务;在《双生美莲达》中,一个女人的生活经历经由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一个乐观主义者的讲述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在《安妮·霍尔》中成年的艾尓维借由一系列闪回镜头表现向观众叙述他的童年,然而当闪回镜头表现上小学时的情景,成年艾尓维突然闯入他的回忆中和老师辩论,甚至在影片中他还不止一次地跑回过去的情景中评论曾经的生活状态。这些狡黠机敏的点子令人会心一笑,这种魔幻主义的表现手法模糊了梦幻与现实间的差距,成了伍迪·艾伦喜剧中的一个明显表征。

自有声时代来临后出现的“疯癫喜剧”以其如开机关枪一般的密集对白构建出了一种和默片喜剧以动作取胜的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自此喋喋不休就成了美式喜剧的代名词,它与来自欧洲沉默的“于洛先生”形成了两道风景线。在伍迪的作品中,人物总在不停讲话,一本正经地发表着自己有时甚至有些荒诞的言论。在《丈夫、太太与情人》中,一位健身教练在其情人的带领下参加了一个知识分子聚会,这名女子面对一群老学究一脸严肃地发表着关于星座、塔罗牌的言论,纷纷引来众人侧目。我们再来看《安妮·霍尔》中的一段对话:

艾尔维:你要搭车吗?

安妮:哦,怎么?你有车?

艾尔维:没,我准备打出租。

安妮:哦,别介,我有车。

艾尔维:你有车?我不明白,你有车干嘛要问“你有车吗?”就好像你想搭车。

安妮:我不,我不,天哪,我不知道。我不……那就是我的大众。(对自己说)“妈的,靠。”你要搭车吗?

艾尔维:当然了,你去哪?

安妮:我?哦,下城。

艾尔维:下……我去上城。

安妮:哦……我不知道我也去上城。

艾尔维:你刚说要去下城。

安妮:“是,啊,不过我可以。”

一对彼此吸引的男女,不过交流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这种低调的喜剧感来自于两个人充满矛盾的对话内容,也来自于交流困难这一事实本身,此外谨慎敏感的艾尓维的形象与大大咧咧的安妮的形象也因这一段有趣的对白跃于银幕之上。

三、写给城市的情歌

城市对于伍迪·艾伦来说绝不仅仅是背景那么单纯。在这个钢筋水泥构建的石头森林里行走着为爱情、为生命、为欲望所困惑的都市人,喧嚣的城市就像这一个个个体生命的见证者,默默聆听着他们孤独的心跳。伍迪·艾伦充满温情地凝视着城市,在他的胶片上记录着城市的每一处细节和每一季风景。

在纽约这个他生长、生活的城市里,伍迪抓住了它跳动的脉搏。黄色的出租车、西村独立的电影院、中央公园、大都会博物馆都成了伍迪电影中固定的风景。不同于马丁·斯科塞斯眼中充满暴力与犯罪的纽约,伍迪则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点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充满自由、活力及文艺气息的纽约。在《曼哈顿》的开头片段,伍迪展示了一段长达5分钟的纽约城市影像,伴随着这段影像的则是主人公诉说关于纽约的独白。除了《曼哈顿》这一部主要表现城市之美的作品之外,在伍迪的其他作品中也常见他试图去展示纽约的私心。在《汉娜姐妹》中建筑师带领观众的目光游弋于或古典或当代的建筑之上;《安妮霍尔》穿梭于纽约的书店、剧场及电影院;《人人都说我爱你》中则毫不节制地展示纽约春季浪漫的花海,就像电影中扑面而来的爱情。

在伍迪的电影中纽约属于一个绝对的主角,不过,近几年来伍迪把他“城市玩赏”的趣味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欧洲。分别拍摄于2005、2006年的《赛末点》与《独家新闻》中伍迪展示着阴雨绵绵的伦敦,之后的《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爱在罗马》三部影片,伍迪则以美国旅客的视点感受了这三座欧洲最著名、最浪漫的城市。在这三部影片中,伍迪表现的内容还是他最熟练的爱情与喜剧题材,不过摄影机却在敏锐地捕捉着每一座城市特有的气质,无论是巴塞罗那的狂野、热情,还是巴黎的精致、迷离以及意大利的轻松、浪漫都被伍迪拿捏到位地呈现出来。然而,这欧洲三城毕竟是伍迪“梦想中的城”,一个美国人“期望中的城”,这正如萨义德所讲的“东方奇观”。伍迪影像中的欧洲城市并不像纽约那般真实,它们是“想象的他者”。不过也正是这“想象的他者”印衬出美国人的拜物、虚荣、保守、缺乏文化与品位与神经紧张,而这种充满喜感的讽刺对比也正是伍迪·艾伦的拿手好戏。

四、结语

2016年,已八十岁高龄的伍迪·艾伦又将推出自己的最新作品。生命不止,创作不息,这位多产的导演还将继续在电影胶片上絮絮叨叨地诉说着他对上个世纪的怀念,对城市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玩味,而我们则拭目以待。

[1]孙慰川,覃嫦.论伍迪・艾伦电影中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J].当代电影,2008,(1):116-121.

[2]李根.伍迪・艾伦与悲伤喜剧[J].山东社会科学,2014,(S1):326-329.

[3]覃嫦.论伍迪・艾伦电影中的“纽约情结”[J].电影文学,2011,(11):46-47.

J911

A

1007-0125(2015)11-0107-02

猜你喜欢

伍迪艾伦安妮
好久不见的自己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看了伍迪·艾伦的食谱,才知美国中产吃这些
伍迪·艾伦妻子:他从未性侵养女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